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光谷:“追光”生長 活力迸發
2022-09-02 09:49:5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光谷: “追光”生長 活力迸發_fororder_01

2022年2月15日,位於光谷生態大走廊的“光谷塔”試亮燈。

光谷: “追光”生長 活力迸發_fororder_02

2022年8月5日傍晚,晚霞映紅天際,光谷地標建築“馬蹄蓮”按時點亮。

光谷: “追光”生長 活力迸發_fororder_03

2022年3月9日,位於光谷科創大走廊的華工科技智慧製造産業園,智慧鐳射切割機在精確切割鋼板。

光谷: “追光”生長 活力迸發_fororder_04

2022年5月12日,光谷一家潔凈車間內,400G光模組正批量生産。

光谷: “追光”生長 活力迸發_fororder_05

2022年5月17日,聯想武漢工廠産線全開,加速生産出口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

光谷: “追光”生長 活力迸發_fororder_06

2012年前,光谷高新二路九龍大橋附近還是一片荒地。 (受訪者 劉峻峰 攝)

光谷: “追光”生長 活力迸發_fororder_07

2022年8月7日,高新二路九龍大橋的“未來之門”串起光谷東西交通。

  “馬蹄蓮”,是武漢光谷典型地標。

  在光谷工作了27年的劉峻峰,已經記不清他拍攝過多少次“馬蹄蓮”了。

  他説,10多年前,拍攝光谷地標,首先想到的是位於洪山區魯巷的光谷廣場,現在變成了距此約14公里遠的光谷東“馬蹄蓮”,而且可拍的光谷地標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穎。

  “馬蹄蓮”,指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和未來科技城人企服務中心建築群,因其獨特的倣生造型而得名,位於武漢東湖高新區高新大道上。以“馬蹄蓮”為標誌的未來科技城,約佔光谷面積的1/8,已經是一座智力高度密集、朝陽産業薈萃、人口達30萬的現代衛星城。

  從高新大道一路向東,光電子信息産業、生命健康産業、高端裝備製造産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高技術服務業……匯聚成武漢最耀眼的一串明珠。

  “十年前,光谷東還是一片工地。如今,這裡從單一的光電子産業,發展到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現代服務幾大産業齊頭並進。這十年,光谷在全國高新區等各類園區中的排名一直在上升。”劉峻峰翻看手機裏的老照片,感慨萬千。

  現在,平均每一天,光谷創造GDP6.58億元,新註冊企業78家;有131人從武漢市外來到光谷居住,有307名大學生來此就業創業。

  “2005年,我在光谷買了房子,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從漢口到光谷來,全家像度假一樣。”劉峻峰笑著説,“光谷、光谷,離不開光。我以前出去拍照片,趕朝霞、晚霞,出門到處是工地,路上也沒什麼燈光。2012年以後,光谷的發展速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像,現在連左嶺那邊都發展起來了!”

  2021年以來,光谷全面啟動湖北東湖科學城建設,聚力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谷”:創新涌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學之城”;産業高端、具有區域輻射力的“追光之城”;産城融合、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嚮往之城”。

  炎炎夏日,一抹晚霞逐漸映紅了武漢東湖高新區未來科技城上空,“馬蹄蓮”變幻著色彩,在暮色中光彩奪目。劉峻峰感嘆:“光谷的年輕人多,到處都是新面孔。年輕人多,能量就多、活力就多。光谷的人才優勢已經形成扎堆效應,這裡未來的發展潛力無限。”

  記者手記

  光谷,我原以為就是武漢東的盡頭,沒想到它是武漢的新起點。

  近十年,光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拔節生長。

  以華星光電、天馬等面板巨頭為引領的新型顯示産業,在光谷總投資超過千億元,托起全國最大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産業聚集區;以華工科技、銳科鐳射為代表的武漢鐳射軍團,邁入國際鐳射産業前沿;長飛、烽火通信,助力武漢成為全球最大光纖生産基地;光谷生物城,産業綜合實力位列全國三甲……

  這些重大項目,不僅將改寫我國“缺芯少屏”的局面,更是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珞喻路卓刀泉一路向東,越過光谷廣場到高新大道,光谷同濟醫院、光谷行政服務中心、省科技館、光谷中心城、光谷生物城、未來科技城……

  大光谷地區,已成為湖北乃至中國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這裡常住人口已過百萬,2017年以來,年均留下10萬大學生。

  這裡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光纖,這裡是全國面積最大的高新區,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産基地、鐳射産業基地,這裡平均每天誕生78家企業,這裡的居民平均年齡32歲……

  這是一座科學之城、追光之城、嚮往之城。(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