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雕追捕夜鷺幼鳥。朱紅燕 攝
白尾海雕。魏斌 攝
紅腳隼。魏斌 攝
灰背隼。魏斌 攝
遊隼(中間)攻擊反嘴鷸。魏斌 攝
日前,沉湖濕地保護志願者服務隊的隊員們,在沉湖國際重要濕地進行鳥類監測時,發現近20隻猛禽。
30日,該隊隊長、武漢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姚波告訴長江日報記者,22日上午,他們在沉湖濕地七壕保護站附近監測鳥類時,發現空中出現了鵲鷂、白尾鷂、白腹鷂、日本松雀鷹、普通鵟、紅腳隼等幾種猛禽,數量接近20隻。
“最近兩三年,沉湖濕地的猛禽數量明顯增多。”一直關注沉湖濕地猛禽狀況的武漢市觀鳥協會副會長魏斌説,最明顯的標誌,是省內罕見的4種雕類猛禽烏雕、白尾海雕、白腹隼雕和蛇雕,均在沉湖濕地現身。
2020年10月中旬,他在沉湖濕地七壕保護站附近第一次觀察拍攝到一隻烏雕。這是一隻當年長大的烏雕亞成體,羽色和喙質感較嫩。2021年,又在王家涉湖發現兩隻成年烏雕,還拍到它們獵捕反嘴鷸的圖片。當時,數百隻反嘴鷸集群起飛,忽左忽右,快速變換陣型造“鳥浪”,以抵禦烏雕的攻擊。但烏雕十分勇猛,在“鳥浪”中橫衝直撞。
2021年10月26日,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朱紅燕,在沉湖濕地目擊了烏雕在空中追捕夜鷺幼鳥的一幕。她回憶説,當時一隻夜鷺幼鳥誤入了烏雕的領地,它立即展開獵捕行動。好在夜鷺幼鳥很機靈,當烏雕收攏翅膀朝它俯衝時,它一個急轉彎,逃過此劫。
2021年,一隻白尾海雕也曾現身沉湖濕地。這種大型猛禽是一種海鳥,為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在武漢非常罕見。魏斌分析,它應該是遷徙路過沉湖濕地,臨時停下歇腳的。
蛇雕顧名思義,主要是以蛇類為食的一種猛禽,在沉湖濕地少見。
記者了解到,沉湖濕地近幾年出現的猛禽有十幾種。其中九月、十月份常見的,主要是白腹鷂、鵲鷂和普通鵟(讀“狂”音)。稍晚,紅腳隼和白尾鷂會相繼出現。紅腳隼數量較多,通常成群結隊出現,最多時有上百隻。它們在空中飛行姿態優美,還會在空中抓取蜻蜓等昆蟲進食。
2021年冬天,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譚文卓,在洪北保護站附近,發現了一隻灰背隼。這也是一種武漢罕見的猛禽,在沉湖濕地還是第一次被觀察記錄到。
沉湖濕地最常見的猛禽是紅隼,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在觀鳥圈被稱為留鳥。
還有一種猛禽遊隼,冬天在沉湖濕地常見。它們喜歡捕食小型鳥類,比如藏身蘆葦蕩中的雀鳥,也會捕食體型較大的野鴨和反嘴鷸等水禽,因為攻擊力強,野鴨懼怕,所以贏得了“鴨虎”的綽號。
“沉湖濕地的猛禽增多,表明這裡的食物非常充足,生態鏈日益完整。”魏斌説,猛禽處在食物鏈的頂端,有的以水鳥為食,有的以魚類為食,還有的以蛇、蛙和昆蟲等為食,猛禽增多,説明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同時,這些食物鏈頂端的鳥類的增多,也表明這處濕地的生態鏈在日益完善。
近幾年,沉湖國際重要濕地核心區和緩衝區的湖面、魚塘紛紛退出養殖,退養還濕面積多達7.8萬畝,還對2.1萬畝退化濕地進行了生態修復。與此同時,每年來沉湖濕地越冬水鳥數量也在同步增長。2019年1月只有3萬餘只,今年1月已增至8.5萬隻,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長江日報記者 明眺生 通訊員 趙銀斐)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