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國際濕地城市”湖北武漢:詩意棲居的生態家園
2022-11-25 11:05:23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國際濕地城市”湖北武漢:詩意棲居的生態家園

圖①:漲渡湖陳新強攝

圖②:翱翔于沉湖之上的白鶴魏 斌攝

圖③:東湖資料圖片

圖④:後官湖國家級濕地公園陳新強攝

製圖:潘旭濤

  長江之畔,東湖之濱,水韻武漢收穫世界目光。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中國湖北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同步舉行,主題為“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本屆大會上,武漢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證書,成為全球獲此殊榮的唯一人口過千萬城市。

  雲夢古澤、楚國故地,如今芳草萋萋、水清魚肥、候鳥期至……近日,本報記者深入走訪武漢濕地,聆聽這個百湖之城“楚楚動人”的濕地保護故事。

  傾情守護候鳥驛站

  “來我們沉湖越冬的鳥類主要是雁鴨類,大家看,這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小天鵝,這是白琵鷺……”11月7日上午,在武漢市沉湖濕地的觀鳥屋,前來參觀的中外嘉賓透過望遠鏡,觀測湖畔棲息的鳥群。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正細緻地為嘉賓們介紹。他一臉自豪地説,“沉湖生態越來越好,最近一個月我們記錄到的水鳥數量已超3萬隻。”

  武漢是鳥類重要的越冬地、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地處武漢市蔡甸區西南部的沉湖濕地,是江漢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澤濕地,被譽為“水鳥天堂”和“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2013年入選國際重要濕地。

  2008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後的馮江,來到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為一名巡護監測員。14年來,馮江紮根基層,堅持濕地生態環境監測、調查和保護工作,成了大家口中的沉湖濕地“活地圖”。

  為了保護沉湖濕地和在這裡棲息的珍稀鳥類,馮江和同事駐守在基層站點,每天騎摩托車,帶上相機和望遠鏡,在濕地巡查。有時深夜出門、通宵巡護。道路崎嶇難行,夜晚看不清,他曾連人帶車栽進過魚塘。

  以前,馮江在巡護時,經常遇到農民“攔路詰問”:“鳥兒吃莊稼,法律不讓打鳥,我們怎麼辦?”長期以來,沉湖濕地周邊居民“靠水吃水”,開展農業種植、養殖活動,一度對保護鳥類的行為不理解、不配合。

  2013年,《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出臺,每年安排1500萬元,對因保護濕地和野生動物而遭受損失的農戶和單位實行分類補償。從此,“鳥兒吃飯,有了政府買單”。《武漢市濕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陸續出臺,從法治層面明確了濕地保護與修復的手段方式。

  為了確保政策法規的落實,解決濕地核心區和緩衝區歷史遺留的生産經營活動佔地問題,馮江和同事們深入周邊農戶廣泛宣傳,全面調查梳理,通過限期退養、實施退養獎補政策、幫助養殖戶解決生産生活實際困難等人性化做法,全面推動沉湖濕地退養還湖(濕)、生態修復。

  在馮江等濕地保護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沉湖濕地完成退養還濕7.8萬畝,修復退化濕地1400公頃,恢復濕地植被110公頃。近幾年的水鳥同步調查中,沉湖濕地水鳥種類和數量穩步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極大恢復。前不久,鵲鷂、白尾鷂、白腹鷂、日本松雀鷹、紅腳隼等十余種珍稀猛禽,一天之內密集現身沉湖濕地,場面蔚為壯觀。

  在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控室,工作人員譚文卓在濕地電子地圖上輕點滑鼠,大螢幕上就彈出湖畔棲息鳥群的實時畫面。這是去年以來,沉湖濕地建立起的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系統。

  “‘智慧濕地’系統幫助我們更全面掌握鳥類資源,調度處理現場情況。”譚文卓介紹,系統通過聲音識別、視頻識別、環境指標、物種追蹤、調度指揮等功能,實現監測數據全區覆蓋、實時回傳。他們還給候鳥安裝衛星追蹤器,定期獲取它們的遷徙路徑和身體狀態,讓沉湖不僅僅只是候鳥驛站,更是一座活著的鳥類科研和濕地保護數據庫。

  在不斷升級的智慧化、數字化等各項保護舉措下,沉湖濕地的鳥類監測數量也由3年前的6萬隻,增長到如今的8.5萬隻。馮江自信滿滿:“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保護好生物多樣性,為子孫後代留下大美濕地。”

  最美湖泊還湖於民

  在武漢東湖落雁景區和磨山景區交界處的郊野道上,一座由廢棄水廠舊址改造而成的獨特建築引人關注。11月6日,此次大會的系列活動之一——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週年成就展在這裡揭幕。

  建築總面積860平方米,以“濕地鴻鵠,觀四面風景、迎八方來客”為主題,通過抽象的方式將雙曲面屋面演繹成一幅棲霞落雁、振翅流連的景象。展館與周圍的杉樹林等濕地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引來觀展嘉賓紛紛拍照合影。

  談及東湖,武漢人是充滿自豪的。江城武漢,165條河流縱橫交錯,166個湖泊星羅棋佈。這其中,東湖無疑是最璀璨的一顆明珠。2019年,武漢東湖獲評水利部“長江經濟帶最美湖泊”,是全國唯一入選的城中湖。

  11月初,記者到訪東湖綠道,金秋暖陽下,遊人三三兩兩,或騎行,或漫步,兩邊山林蔥鬱、水草搖曳、魚翔淺底,隨手一拍都是景致。這條全長101.98公里、寬6米的東湖綠道,是目前全國最長的城市核心區環湖綠道,被聯合國人居署列為“改善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示範項目”。

  “東湖綠道從前期踏勘、方案設計到具體建設,始終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護東湖之美。”中建三局東湖綠道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張安政説,建設過程中,8萬平方米的水杉保育林、梧桐道被完整保留,還專門規劃了13條生物通道,方便野兔、松鼠等上百種野生動物自由穿行。綠道把散落在東湖風景區四週的聽濤、磨山、落雁、馬鞍山森林公園如串珠般連為一體,禁止社會機動車輛駛入,並全線免費對外開放,讓暢遊東湖變得簡單易行,真正做到了還湖於民、還綠於民。

  站在碧波盪漾的東湖畔,很難想像,東湖水質惡化時的情境。上世紀70年代,隨著漁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加快,排入東湖的污水高峰期每天超過30萬噸,水質迅速惡化,到本世紀初水質一直在V類左右徘徊。彼時,市民不敢下水游泳,更不敢吃東湖裏釣起來的魚,因為有股“煤油味”。

  污染容易治理難。東湖風景區建設管理局局長相英坤介紹, 2009年,為了改善東湖水質,東湖全面退漁。此外,全面截污,湖內清淤、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監控監管等一系列組合拳,讓東湖生態保護步入系統化軌道,東湖水又“活過來”了。如今東湖水質穩定進入“Ⅲ類時代”,為40年來最好水準,並逐漸形成280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岸綠起來,夜靚起來,聽濤煥新彰顯幸福未來。山湖美、楚韻幽、聞名到海外,花漾磨山香滿懷……”一首改編版的《美麗東湖》道出了武漢市民的獲得感。他們不僅在東湖休閒觀光,也投入到濕地保護中。

  2022年,東湖風景區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募民間湖長,高級工程師、中小學及高校教師、公益機構志願者、企業白領……申請者眾多。

  公益機構志願者劉攀,定期組織親子家庭來到東湖畔開展巡湖活動,傳遞愛湖護湖的理念,也讓更多人了解到東湖水質向好背後的堅守與付出;90後山東籍情侶江肖良和張銘熱愛東湖,留漢定居後,兩人把大量時間投入到東湖水生態保護上,勸導市民愛護東湖、清掃垃圾、打撈湖面漂浮物等;位於武漢東湖國家濕地公園的華中師範大學附屬華僑城小學,定期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巡湖觀察、手繪美圖、環保經歷分享、專題講解等,在小學生心中種下濕地保護的種子……

  一位位來自於各行各業的東湖民間湖長,正通過“專業+特長”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守護城市中心這片33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心”。

  “鳥中大熊貓”武漢“安居”

  頭大嘴寬,青頭白眼,身著板栗色花紋,這是什麼鳥?

  2014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時年44歲的武漢市黃陂區前川供電所員工盧群,拍到了從未見過的小野鴨。他把照片發到觀鳥愛好者的群裏,馬上有人認出,這是極度瀕危的青頭潛鴨,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由於繁殖地被破壞殆盡,青頭潛鴨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到2010年時只剩下1000隻,被譽為“鳥中大熊貓”。不過,此前學界普遍認為,青頭潛鴨最南端的繁殖地是河北衡水,武漢只是遷徙過程裏的中轉地而已。時值4月,青頭潛鴨不應該早已離漢、回遷北方繁殖了嗎?

  2015年9月,世界水禽與濕地基金會物種保護項目負責人專程來漢認定:“青頭潛鴨已經在武漢安家,這裡是它們最南端的繁殖地。”

  自2014年青頭潛鴨在武漢現身以來,其“安居”工程便開始與時間賽跑:守住棲息地、加強巡護、開展監測、調查和研究……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觀鳥人、拍鳥人、志願者以及組織機構參與到濕地保護中,加入到青頭潛鴨的守護者“朋友圈”。

  湖北卓爾公益基金會、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等公益組織共同發起的“守護青頭潛鴨的家園”項目,整合公益組織、科學家、志願者、社會公眾等多方力量,2017年來已先後在湖北省內的府河濕地、梁子湖、返灣湖濕地等青頭潛鴨重要繁殖地組建4支濕地巡護隊,累計巡護里程近3萬公里。巡護區域內不少養殖戶受到感召,主動擔當起青頭潛鴨的“貼身保鏢”。

  2022年春,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在豹澥湖附近,再次發現青頭潛鴨的繁殖蹤跡,其中就包括朱祥能承包的蝦塘。

  朱祥能,本是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一個蝦塘承包養殖戶,由於他堅持生態養蝦,拒絕投餌投藥,蝦塘裏水質清澈。了解到鴨子會吃塘裏的小魚小蝦,監測和保護活動也多少會對生産造成影響後,這位塘主大方地説:“這麼珍貴的鴨子,隨便它們吃,吃不了多少。”他還加入武漢市觀鳥協會,正式成為一名護鳥志願者。

  “來我的塘裏採藕帶可以,但不要傷害鴨子。”朱祥能常常向周邊群眾宣傳。在他的幫助下,武漢市觀鳥協會在蝦塘水草中找到了10個青頭潛鴨繁殖巢。今年5至8月的繁殖季,朱祥能化身一位負責任的“奶爸”,每天到池塘巡護兩次,觀察小鴨的孵化和成長狀況。最終,10個繁殖巢中有8個成功繁殖。

  朱祥能還協助觀鳥協會的會員們,在青頭潛鴨經常出沒的地方布設了幾臺紅外相機,記錄到青頭潛鴨繁殖的珍貴視頻。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為青頭潛鴨開設“你好,武漢鴨”專欄,將紅外相機捕捉到的內容剪輯成有趣的小視頻,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武漢新居民”。萌萌的鴨子立即吸引了一大波“粉絲”。

  “武漢濕地這麼多、這麼美,要是在大家的保護下,有一天青頭潛鴨不再是瀕危物種了,那該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呀!”朱祥能充滿期待。(人民日報記者 葉子 范昊天 )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