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出臺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濱水生態名城
市民在後襄河公園遊玩,感受自然風光。
候鳥翔集東西湖府河濕地。魏斌 攝
武漢兩江交匯、三鎮鼎立、一城秀水半城山,被上天賦予優質生態資源稟賦的同時,也承載著以綠為筆繪就城市“生態畫卷”的時代命題。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中,武漢一直勇於創新,堅守初心。早在《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中就規劃佈局了六大生態綠楔,武漢也是國內首個頒布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的城市。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精神,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堅持系統思維,瞄準2035年制定出臺武漢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按照保護修複利用“三位一體”的理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濱水生態名城”為發展目標,提出五大行動計劃。這份前瞻性的謀劃將極力守住城市最具競爭力的戰略核心,讓武漢的可持續發展遠景可期。
■ 發展願景 穩固“兩江交匯、北峰南澤”總體生態格局
“綠色”是大自然的饋贈,武漢生態修復目標就是要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以綠色構築城市生態基底,穩固武漢市“兩江交匯、北峰南澤”的總體生態格局。
依據規劃,這一願景又分為四個分目標:生態綠城、濱水名城、濕地花城、宜居江城。生態綠城是指要保護重要的、關鍵的、影響城市生態安全的自然生態系統,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正向演進;濱水名城是指要保護河湖密布的自然生態特質,從水城抗爭向城水共生轉變,從水岸分治向水岸城共建轉變;濕地花城將營造“江城無處不飛花,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場景,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國際濕地城市的魅力;宜居江城中提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2000米見水”,構建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
至2035年,國土空間內自然生態系統穩定並充滿活力,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以上,濕地保護率不低於53%,自然保護地佔國土面積比例達到15%以上,人居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和改善,全面構建安全、健康、美麗的國土空間格局。
■ 修復策略 分區規劃精準定位,強調區域間生態協同
生態文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生態修復要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次生態修復規劃在策略選擇上,強調“建設生態協同區”,構建武漢都市圈重要生態要素區域共保機制,建設武孝、武鄂、武鹹、武仙四大生態協同區。
在市域範圍內,將進一步錨固“兩軸兩環,六楔多廊”的全要素生態框架,即長江生態軸和“漢江-蛇山-九峰”十字形山水生態軸,三環線城市生態環與外環線郊野生態環和延伸大東湖等地的六大生態綠楔,並持續佈局郊野公園群,科學規劃城市風道,讓涼爽的風為燥熱的夏日江城降降溫。
除了風道帶來的直觀體感外,更多優質的生態資源將變成市民親近玩樂的生態産品。城市型湖泊將打造為最親水的濱水活力區,郊野型湖泊打造為最生態的魅力休閒旅遊區;在山體修復時,將形成北部山系國際魅力山區、東西山系城市人文廊道、南部山系郊野公園群。
生態修復還致力於構建長效化規劃管理機制,以生態特徵為基礎,全市按照森林生態、湖泊濕地生態、河流濕地生態、農田生態、複合生態、城市生態劃分為六大類生態系統,形成全覆蓋分區管控要求,以正負面清單的方式明確每個區域鼓勵做什麼、禁止做什麼,為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提供統一要求和工作標準。
■ 修復行動 推動河流湖泊綜合治理,實施全市破損山體生態修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資源的保護修復與利用,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規劃提出五大修復行動計劃,通過一系列工程將綠水青山蘊含的巨大潛質,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産力。
五大修復行動計劃分別是:河湖碧波安瀾計劃,包括系統開展黃孝河-機場河、巡司河、北湖、南湖、湯遜湖等流域綜合治理,青頭潛鴨棲息地、府河冬候鳥棲息地、天興洲野生鳥類棲息地等修復項目;山脊綠脈修復計劃,包括完成61座受損山體生態修復,實施全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完成軍山-黃金山礦區、將軍山-靈山礦區等生態修復項目;綠色國土提升計劃,包括長江及一級支流兩岸造林綠化工程、青山北湖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等綜合整治工程;濕地花城錦繡計劃,包括推進漢口、武昌、漢陽環城綠道及東湖芳林綠道、青菱湖山地綠道、江夏山景綠道以及黃孝河、機場河等河岸花廊建設;詩意田園稻香計劃,重點打造規模適度集中連片的農業複合生態系統,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和鄉村人居環境整體提升。
■ 規劃創新 建立全市生態數據庫,推動規劃實施落地
《武漢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自2021年9月正式啟動,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有諸多創新之舉。如建立了全市統一的生態修復基礎數據庫;堅持“專家領銜、共同規劃”原則,組建了包含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武漢生態環境設計院、武漢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華中師範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和高校共同參與,同步開展濕地生態修復策略、河湖水系健康評價與修復策略、生態多樣性保護重點與保護策略等專題研究;充分吸納市發展改革、生態環境、水務、農業農村、園林林業等部門和各區政府及公眾意見,形成規劃合力;推動省市區聯動,縱向傳導保障規劃實施等。
(策劃: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長江日報城建傳播中心 撰文:王亞欣 朱志兵 徐放 王立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