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武漢都市圈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2023-05-29 09:59:20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向公眾徵集意見,構建生態保護一體化格局 武漢都市圈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武漢都市圈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_fororder_1

每到冬天,梁子湖濕地就迎來成群的小天鵝。

武漢都市圈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_fororder_2

遷徙的大雁在梁子湖濕地落腳。圈媒聯盟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胡戰軍 攝

  近年來,到梁子湖過冬的候鳥年均有10萬隻左右,長年棲息在這裡的各類珍稀鳥類達40種,其中不乏丹頂鶴、東方白鸛、白額雁、天鵝、小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珍禽以及世界瀕危物種鴻雁、白眼潛鴨、青頭潛鴨等;有水生植物200種、魚類105種,消失多年的銀針魚、鳑魮魚等對水質要求很高的水生物種重新“顯身”。這是武漢、鄂州、黃石、咸寧四市依託武漢都市圈平臺,跨區聯動,統籌推進,使梁子湖成功實現全流域共治的顯著成果。

  ■ 圈內城市共保聯治將實現常態化

  在不久的將來,武漢都市圈內城市共保聯治將實現常態化。目前,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已發佈《武漢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規劃》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徵求意見稿),正在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

  《規劃》徵求意見稿指出,規劃核心區為武漢市,鄂州市,黃石市市區(含黃石新港)、大冶市,黃岡市黃州區、團風縣,孝感市孝南區、孝昌縣、雲夢縣、漢川市,咸寧市鹹安區(含咸寧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嘉魚縣,仙桃市,天門市,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規劃範圍輻射至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全域,總面積5.80萬平方公里。規劃基準年為2022年,規劃期為2023—2027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規劃》徵求意見稿指出,武漢都市圈將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成效顯著、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長江中游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共保聯治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等目標。到2027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都市圈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都市圈全面建成。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入推進,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減少。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GDP水耗和能耗完成下達目標任務。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突破,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成為新風尚。

  築牢水環境安全底線,跨界水體治理取得明顯成效,長江、漢江和重點湖泊水域生態功能穩步提升,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無劣Ⅴ類水體。大氣複合污染明顯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1.8%,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環境品質總體穩定。

  長江生態帶、梁子湖綠心和沿江環湖水系景觀建設協同推進,“兩帶一環六楔多廊”生態安全格局基本構建。生態保護紅線得到嚴格管控,重要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生態品質指數保持穩定。

  城鄉生活污水實現“零直排”,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體系進一步完善,實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到100%,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風險應急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協同監測體系建立完善。

  統一協調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基本形成,跨界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實現全覆蓋,環境權益交易和資源共享機制基本建立,信息數據共享機制更加完善,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

  ■ 向社會徵求意見至6月14日

  據了解,該通知目前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徵集時間至2023年6月14日止。公眾有關意見建議,可在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官網上留言。紙質信件請郵寄至武漢市江漢區新華路422號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政策法規處,郵編:430022,來信請註明“武漢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規劃建言”。

  目前,武漢都市圈已建立了生態環境聯席會議制度和溝通聯絡機制,積極開展雙邊、多邊協作會商,9市生態環境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區域41個縣(市、區)圍繞重點流域分別建立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長江、漢江、梁子湖、斧頭湖、府澴河、天門河等跨市流域上下游城市分別簽訂了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協議,“武鄂黃黃”四市簽訂河湖長制一體化發展工作方案和梁子湖流域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框架協議,武漢、鄂州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梁子湖流域保護信息共享制度。出臺了《武漢都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和《武漢都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方案》,武漢、黃岡、黃石協同推進全域禁鞭,多地協作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處置聯動。武漢、黃岡、鄂州等相鄰城市固廢危廢跨區域協同處置能力有效提升。(記者高喜明 蔡早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