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9個湖北實驗室掛牌運行 “九劍出鞘”驅動高品質發展
2023-07-11 09:42:1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9個湖北實驗室掛牌運行,擔當科技創新“主力軍”——“九劍出鞘” 驅動高品質發展

  6月30日,湖北洪山實驗室16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簽約金額超1.8億元,其中13個項目實現省內就地轉化。這是湖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的一個縮影。

  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全國多地加強政策引導,加碼資金支持,推動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向“高能級”邁進。

  縱觀全國各地,已有近百家“省實驗室”正式揭牌或啟動籌建,“百舸爭流”局面已然形成。

  俯瞰荊楚,光谷實驗室、珞珈實驗室、洪山實驗室等9個湖北實驗室先後掛牌。“九劍出鞘”,助力湖北高品質發展。

  湖北科教資源豐富,綜合科技創新水準處於全國第一方陣。《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以科技教育人才體系的建設為抓手,持續創新驅動,為四化同步發展提供動力。其中,完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是重要舉措之一。

  國內科技創新資源戰略佈局正在深度重構,誰能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匯聚頂級的科技項目、科學裝置、科創人才和科研成果,誰就能搶得未來發展的“優先權”。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湖北如何發揮好先發優勢,再加碼、再提速?

  平臺“聚能”

  核心技術攻關成效明顯

  “省實驗室”是國家實驗室“預備隊”,是科技競爭的核心力量。

  近年來,上海張江實驗室、合肥量子信息科學實驗室、浙江之江實驗室、廣東鵬城實驗室先後組建,江蘇姑蘇實驗室、河南黃河實驗室等全國各地“省實驗室”密集成立。一旦成功獲批建設國家實驗室,將成為地方匯聚科創頂級項目、頂級裝置、頂級人才、頂級成果的創新“發動機”。

  加快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湖北勇立潮頭、當仁不讓。

  作為科教大省,湖北擁有132所高校、3600多家科研機構,但科教人才優勢還需要進一步發揮。2021年以來,湖北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全省産業創新發展需要,結合優勢學科領域和重點産業,在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等領域,佈局組建了9個湖北實驗室。現今,9個湖北實驗室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明顯成效,取得一批國內首創或國際先進的重大科技成果,實驗室科研成果加速轉化,有力支撐所在行業和地區高品質發展。

  今年是湖北實驗室建設的關鍵之年、見效之年。

  湖北光谷實驗室在量子點紅外探測器、高速高精度飛秒鐳射微納3D列印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涌現。其中,研發的IC光刻機機械設計系統,應用於首臺國産IC光刻機和封裝光刻機,實現歷史性突破。

  6月30日,由湖北光谷實驗室牽頭的湖北省光電産業知識産權運營中心正式揭牌。湖北光谷實驗室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唐江表示,要讓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將光電子産業創新策源地優勢輻射到整個光谷科創大走廊。

  發現玉米和水稻增産關鍵基因,湖北洪山實驗室研究成果入選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兩年來,該實驗室全力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其中,“揭示水稻抗褐飛虱新機制”,發現目前抗性最好的顯性抗蟲基因;“豬基因組育種新技術”打破對國外固相基因晶片檢測技術依賴,實現育種大數據計算底盤技術國産化。

  “從0到1,爬坡突破瓶頸的階段,要有更多做基礎研究的人。”湖北洪山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表示,中國市場足夠大,很多産業很容易從1做到10,但缺乏從0到1。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看似是一個應用的問題,其實背後有很多基礎科研。十年來,正是國家啟動了多項重大科研專項,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礎研究進行了無條件、不間斷的大力扶持,中國的水稻研究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面向前沿

  創新平臺體系多點開花

  今年2月,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發佈《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2》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結果顯示,武漢排名第五,城市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梯隊;宜昌排名第56位,襄陽排名第65位,進入全國百強。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全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監測評價來看,湖北省僅武漢1個城市進入全國前50強,少於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安徽,全省市州整體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必須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讓更多科技成果加快就地轉化和産業化應用。

  近幾年來,湖北抓緊部署、加快建設,全省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正在形成多點開花的全方位戰略佈局。

  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襄陽漢江流域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和宜昌長江中上游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等;國家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數字建造、智慧設計與數控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運行,國家級研究中心、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達到88個;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0個,在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中“開局精彩”;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快佈局,已建設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4個,覆蓋了光學、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優勢基礎學科;聚焦智慧製造、新材料等優勢和重點産業領域,佈局建設15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

  在宜昌,湖北三峽實驗室聘請了王焰新院士、陳芬兒院士、王玉忠院士和瞿金平院士等12位專家為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領銜創新團隊參與實驗室具體研發工作。在襄陽,湖北隆中實驗室近日發佈實現關鍵構件的綠色、智慧、高效修復再製造的“大型汽車構件鍛造模具機器人電弧增材再製造技術及裝備”等六大代表性成果。

  眼下,在湖北三峽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忙於重點突破微電子化學品、有機硅材料、黑磷等領域核心技術。這家成立僅1年多的實驗室成果喜人,其中,創新磷石膏浸取與熱析製備高純硫酸鈣新技術,得到純度大於98%的高純石膏,品質優於天然石膏;開發出快閃記憶體晶片用高選擇性蝕刻液,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填補國內先進製程空白;助力我省有機硅産業集群優勢快速提升、電子化學品專區建設全面提速,電子級磷酸國內市場佔有率已超80%。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正義表示,湖北隆中實驗室通過佈局和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突破先進車用材料基礎與前沿探索、汽車新能源動力、交通運載裝備輕量化等共性關鍵技術,培育具有重大科技創新與應用潛力的新材料産業,將推動湖北省及襄陽都市圈汽車、交通運載裝備、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産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以及産業經濟高品質發展。

  聚勢突破

  爭創國家實驗室和基地

  5月25日,由湖北省科技廳指導的2023年第4期湖北實驗室“互進雙促”投融資對接會上,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楊世輝教授團隊介紹“大宗醇酸非糧合成生物製造”重大科技成果相關情況。該成果攻克了大宗化學品生物製造中的糧食基轉向非糧基的瓶頸,已獲美國發明專利3項、中國發明專利12項,並初步實現量産。電子製造與封裝集成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桂成群教授團隊帶來“大幅面柔性投影屏核心技術研發及産業化”項目,將3D光刻技術創新應用於高清柔性投影幕屏製造,已在企業實現轉化並正處於産業化關鍵節點。

  會上,多家投資機構對兩項“硬科技”項目表達投資意願。

  湖北實驗室“互進雙促”專項行動系列活動自2022年啟動以來,聚焦實驗室成果投融資對接累計開展各類活動8場,已有多項科技成果成功融資並落地轉化。

  在這場高能級創新平臺競逐賽中,地方政府對省實驗室建設的支持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砸下”了真金白銀。

  當前,全省各地正認真組織實施《湖北省基礎研究規劃(2022—2030年)》,統籌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提升優勢學科基礎研究能力。強化創新鏈對産業鏈的支撐,推進9個湖北實驗室高效運行,努力創建國家實驗室,力爭在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中取得更大突破。

  省科技廳負責人表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下一步將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佈局,圍繞國家和湖北重大戰略需求努力産出戰略性、關鍵性、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在優勢領域爭創國家實驗室和基地。謀劃佈局若干個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大支持力度,積極爭創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二是推動實體化運行取得實效。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發展佈局,爭當科技創新“主力軍”,加快産出更多高品質原創成果,在優勢領域爭當科技創新引領者,打造一批高水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的科技創新平臺。立足高品質科研需要,加快引進一批高水準科研隊伍,在人才高地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強化運行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創新人才引用和激勵制度,創新科研任務設置和管理方式,完善科學規範的管理運行制度,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形成開放創新生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韓曉玲 田佩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