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國最美鄉村”保康縣店埡鎮格欄坪村熱鬧非凡,襄陽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縣茶文化旅遊季活動在這裡正式開啟。保康用“一片葉子”,吸引來了八方客人。
活動現場 供圖 保康縣委宣傳部
活動現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慶推介襄陽高香茶,並深度解讀“襄陽高香茶-保康毛尖、保康紅”公共品牌的價值與未來。湖北省茶葉協會會長肖伏清為榮獲楚天好茶品牌的8家企業授權。保康縣人民政府分別與保康楚烽化工有限公司九路寨分公司等3家企業負責人簽訂框架合作協議,保康縣文旅局分別與河南和信國際旅行社南陽分公司等5家旅行社代表簽訂框架合作協議。襄陽高香茶採茶能手和制茶能手也在現場一一揭曉。
簽約儀式現場 供圖 保康縣委宣傳部
保康是全山區縣,地處北緯30°這一世界茶樹生長的黃金地理坐標帶上。該縣大力實施茶葉産業“首鏈”工程,著力構建茶葉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茶葉産業已經成為全縣的特色産業、支柱産業、富民産業。截至目前,全縣茶葉基地面積達到20.1萬畝,可採摘茶園面積達到15.2萬畝,帶動全縣4萬人就業增收,茶葉産業綜合産值超20億元。保康因此先後榮獲“全國重點産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産茶縣”“全國特色茶旅資源區”和“中國十大最美茶鄉”等一系列稱號,並連續5年入選“全國茶葉百強縣”,成為湖北省茶葉主産區和襄陽高香茶核心生産區。
從綠葉到“金葉” 生態種植擦亮“有機”品牌
過去由於種植模式傳統,保康茶葉産業一直在“低産、低質、低效”的窘境中徘徊。
為了提升品質、增加效益,保康縣實施茶葉品牌建設工程,建立綠色有機茶品牌認證激勵機制,引導支持企業大力開展茶葉綠色食品、有機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認證。黃堡鎮觀音雲霧茶場負責人王召均介紹,茶園被納入首批“湖北省生態茶園建設示範項目”後,通過深挖溝,用餅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綠色防控替代農藥滅蟲,以有機肥料替代化學肥料等措施進行了三年有機改造,如今有機品質的茶葉已出口歐盟等地。
以工匠精神炒制新茶 攝影 杜元
唱響“有機茶”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保康縣以保茶集團為龍頭,聯合38家茶葉企業,成立茶産業聯合體,以“襄陽高香茶—保康毛尖、保康紅”為公共區域品牌,實現有機茶品牌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實現了産品品質、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整體提升”。“保康茶葉的品牌響起來了、價值升起來了、茶農的錢包鼓起來了!”保康縣委書記李雲感到無比自豪。
截至目前,保康全縣有綠色生態茶園8萬畝,獲得歐盟有機認證茶園1.5萬畝。計劃到2030年,有機茶認證面積佔比力爭超過30 %,茶産業綜合産值達到30億元。
從內銷到出口 “茶鏈”延伸産品俏銷海外
為支持茶産品出口,保康縣積極扶持已具備産業基礎和出口渠道的企業,延伸産業鏈條,嚴格把控産品品質,提升加工能力,穩定國際市場,推動保康茶葉走出國門,香飄海外。
茶農採摘高品質茶葉 供圖 保康縣委宣傳部
保康縣萬壽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大友從事茶葉生産已有20多個年頭,之前主要在國內銷售。為了打破以單一春茶銷售為主的模式,他把夏茶和秋茶作為新的增長點。2022年,公司在商務部門支持下取得出口資質,與武漢一家出口企業“聯姻”,建成茶葉精製加工車間,主要生産出口茶,銷往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3個國家。“我們從源頭抓起,採摘鮮葉、加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品質標準把關。”郭大友介紹,今年,公司已經出口綠茶430噸、紅茶100噸,出口創匯400多萬元。
一片葉子,香飄四海。隨著保康茶葉出口數量的激增,茶葉産業鏈也為當地的高品質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截至目前,保康共有4家茶企具備出口資質,每年全縣出口精製茶、茶葉萃取液等深加工産品1000多噸,出口創匯達2500萬美元。
從茶山到“景區” “綠色經濟”展現新的“顏值”
清晨,薄霧繚繞,在保康縣官山世外茶源山頭眺望,青翠的茶壟隨山勢起伏,宛若一條條綠綢帶纏繞在群山之間。平均海拔700多米,距縣城區3公里……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官山世外茶園正演繹著“茶園變成公園”的茶旅融合轉型篇章。“打造集生態農業觀光、休閒度假、研學旅行、森林康養于一體的複合型茶旅目的地,年遊客接待量達近10萬人次,茶旅綜合收入達1000多萬元。”負責人秦小麗説。
一路聞茶香,一路好風光。保康縣店埡鎮徐記茶廠負責人彭宏霞不僅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茶娘子”,還是抖音短視頻“達人”。她將茶園美景製作成精美短視頻,吸引了各地網友前來采風打卡。
作為保康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村,格欄坪村以生態茶園為依託,將種茶、採茶、賣茶與鄉村休閒度假遊有機融合。目前,全村茶葉年産量1100余噸,産值達7000萬元,標準化農家樂達8家,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0萬元。
格欄坪村生態茶園 攝影 杜元
從賣茶葉到賣風景,茶葉已經成為保康縣“綠色經濟”的靚麗名片,“茶旅融合”已經成為“全域旅遊”的強大引擎。通過整合資金,統籌實施“山、水、田、林、路、園”等配套建設,“全國最美休閒鄉村”“國家級生態農場”猶如雨後春筍接踵而來,“茶旅融合示範基地”“茶文化主題民宿”等文旅康養新業態在大山深處不斷涌現。(文 杜元 楊鄒 李廣儒 張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