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山龍之谷探險漂流景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熙勇 攝)
8月17日下午,武漢地鐵7號線紙坊大街站B出口,一群穿著速幹衣的年輕人説笑著跳上景區接駁車。
15分鐘後,皮划艇便載著他們,在密林間飛馳而下。
這是江夏青龍山龍之谷探險漂流景區開園的第三個週末。作為全國首個地鐵直達的漂流景區,龍之谷探險漂流一經推出,便迅速出圈。
“我在網上刷到過好幾次,難得在市內有好玩的水上漂流項目,今天特地過來體驗一下。”洪山區市民謝穎如説。
記者看到,遊客換好衣服後,首先乘坐150米長的森林魔毯——一條傳送帶式設備,緩緩抵達漂流起點,接著兩人一組乘坐皮划艇,從清涼的水花中一躍而下,衝下青龍山第一個陡坡。
“啊,啊,啊……”在青龍山的蔥鬱林海中,水流裹著皮划艇砸進深潭,清涼的浪花潑了滿臉,失重感讓整船人放聲尖叫。
龍之谷探險漂流滑道全長2公里,分15段,共有水潭16個,總落差達到150米,遊客可穿梭于形態各異的龍潭水道,體驗極速俯衝、翻騰旋轉等。景區行銷總監韓飛介紹:“與野外漂流相比,我們這裡足夠近、安全性高、水質好;與水上樂園相比,這裡又足夠‘野’,更貼近自然。”
“刺激,好玩!從城市樓宇到森林漂流,1小時內切換兩種生活狀態,太爽了!”玩完一圈的謝穎如覺得不過癮,準備再玩一次。
遊客的感慨,道破了龍之谷漂流“輕量化”的核心——改變了傳統漂流需長途跋涉、精心籌備的固有模式。地鐵7號線紙坊大街站無縫接駁定制公交,讓漂流從一項需要鄭重列入“年度計劃”的遠途旅行,降為觸手可及的“日常選項”。
晚上8時左右,精心設計的燈光照亮水道,遊人更多了。
“下了班坐地鐵過來,很方便,全程不到1個小時。”武昌區市民王平濤説,上週末已經帶孩子來過一次了,在池子裏與其他遊客打水仗,非常暢快,玩完還能回家吃夜宵。
傳統漂流以白天運營為主,而龍之谷探險漂流開發了國內少有的夜間生態漂流專線——依託自來水循環凈化系統,水質清澈無泥沙,保障全天候安全運營。
目前,龍之谷探險漂流工作日開放至晚上10點,週末延遲至晚上10點半。數據顯示,夜場遊客量佔總量的37%,多為下班後的年輕白領和避開日曬的家庭客群。
“自來水還有一個好處,水溫適中,小朋友都可以玩。”韓飛説,相比野生漂流景區,龍之谷探險漂流可以開放至10月中旬。
城市近郊的生態資源,被創新思維巧妙激活,孕育出兼具便利與野趣的全新休閒形態。據介紹,龍之谷探險漂流分兩期推進。一期8000平方米聚焦旅遊配套,森林漂流水池、魔毯等已建成;二期計劃完善草坡營地、親子遊樂、綜合服務等設施,未來將成為市民觀景休憩的全新城市生態景區。
韓飛介紹,景區在滑道兩側補種了4000余棵樹,計劃增加至2萬棵。“未來遊客將全程在樹蔭下漂流,真正實現‘人從林中過,水在綠中流’。”
自7月28日開業以來,“龍之谷”漂流景區總遊客量已超4萬人次。(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潔 通訊員 田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