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的“橫平豎直”

2017-08-21 10:34:52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董健雄

【要聞摘要】【文末摘要】塞罕壩的“橫平豎直”

塞罕壩風光

  位於河北承德的塞罕壩,落葉松遍佈,筆挺筆挺的。

  這些松樹經歷的四季,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時序更迭。冬天長期唱主角,春天、夏天被強行壓縮了,高寒、沙化、乾旱,帶有負面色彩的詞在這裡集合,興衝衝地向松樹發起攻擊。

  松樹們不加理會,頂天立地,鉚足了勁,往上長,直直地往上長。

  “何當淩雲霄,直上數千尺。”“白首歸來種萬松,待看千尺舞霜風。”“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這些句子,都是歷代文人寫給松樹的,都是高聲禮讚。松樹的品行,好像自古以來就是免檢的。

  塞罕壩是松樹的天下。這些松樹,跟風對話,跟雪週旋,跟寂寞逗趣。漫步塞罕壩,目力所及都是挺立著的靈魂。你會感覺被一股正氣縈繞著,內心不由得生發出敬畏的情感。

  在這片140萬畝的土地上,人工綠化面積達112萬畝。都説塞罕壩在大地上書寫著綠色奇跡,那麼松樹負責的就是那一筆穩健的“豎”。

  松樹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塞罕壩的路,那麼的細,那麼的長,就像孩子用純白色的油畫棒,在碩大的墨綠色紙張上畫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線,徑直地伸向遠方。

  塞罕壩原本沒有路,是塞罕壩人用鐵腳板踩出了一條條路。森林深處的一條條小道,給塞罕壩添上了靈氣,讓塞罕壩的花草樹木跟人親近了,也讓塞罕壩的壯美與幽深得以被人識、被人嘆、被人愛。

  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壩人為微信好友,又關心微信運動的計步排名,你會發現,塞罕壩人多數時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時佔據封面。這是因為塞罕壩人總是在路上,喜歡在“林子”裏轉悠,他們在工作,在生活,在守護綠色,在製造“氧氣”,在用堅實的腳步丈量著、書寫著大地上的那一筆舒展的“橫”。

  有了“橫”與“豎”,坐標係的X軸、Y軸就確立了,而坐標係的原點,站著的是“人”。

  一撇一捺,重重兩筆,揮就的是人的浩浩威嚴,“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塞罕壩人,在茫茫荒漠上種樹,歷時五十五載,那麼單調,那麼漫長,他們頂住了風,擋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強硬的姿態號令茫茫荒漠變身茫茫林海,讓綠色常駐人心,並見證著生態保護躍居時代主潮。

  一撇一捺,輕輕兩筆,也狀寫著人的柔性智慧,“涸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塞罕壩人伺候著自己或前輩種下的這些樹,擔心它們受森林病蟲害的困擾,有個“頭疼腦熱”,又憂心它們一著不慎“惹火上身”,後果難以想像。只能是處處提防,時時小心,念想著這片浩瀚森林自由地長大,盡情地長高。身為務林人,他們即便在言語上也對大自然以悉心的呵護。在石質陽坡植樹,泥土少,只能從別處運來,他們叫“客土回填”,給一堆土以賓客般的禮遇,整個植樹的氛圍也平添了幾分莊嚴。他們還喜歡把“適地適樹”的説法挂在嘴邊,這跟“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一個道理,到什麼地方種什麼樹,蠻橫不得,強扭不來。

  塞罕壩人,演繹著人與自然關係的積極面與光明面。

  橫平豎直,一撇一捺,塞罕壩書寫著一個“永”字。

  都説一個“永”字,把漢字的基本筆畫包含了。也可以説,一個“永”字,把中國大部分的人與事包含了。一個“永”字,自然也把塞罕壩人的一言一行與所思所想包含了。

  用塞罕壩人的話説,要是這個“林子”沒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塞罕壩只能是向好,好上加好,永遠蒼翠欲滴,永續健康生長。

  於是,塞罕壩人時刻牽掛著的,就是這個“林子”——他們把百萬畝的這片林海,喚名為“林子”。與“林子”有關的事,才算事。與“林子”有關的事,無小事。防火緊要期,一根火柴,一個打火機,要想進入林區不太容易。塞罕壩人盯得緊緊的,意見再大,話説得再難聽,也難以撼動這條鐵的紀律。附近住著的人家如果有灰坑,他們都要一一扒拉過,看是否有火星在閃爍,像極了一個嘴饞的孩子,總是要把零食包裝袋翻個底朝天。

  橫平豎直,一撇一捺,塞罕壩書寫著一個“本”字。

  1962年,那麼一個年代,國家決定要在塞罕壩組建林場,目的和期望凝結在27個漢字的字裏行間:“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減少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

  這就是“本”,塞罕壩人“不忘本”。這就是“初心”,塞罕壩人“不忘初心”。

  塞罕壩人踐行著諾言,整整55年,每時每刻,每分每秒。

  每年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每年釋放氧氣54.5萬噸,擁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7種、植物9種……這是塞罕壩人提交的成績單。

  在塞罕壩小鎮的街頭,能見著一塊塊綠色的公益廣告牌:一隻小鳥銜著一張“生命銀行”存單,持有人是“塞罕壩務林人”,儲存項目是“兩棵小樹苗,一塊綠地,一塊濕地”,日期是“每年每月每日”,受益人是“你他(她)我”。

  塞罕壩人把“我”排在了最末位。

  我要説,至少生活在京津的人們,都欠著向塞罕壩人一個深鞠躬。

  橫平豎直,一撇一捺,塞罕壩書寫著一個“木”字。

  森林,樹木,是塞罕壩人的親屬、友朋,亦是戀人,生死相依,你儂我儂。

  海子有詩:“活在這珍貴的人間/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在綠色時空工作、生活著的塞罕壩人,不時享受著因靜氣而生發出的此等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著來到塞罕壩的每一個人。

  我的書桌上,擺放著從塞罕壩拾來的幾個松果。其中的一個,小巧可人,一片一片的,像花瓣,不羈地怒放,底部還帶著一個把兒,整個造型看著就像天然雕飾的一枚胸針。塞罕壩的松果,散發著的香味,似乎要比別處的更濃郁一些,更清雅一些。掩卷之餘,看著這些來自大自然的信物,時常讓我感覺與這個世界有了新的維繫。

  而更多的人在不經意間就與塞罕壩建立起了聯繫。

  塞罕壩有多個苗圃,樹苗在這裡得到精心呵護、培育,待時機成熟,就裝上車,被運往四面八方。

  塞罕壩人嘴邊的這些“苗子”,攜帶著塞罕壩的基因,盛滿了塞罕壩人的情誼——

  去吧!去吧!塞罕壩的“苗子”,去美化別人的幸福生活,去裝點我們共同的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