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鼓角 不滅的記憶

2017-09-18 10:08:45  來源:河北日報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ffd4ed9f-7a16-4a10-8952-c2c02f9b6d48.tif

  馬廠炮臺,始建於1871年,位於青縣縣城東北15公里處。它是河北省大運河沿岸現存較為完整的唯一一座軍事設施。 記者 田瑞夫 攝

  8月25日,軍旗獵獵,軍號聲聲,引著行走大運河小分隊來到滄州市青縣流河鎮下馬廠村。大運河畔,始建於清代的馬廠炮臺聳立在藍天白雲下,萋萋芳草訴説著這裡走過的百年艱辛。歲月更迭,當我們伸手觸摸炮臺上依稀可見的炮孔彈洞時,還能感到曾經國家危亡、民族屈辱的隱痛。而眼前浮現出不久前朱日和聯合訓練基地的那次雄壯的沙場點兵,我們的思緒穿越百年,不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祖國日益繁榮富強而慷慨激昂。撥開歷史雲煙,再次靠近這座曾經拱衛京津的軍事要地,我們分明聽到中華兒女志在實現中國夢的鏗鏘足音。

  早秋的青縣,依舊帶著夏末的暖色。草木葳蕤,靜謐無聲。細聽,滄桑斑駁的馬廠炮臺似乎對我們細訴著百年風雲。

  清末,西方列強覬覦中國領土,靠著船堅炮利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幾度橫遭外敵侵擾的中華民族痛定思痛,強軍衛國的呼聲在華夏大地上此起彼伏。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以“青縣地近畿輔、拱衛攸關”為由,奏請清同治皇帝在青縣馬廠屯兵,獲准。於是,清政府在京杭大運河東西兩岸開始建軍營、造炮臺,以此防範沿運河進犯之敵。李鴻章將其看重的淮軍部將周盛傳調駐馬廠,後因周盛傳治軍嚴明,體恤百姓,造福一方,深受當地群眾擁戴,人們稱其所率部隊為“盛字軍”。至此,曾經籍籍無名的青縣馬廠,便開始走到了歷史舞臺的聚光燈下。

  《青縣誌》載,馬廠炮臺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清代舉人、史志學家蔣師轍在《臺遊日記》卷一中記述:“過馬廠,壁壘嚴固,夾河而峙。”一時風雲人物盡匯其間。悄然逝去的歲月中,沒人記得馬廠軍營曾發生過多少故事。但在近代史上,士兵的吶喊聲、戰馬的嘶鳴聲和炮火的轟炸聲,在這片土地上久久回蕩。

  馬廠軍營,于動蕩中革新,試圖擯棄清末的積弊頹唐,提振士氣,以壯軍威。“馬廠炮臺地下建築規模相當大,是用來屯糧、藏身的。”站在炮臺之下,與我們同行的青縣文史學者王慶安談起馬廠炮臺及軍營故事,如數家珍。當年,馬廠軍營在大運河東西兩岸分設兩個營區,隔河相望。“夾河布行營,雲是為鎮撫。轅門高且宏,炮壘矗天柱。”清代青縣人孫傑亭在五言詩中描述了馬廠軍營的鼓角聲聲、旌旗獵獵。

  歷史與現實,隔著140多年的時光,如今我們行走在馬廠炮臺及軍營遺址,依舊感受到陣陣雄風撲面而來。

  在洋務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伴隨著有識之士奔走呼號,“中體西用”的軍隊建設艱難起步,清政府重金打造北洋水師。但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11月,中日甲午戰爭中,清廷的海陸軍卻一敗塗地,舉國震驚。此後,馬廠軍營的軍隊改革悄然推進,軍營內的官兵裝備開始引進西洋先進武器,又聘請德國教習進行訓練,調整軍事機構、更新軍隊編制、培養指戰人才……在馬廠練兵一年後,“盛字軍”的作戰能力大大增強,史學家也稱這支部隊為“中國首批近代化軍隊”。“馬廠練兵”也被晚清洋務派當成加強國家軍事實力的良方。

  馬廠軍營,見證了中華民族從封建社會走上共和之路的歷程,還無意間衍生出了馳名中外的天津特産——小站米。

  小站米紅遍大江南北,還得從大運河的馬廠減河開挖説起。王慶安説,為解決馬廠軍營軍糧供應,周盛傳發動將士屯田造地,自馬廠附近的南運河至天津海河間開挖減水河,消除水患的同時,又能通過“石水鬥泥”的南運河水,引淡滌鹼,使濱海數百里鹽鹼地盡成良田,這便是全長75公里的馬廠減河。清末文人尹恭保寫的《屯田行為薪如軍門賦》記載了“盛字軍”邊練兵邊耕種的生動場面:“播種還聞鼙鼓催,勸農時見旌麾至。朝聽秧馬歌,暮引水車軸。春雨荒原洗綠沉,斜陽戰士驅黃犢。”馬廠減河挖成後,兩岸鹽鹼地變為肥沃良田,馬廠減河岸邊的天津新農鎮(後因馬廠駐軍時曾設驛站,故改名為“小站”)生産的水稻逐漸成為全國聞名的品牌——“小站米”。因為運河水而生,因為馬廠兵營而興,天津小站米是軍事文化與大運河文化融合的結晶,風靡百餘年至今不衰。

  循著歷史的記憶,我們沿馬廠減河前行,極目遠望,不經意間一座橫跨河上的鐵橋映入眼簾。這便是修建於宣統元年(1909年)的唐官屯鐵橋,它與馬廠炮臺遙遙相望,在抗戰時期見證了中華兒女抵禦外辱的英勇壯舉。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沿津浦路南侵,馬廠減河狙擊戰就在這裡打響。經過浴血奮戰,終因裝備落後,馬廠減河防線被突破。日軍佔領青縣,堅如磐石的馬廠軍營被拆除,獨留馬廠炮臺在憂患與硝煙中期待著中華民族的崛起。

  “刀光炮嘯漸遠去,歲月滄桑浪淘盡;昔日雄風今猶在,僅遺碑文無炮臺”。2006年,馬廠炮臺及軍營遺址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今,站在大運河畔的馬廠炮臺及軍營遺址,仿佛聽到陣陣嘹亮的口號聲隱約傳來,那是朱日和訓練基地鋼鐵雄師的吼聲,同時也仿佛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支威武雄壯之師,正邁著堅實的步伐,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路鏗鏘前行。(記者 曹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