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12日,2017全球未來出行高層論壇在杭州正式舉辦。未來出行以及電動化汽車的話題又一次被輿論所關注。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訴我們:電動汽車的時代正在向我們加速走來。
電動汽車成為市場主流 那一天來得比想像更快
自2002年國家啟動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開始,中國的電動汽車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而在這發展的15年時間裏都發生了什麼呢?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經濟學家Tony Seba告訴我們,1995年—2010年,15年的時間裏,電池——鋰電池的成本降低了14%,而在2010年—2014年電池成本每年降低10%,過去幾年電池的成本甚至每年降幅達到20%。
電池等核心零部件價格的降低也使未來電動汽車的成本得到進一步的降低。Tony Seba表示,目前,一輛電動汽車的成本價格在35000美元,而之後到了2025年,這一成本可能將只有20000美元。經濟的因素將推動電動汽車快速發展。
電動汽車優秀的性能
促進其快速發展
電動汽車相比燃油車,在能耗、排放、性能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成本上看,隨著電池技術的完善,電池價格的下降,未來新能源汽車的造車成本很有可能將低於燃油車。而從能源上來看,電力相比汽油和柴油更加容易運輸,電能可以在電子、電的管道當中非常快地進行傳輸,因而充電的成本較為低廉,維護起來也是比較容易,據Tony Seba介紹,電動汽車的維護成本比普通車低10倍。同時,電動汽車的零部件更少,維修起來更加方便,普通的車有2000個以上的零件,但是電動車只有18個左右的移動零件。同時,電動汽車的使用壽命相比燃油車更加長久。電動車的壽命是50萬英里以上,我們每年一般只會開1萬英里。
而從性能上來看,電動汽車0—100km/h的加速性能一直是它們引以為傲的東西和最大的賣點。比如比亞迪的“唐”和“秦”。人們拿它們和一些超跑進行起步加速比賽,往往獲勝的都是電動汽車。
相關部門的重視推動其快速發展
在2009年之前,我國只有科技部、財政部等少數2~3個部門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而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則增加到了18個。越來越多的部門開始重視和參與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當中來。直接帶來的變化就是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據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巡視員王水準介紹,去年底交通運輸行業共有新能源運輸汽車27萬餘輛,其中公交車有16萬多輛,佔公交總數的27%,新能源出租汽車已經將近2萬輛,新能源城市物流的配送車輛將近10萬輛,預計今年年底可提前完成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的應用初具規模,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和城市物流配送等數量要達到30萬輛的總體目標。
國家政策推動電動汽車快速普及
多個國家以法規和計劃形式宣佈在2025年—2040年間停售燃油車,之後只允許銷售零排放汽車。法國2040、德國2030、印度2030、挪威2025、荷蘭2025……此前有消息稱,中國也將很快推動燃油車禁售法規。這些硬性法規的出臺,無疑讓車企做出快速的轉變。
作為回應,沃爾沃、豐田、大眾、寶馬、奔馳等國際一線車廠也紛紛宣佈了自己的電動車發展的計劃。,自2019年起,沃爾沃所有新上市車型均將配備電動機。豐田則將在2050年停售內燃機汽車,屆時只會出售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大眾集團預計在中國累計銷售40萬輛新能源汽車,到2025年,將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約150萬輛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車。這些一線車廠的加入,必將加快電動汽車的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先生曾經表示,到2050年,全球汽車動力的構成,將包括燃料電池、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天然氣以及汽油和柴油等。其中,80%左右的車輛上裝有電動機,70%的車輛上裝有內燃機,而50%左右的車輛是既有電動機、又有內燃機的混合動力汽車。但根據目前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這一進度恐怕將會提前完成。 (蓋世)
自用新能源車最高放貸比例可達85%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佈《關於調整汽車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通知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通知明確,自用傳統動力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80%,商用傳統動力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70%;自用新能源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85%,商用新能源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75%;二手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為70%。
通知指出,對於實施新能源汽車貸款政策的車型範圍,各金融機構可在《汽車貸款管理辦法》基礎上,根據自願、審慎和風險可控原則,參考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執行。 (中新)
摘要:電動汽車時代 正向我們加速走來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