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嫻:塞罕壩讓我的人生更多彩

2017-12-19 14:47:39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1

“六女上壩”故事的展示墻前,陳彥嫻駐足許久。

  從“一棵樹”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壩每棵樹都記載著生態文明的進程。這項舉世震撼的偉大事業是塞罕壩老中青三代人不忘初心、忠於使命的創業史;是三代塞罕壩人用艱苦卓絕、永不言棄精神繪就的奮鬥史;是三代塞罕壩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軀鑄就的可歌可泣的華章。這不僅是一份堅守,更是一種感動,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今天我們將目光瞄準了三代塞罕壩人,記錄塞罕壩的綠色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的傳承,讓塞罕壩精神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闊征程中續寫新的傳奇。

  説起塞罕壩第一代務林人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今年73歲的陳彥嫻。

  8月5日,作為第一代務林人代表,陳彥嫻參加了塞罕壩展覽館重新布展後的開館儀式。參觀展覽館時,在用照片、書信和文字講述當年“六女上壩”故事的展示墻前,老人駐足許久,陷入深思。

  作為“六女上壩”的發起者,53年後的今天,陳彥嫻仍對往事記憶猶新,恍若昨日。

  放棄高考,到圍場壩上去

  1964年7月,正在承德二中讀高三的陳彥嫻,雖面臨高考的壓力,但“學榜樣”的濃厚氛圍,讓20歲的她內心中那股渴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熱血的激情難以抑制。“當時,我們都在學習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雋。”陳彥嫻説,同宿捨得甄瑞林、王晚霞、史德榮、李如意、王桂珍幾個好姐妹也萌發了響應黨的號召下鄉鍛鍊的念頭。“每天晚上都要討論好長時間,什麼地方艱苦?什麼地方需要人?很快,我們了解到,在圍場壩上地區,國家正在建設塞罕壩林場,可以去試一試。”

  幾個涉世未深的姑娘,林場要不要?姑娘們又犯起了難。

  “我一打聽,住我家對門的劉文仕上壩當了林場書記。”陳彥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姐妹們,大家興奮地蹦上了天。“一刻沒有耽誤,直接給劉文仕寫了一封自薦信。很快就有了回信,廣闊天地,正缺人,只要不怕吃苦,隨時歡迎。”

  放棄了高考,平息了家人的情緒。1964年8月21日,6名扎著馬尾辮,衣著整潔的姑娘,乘著敞篷大卡車,一路高歌向著塞罕壩,向著自己的理想駛去。

  棚裏選苗,手腳都凍麻了

  由於交通不便,大卡車一路顛簸向北,耗時兩天時間,才到達目的地。“越走人越少,越走越荒涼。路邊的孩子看見我們幾個城裏姑娘,都追著喊‘來馬戲團了,來馬戲團了’。”

  1964年8月23日晚,林場的領導親自陪著她們吃了第一頓飯。“吃的是烙餅,原料是壩上産的又黑又粘的莜面,雖然已是林場最好的飯了,但我們還是感覺難以下咽。”

  陳彥嫻説,在自己的想像中,到林場後,她會開著拖拉機在廣闊的田野裏馳騁。而讓她沒想到的是,到苗圃後第一件工作就是挑大糞。“必須克服刺鼻的臭味,跟上大家的節奏,流水作業,轉著圈兒地倒。一天下來,都累得腰酸背痛。”陳彥嫻説,有人跟新來的姑娘們開玩笑,“如果堅持不下來,別硬挺著,現在回城裏繼續讀書還來得及。”但是,倔姑娘們很是不服氣,別人能幹,她們也能幹。幾天下來,大家改變了對姑娘們的看法。

  由於塞罕壩的無霜期僅有60多天,上壩不久,壩上便進入了冬季。“農曆八月十五左右,外面已經下起了雪,在陰冷的棚裏選苗,一坐就是一天,手腳都凍麻了。”

  冬天上山,沒過膝蓋的大雪,凜冽的白毛風,姑娘們的臉、耳朵都凍出了瘡,褲子結了層冰,走起路來“嘎巴嘎巴”地響。

  1964年春節放假,姑娘們第一次回家探親。當腳蹬“氈疙瘩”,身穿大棉襖,頭戴大皮帽子的姑娘們一走上城市街頭,便立刻成了大家圍觀的“外星人”。

  “我見證了馬蹄坑大會戰,林場打破了種多少樹死多少樹的魔咒。大面積造林由此開始。看著自己親手栽下的樹苗,慢慢長成了一片林子,那種幸福感和自豪感,只有參與其中,才能體會得到。”陳彥嫻説,1976年,家人在市裏給她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捨不得林子,捨不得戰友們的她,還是選擇了留下來。

  有艱辛有淚水,更多的是自豪感

  如今,説起當年那段時光,老人鏗鏘有力的語句中飽含艱辛,不缺淚水,但更多的是自豪感。“苦雖苦,累雖累,但看著這成片成片茁壯成長的林子,苦和累好像雲煙般一閃而過,淡了許多。”陳彥嫻説,現在“六女上壩”的主人公里,有的去了外地居住,有的已經去世。“每當站到林子旁,我覺得我們從未分開過,因為我們的根紮在了塞罕壩,塞罕壩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多彩。”(記者 陳寶雲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