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宇:願做林場“螺絲釘”

2017-12-19 14:46:48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b8ca3a76e4631ad0f8e107

  圖為趙振宇。記者 田明 趙海江 攝

  “過去壩上樹沒長起來的時候,整個冬天刮的都是白毛風。風沙遮住了太陽,伸手不見五指……”日前,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城自己家中,回憶起塞罕壩機械林場創業時的艱辛,年過七旬的趙振宇老人神情堅定而淡定,是那種歷經艱辛終不悔的雲淡風輕。

  趙振宇在塞罕壩林場的老同志中很有威望,這並不是因為他曾經擔任過總場副場長,而是因為他的工作水準和能力讓人信服。人們都稱他是林場的“活地圖”“百事通”,林場沒有他沒去過的地方,也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苦幹近40年,沒有什麼可埋怨的

  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蓄水源,1962年9月,369位建設者來到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壩。當時的塞罕壩,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原,氣候環境十分惡劣,常年颳風沙,極端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3.3攝氏度。

  趙振宇是首批上壩的塞罕壩創業者之一。從施工員、護林員到營林區主任,從分場場長、纖維板廠廠長到總場副場長,他在壩上一幹就是近40年。

  儘管是承德本地人,但當時的塞罕壩對趙振宇來説,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上壩的第一印像是滿目荒涼,既沒樹,也沒人。”趙振宇回憶道。

  “天當房,地當床,草灘窩子做工房。”那時候,最初的建設者們並無固定住所,趙振宇他們住在自己動手搭建的牛頂架窩棚、馬架子裏,有的人甚至在沼澤地挖草坯蓋“幹打壘”,或隨山就勢挖地窨子住。

  “冬天是最難熬的。”趙振宇回憶説,冰天雪地的嚴冬裏,滴水成冰,寒風刺骨,每天巡山幾十公里,晚上歸來棉衣變成了冰甲,棉鞋凍成了冰鞋,走起路來嘩嘩響。晚上睡覺還要帶上皮帽子,早上起來,眉毛、帽子和被子上會落下一層霜,鋪的褥子、氈子全凍在了炕上,想捲起來得用鐵鍬慢慢地鏟……

  從入場到退休,因為工作地點的變動,趙振宇先後搬過11次家。他的妻子也是第一批來到林場工作的大學生,平日工作也很忙,夫妻倆平日根本顧不上家,四個孩子都是委託附近的老鄉照看大的。

  “一次老鄉出去串門,用繩子把我們大兒子拴在了窗框上。沒想到,孩子玩著玩著便把繩子纏到了脖子上,等被人發現時,孩子的臉都變青了,差點兒被勒死。”講到這件往事,老人潸然淚下。

  拭去淚水,趙振宇説,“塞罕壩幾代人把個人理想與林業事業、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連在一起,他們有的犧牲在荒原,有的落下終身殘疾。和他們比,我們沒什麼可埋怨的。”

  堅持堅韌不服輸,只想把黨交給的工作幹好

  生活條件的艱苦,並沒有讓趙振宇的理想和激情退縮。

  剛上壩時,20歲出頭的承德農專應屆畢業生趙振宇渾身都是勁兒。他沒有在意“專業對口”,幾乎幹遍了林場的各個工種——種樹、採伐、種地、打鐵、蓋房、育苗……用他的話説,自己“就是林場的一顆螺絲釘,哪需要往哪擰、往哪鑽。”

  1965年冬季的一天,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給每個分場分了兩頭牛。趙振宇從塞罕壩所屬的第三鄉林場趕到總場去領牛。去的時候,他搭了前往總場的貨車。可回的時候,因為要牽牛,他只能步行返場。沒想到,他剛一上路就下起了雪,而且雪越下越大。

  “不能停,也不敢停,只能把雪扒開往前走。”趙振宇手腳並用、掙扎前行了近22個小時,卻始終沒有放開手裏牽牛的繩子,“牛可是栽樹前犁地的好幫手啊,分場的大家都盼著它呢。”等他回到所屬的第三鄉林場時,已經成了一個雪人。

  “那個年代的人,都有股不怕艱苦的勁頭,思想非常單純,不想個人得失,只想把黨交給的工作做好。”趙振宇深情地説。

  由於環境惡劣,加上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的造林經驗,在建場的最初兩年,塞罕壩造林成活率不到8%。

  “什麼地方都能種起樹來,就看想不想辦法。”如今,説起自己的造林經驗,趙振宇認為態度和決心最重要,其次是科學的方法。趙振宇在塞罕壩第三鄉林場工作時,當地很多沙坡都是流沙,每次看到沙子往下流到坡底的河裏,他總忍不住要琢磨:怎麼才能在流沙上種起樹來?

  自從惦記上這個問題,每見到一種樹,他都會仔細觀察樹的根部。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趙振宇發現了根系動輒十幾、二十幾米長的黃柳。經過仔細思考,趙振宇將沙坡橫向挖溝,再把黃柳一道道埋進去。“流沙果然固定住了,再種松樹也能活了。”

  在外調苗木不能夠完全適應壩上氣候條件的情況下,趙振宇和他的同事們一道自己育苗,林造到哪,苗圃就建在哪。塞罕壩在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育苗造林的技術,至今在業界依然領先。

  1982年,塞罕壩提前兩年完成了規劃建設任務,原林業部驗收時稱,塞罕壩“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高,造林投資成本低”。看著山山嶺嶺披上了綠裝,趙振宇和同事們感到充實和滿足。

  幹一行鑽一行,使命在肩,不容懈怠

  上世紀七十年代,母子溝營林區是一個特殊的營林區,嚴重的林牧糾紛,影響了攻堅造林的進度。

  1974年,趙振宇臨危受命,到母子溝營林區當主任。他勘察了營林區的全部地形地貌,跑遍了溝溝岔岔,哪塊地適合造林、怎麼造林都了然於心。之後,他跑遍當地的生産隊,向老百姓講解國家造林政策。造林時採用“蠶食”的辦法,先遠後近,先易後難,把造林與放牧錯時進行。他把家安在了山上,和工人們吃住在一起,終於慢慢地把林造了起來。

  1980年,林場開啟基層領導幹部競聘上崗的先河,趙振宇成為塞罕壩第一個通過競聘上崗的基層林場場長。在第三鄉林場擔任場長的4年,他建立了廢木加工廠,增加了林場收入,促進了第三鄉林場各項事業的發展,也使得第三鄉林場成為全場的標兵單位。

  “救活”纖維板廠,是趙振宇攻克的又一難關。1984年,塞罕壩機械林場的纖維板廠由於經營不善停工。趙振宇又是臨危受命,到纖維板廠當廠長。

  “我是學造林的,和造纖維板是兩回事。但林場既然信任我,我就要想辦法把這個事幹好。”趙振宇告訴記者,當上廠長後,他多方籌集資金,通過銀行貸款讓工廠恢復了生産。之後,他改革了分配製度,提高了工人的生産積極性,從而提高了産品品質和産量,打開了銷售市場,讓原本虧損的纖維板廠“活”了下來。

  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螺絲釘的精神在趙振宇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正是有一顆顆像趙振宇這樣的“螺絲釘”,塞罕壩機械林場才能形成一個堅不可摧的整體,創造了中國人工造林史上的奇跡。

  幾代林場人心中,有著一個共同的神聖使命。趙振宇把塞罕壩林場的作用歸納為四個方面: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為河北增資源、為當地拓財源。“一想到這些,我就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意義重大的事兒,使命在肩,不容懈怠。”(記者 潘文靜 李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