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士濤——堅守綠色的80後

2017-12-19 14:46:30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c626d0159c31af5d91f20  

塞罕壩機械林場80後代表、千層板林場場長于士濤。記者 田明 趙海江 攝

  塞罕壩機械林場共有6個分場,其中的千層板林場場長于士濤1980年出生,在6個分場場長中,是最年輕的。

  今年5月,于士濤獲得了“河北青年五四獎章”。從省會石家莊領獎回來,于士濤默默地把獎章塞到書櫃最不起眼的地方,將心態“歸零”。

  “幹林業的都默默無聞,也高調不起來。因為你做的事情,差不多40年以後才能看到結果。”于士濤説。

  深夜裏的孤單寂寞,也曾讓他偷偷掉過眼淚

  皮膚黝黑,臉龐上兩團鮮明的壩上“高原紅”——眼前的于士濤儼然一個地地道道的“山裏人”。而他自己調侃説:“10年前我也是一個臉色白凈的‘帥哥’。”

  于士濤是定州人,從小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他,在來塞罕壩之前就沒有見過大山。在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上學的時候,塞罕壩作為全省林業系統的典型,讓于士濤心生嚮往。2005年畢業時,正趕上塞罕壩招人,于士濤二話沒説就報了名。他覺得,“既然學林,就要到一線去,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實踐中。”

  剛到塞罕壩的時候,是2005年9月底。那時,壩上林場的樹葉五彩斑斕,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行,美不勝收的景色讓他驚嘆不已。剛開始的幾天,于士濤覺得哪兒都新鮮,跟著營林區主任跑前跑後,勁頭十足。

  可是沒多久,激情消退,隨之而來的各種困難考驗,幾乎讓他無法承受。

  進入11月,塞罕壩的天氣就像發了瘋的怪獸,西北風裹著雪花刮個不停,大家縮在屋裏還覺得很冷。“廁所在室外,每次出去方便都要下好幾次決心。”于士濤笑著説。

  這樣惡劣的天氣裏,于士濤每天要到山上和老師傅們一起間伐樹木、修枝打杈。

  單調乏味的體力勞動還能忍受,最折磨人的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不適。白天辛苦工作一天,到晚上,其他人都下山回家了,于士濤一個人守在林區值班。“寒冷漫長的冬夜,連個説話的人也沒有,我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數著窗外的星星。”深夜裏的孤單寂寞,讓這位80後男子漢偷偷掉過眼淚。

  適應過程是艱難的,艱苦的生活還在繼續。

  山上沒有自來水,只能砸冰挑水,從小到大從沒挑過水的于士濤,走在鋪著一層厚厚積雪的路上,經常連人帶桶摔個大跟頭。別人挑了兩桶,他還挑不來一桶。于士濤説:“每天都很煎熬,恨不得馬上逃離這個地方,甚至好幾次都收拾好了行李。”

  父母的勸説,讓他選擇了堅持。電話那頭,父母苦口婆心地説:“你剛參加工作就打退堂鼓,這樣沒長性可不行,絕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在老家務農的父母,説不出什麼大道理,但這幾句樸實的話,已足以讓于士濤不安分的心暫時沉靜下來。

  前有榜樣,一定要幹出個樣來

  2006年春節後,于士濤調入千層板林場生産股工作,林場老職工顧殿江成了他的師傅。

  顧師傅50多歲,不怎麼愛説話,但業務熟練。千層板林場佔地184平方公里,無論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積和生長情況,顧師傅都心知肚明,這“絕活”讓于士濤暗暗稱奇。“從顧師傅身上,我開始真正了解塞罕壩,真正讀懂塞罕壩人。”

  工作之餘,顧師傅就給於士濤講老一代造林人堅守深山、爬冰臥雪的事兒,于士濤經常聽得鼻子發酸。

  閒暇時間,于士濤常常自己一個人到塞罕壩展覽館裏呆上半天。王尚海、張啟恩等老一輩創業者的事跡讓他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想想前人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幾十年如一日地紮根基層、執著追求、無怨無悔,再看看自己,堂堂七尺男兒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想退縮,真丟人。這點苦和前人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

  從那時起,于士濤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樣兒來!”

  有了目標,自然就有了奔頭。從防火防蟲到資源管護,從育苗整地到植樹造林,從割灌撫育到經營利用,他每天早出晚歸,走遍了林場的每個角落。細心的他,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認真記錄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林分特徵。

  特別是到了造林季節,每天天剛濛濛亮,于士濤就出去了,晚上披星戴月、饑腸轆轆地回來,午飯大多數是在山上吃口乾糧,喝點山泉水,累了就隨便坐在地上歇一歇,睏了就躺在山坡溝沿打個盹。晚上回到宿舍,他抓緊時間學習林業技術知識,整理工作筆記。“那段時間雖然很艱苦,但感覺很快樂、很充實。”

  在塞罕壩工作的12年間,于士濤從一名基層林業幹部逐步走上分場場長的領導崗位。他和團隊開展了大徑極材培育、珍稀樹種培育、優質樹種引種和樟子松嫁接紅松等項目研究,並利用塞罕壩氣候、環境、資源優勢,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和綠化苗木銷售、承攬綠化工程等産業,傳承並豐富了一套適合塞罕壩地區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

  12年來,于士濤主持完成營造林近10萬畝,完成病蟲害防治近5萬畝,完成育苗近200畝。

  抱守綠色初心,人生無怨無悔

  “如果滿分是10分,你給自己林場生活的幸福指數打幾分?”記者問于士濤。

  “9.9。”于士濤不假思索地説。0.1分扣在哪兒?他坦言,孩子不在身邊,是他最大的遺憾。

  于士濤的愛人付立華是他的大學同學。大學本科畢業那年,付立華考入中國林科院攻讀碩士研究生,此後留在北京,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結婚後,到底誰“投奔”誰,出現了一場“拉鋸戰”。

  每逢節假日,付立華都會來到塞罕壩。她説:“走進林子,每一次感覺都不一樣,每一次都很新鮮。”2011年,付立華辭職來到了塞罕壩。

  于士濤曾問過付立華:“你怎麼肯願意留下陪我?”妻子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説:“哪是因為你,我留下是因為這片林子,因為塞罕壩。”

  “我們林業有個説法,叫‘適地適樹’,意思是環境條件要跟樹種特性相適應。我們倆之所以選擇了塞罕壩,或許也是因為符合這條定律吧。”于士濤説。

  壩上沒有學校,教育條件匱乏,於是,于士濤把家安在80公里之外的圍場縣城。如今,孩子已經6歲多了,由奶奶帶著,他經常幾個月才能見孩子一面。“工作太忙了,孩子跟我不親,完全把我當陌生人。”眉宇間,于士濤有些落寞。

  創業難,守業更難。塞罕壩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一套適合林場特點的經營模式,在搞好森林經營的同時,發展森林旅遊、綠化苗木和風電等一批優勢産業,讓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擺在於士濤這幫年輕人面前的是,如何接好林場經營的“接力棒”。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于士濤説,林場5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老、中、青三代,“老一輩的成果在我們手上可不能毀了”。

  從於士濤辦公室的窗戶望出去,就是茫茫林海。工作累了,他習慣性地會向那片林子眺望。那裏,不僅有先輩走過的前路,也有一群和他一樣不忘初心的身影在埋頭向前。(記者 李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