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8-02-27 08:55:33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日前,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意見全文如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三農”決策部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脫貧攻堅持續推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農業農村領域表現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農村,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重頭任務在“三農”;農業供給品質亟待提高,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亟待健全。全省上下必須順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增強使命感緊迫感,舉全省全社會之力,以更大的決心、超常的舉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品質農業、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業供給品質和效益大幅提升,競爭力明顯增強;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基本健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全部解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明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小康全面實現。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基本實現現代化。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全面建立,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目標基本實現;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建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方式全面建立,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強省全面建成。

  二、堅持品質興農,推動鄉村産業興旺

  (一)鞏固提升農業生産能力。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加快劃定和建設4500萬畝小麥、玉米、水稻生産功能區和300萬畝棉花生産保護區。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産田改造。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山丘區“五小水利”、田間渠係配套等工程項目,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深入實施渤海糧倉、糧食豐産等“科技興糧”工程,全面推廣綠色高産高效模式。

  (二)優化農業生産佈局。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培育發展菜、肉、奶、蛋、果和水産等主導産業。2018年再調減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等農牧交錯區、山區丘陵區籽粒玉米60萬畝。加快發展高端設施蔬菜、優質果品、道地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等特優農産品,積極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作物,重點發展強筋小麥、高澱粉玉米、高油酸花生等優質專用品種。穩定豬雞、發展牛羊、振興奶業,引導養殖企業向玉米主産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深入開展奶業振興行動,實施“8噸奶”工程,發展巴氏奶、嬰幼兒奶粉、奶酪等高端産品。乳粉業發展補助資金重點支持智慧牧場建設,戰略性新興産業資金、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安排支持新建擴建乳品加工企業。建設海洋牧場,擴大增殖放流,推進漁業減量增效。實施興林富民行動,推進森林生態標誌産品建設工程。繼續推進山區綜合開發。

  (三)大力發展品質農業。實施“農業品質提升年”行動,推動農業由增産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健全覆蓋全産業鏈的農業標準體系,2018年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50項以上,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5項以上。加快推進“菜籃子”産品生産大縣、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業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産,2018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實現標準化生産,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産覆蓋率達到57%。加大省農産品追溯平臺推廣應用,將綠色、品牌農産品納入追溯管理。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建立農業生産信用檔案,將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全部納入監管名錄,實行“黑名單”制度。2018年在102個縣開展品質安全縣創建,大力推廣食用農産品合格證制度,全省農産品品質檢測整體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四)著力發展科技農業。堅持以科技為支撐,推動農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加快形成雄安新區農業創新高地、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200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和130家農業科技園區“一區一帶百園”創新佈局,實施種質資源利用、智慧農機、生態環境保育、農産品精深加工等農業科技研發專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立育繁推一體化育種體系,重點研發節水小麥、特色蔬菜、優勢果品、道地中藥材、馬鈴薯、雜糧雜豆以及地方特色畜禽、水産品種。加強財政支持,加快建設高標準南繁育種基地。推廣智慧農機,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創建3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縣,開展果菜、養殖業和農産品初加工等關鍵機械化技術試點示範。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2018年新建益農信息社2000個。以18個優勢特色産業産品為重點,建立全産業鏈技術支撐體系,構建産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圍繞産業提質增效重大需求,篩選示範、組裝集成、轉化應用50項特色高效品種或技術。

  (五)加快發展品牌農業。實施“冀産農産品品牌計劃”,按照“一縣一業、一園一牌”發展思路,2018年創建52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實施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每個縣確定1-2個主導産業,打造區域公用品牌,2018年重點培育20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實施企業品牌價值提升工程,鼓勵龍頭企業爭創河北知名品牌、中國品質獎等,支持農業産業化聯合體開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聯盟。實施農産品品牌孵化工程,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商標註冊,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産品達到1020個。建立農産品品牌目錄製度,實行動態管理。繼續辦好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等産銷對接大會,構建環京津1小時綠色鮮活農産品物流圈,實施農産品“六進”行動,搞好品牌農産品行銷。

  (六)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加快發展新産業新業態,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深入推進農産品加工業産值倍增計劃,支持主産區農産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保鮮、儲藏、分級、包裝和農産品加工,支持建設現代化冷鏈倉儲物流體系,2018年創建10個産值超50億元的農産品加工示範園區,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農業總産值比達到1.9:1。用好農業産業化發展資金,重點支持龍頭企業提升加工和帶動能力,每年支持建設一批“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産業化聯合體。鼓勵發展分享農場、共享農莊、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産業。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新型農業産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草原)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推介100條美麗休閒鄉村精品線路和特色生態旅遊精品線路。

  (七)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完善農業對外招商項目庫,加大專業招商力度,積極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高端人才。搭建雄安新區農業國際合作平臺。建設好中美友誼示範農場。實施特色優勢農産品出口促進行動,支持水果、蔬菜、水産品等高附加值産品出口。每年遴選40家國際標準農産品生産示範基地、80家取得或爭取國際認證的企業給予先建後補、以獎代補支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支持農業企業到境外建設生産基地和加工、倉儲物流設施,支持農墾企業率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對企業到國外從事農業開發等海外投資項目,給予政策性海外投資保險保費全額支持。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知名展會。

  三、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一)優化鄉村空間佈局。按照城鄉融合發展方向,以縣域為單元,科學編制鎮村體系規劃,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鄉鎮所在地、中心村、産業發展聚集區集中。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分類施策、循序漸進,因地制宜選擇整治和建設模式,穩步建設中心村,改造提升保留村,保護開發特色村。組織編制村莊土地利用規劃和建設規劃,同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現代産業園區和鄉村生態功能區建設。

  (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為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施垃圾治理專項行動,整縣域推廣PPP垃圾處理模式,建立農村垃圾分類、收集和轉運體系,採取衛生填埋、焚燒發電、裂解氣化、磁化降解、高溫堆肥等適宜方式進行垃圾終端處理。堅持不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推廣水衝式、三格化糞池式、雙甕式等廁所,加快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梯次推進農村污水治理,鼓勵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較大的村莊採用集中式處理,城鎮近郊村莊生活污水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集中統一處理,佈局分散、人口規模較小、地形條件複雜的村莊採用分散式處理。大力開展村街硬化、村莊綠化、街巷亮化,保護古樹名木。有序開展農村散煤治理,有條件的地方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取暖。強化新建農房規劃管控,加強“空心村”服務管理和改造,保護保留鄉村風貌,開展田園建築示範。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通村組硬化路建設,加大成品油消費稅轉移支付資金用於農村公路養護力度,2018年新改建農村公路5500公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9%。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完成小康電示範縣農網建設。實施村村通光纖工程,2018年實現行政村全部通光纖寬頻,4G無線網絡實現全覆蓋。加快完成現有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準。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統籌配置城鄉師資,並向鄉村傾斜。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設施設備條件,加強農村中醫藥服務,開展和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準。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

  四、推進綠色發展,優化農村生態環境

  (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分類有序退出超載産能。完善耕地休養生息財政補貼制度,休耕試點規模保持在200萬畝以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加強排污口監管和河流斷面水質監測,對各類納污坑塘和河渠進行專項整治。科學劃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區域,加強白洋淀、衡水湖等濕地保護修復和北戴河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推進濕地自然保護區及濕地公園建設。實施國土綠化三年行動,重點抓好燕山——太行山、張家口冬奧綠化和雄安新區森林城市建設,2018年完成營造林917萬畝。繼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補助政策,嚴格草原禁牧休牧輪牧,2018年重點建設9個萬畝以上草原生態保護示範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1.6%。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治理。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落實縣鄉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二)推進農業節水節肥節藥。開展農業節水行動,擴大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範圍,全面推廣結構節水、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和機制節水,推廣小麥節水品種和節水技術,推行“定額管理”“超用加價”“終端水價”等水價管理模式,2018年節水小麥品種及配套技術實施面積新增500萬畝,累計達到2700萬畝。普遍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化肥統配統施、病蟲害統防統治,以水果、蔬菜和中藥材為重點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2018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降低6萬噸和1600噸。規範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

  (三)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34個畜牧大縣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行動,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分批次支持規模養殖場建設糞污處理設施,鼓勵養殖密集區建設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引導第三方開展糞污專業化治理,重點發展沼氣、生物天然氣和農用有機肥,2018年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90%,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落實沼氣發電上網政策,省級水污染防治資金繼續支持畜禽污染防治。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納入農機補貼範圍,實行敞開補貼。嚴格落實秸稈禁燒制度,建立秸稈收儲運體系,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以縣為單位開展廢棄農膜全回收利用試點。探索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生産模式,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四)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加快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協調建立密雲水庫上游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落實引灤入津生態補償機制。把所有天然林納入保護範圍,在重點生態區位推行商品林贖買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産品購買、森林碳匯等市場化補償機制。推行生態建設和保護以工代賑做法,提供更多生態公益崗位。

  五、繁榮農村文化,提高鄉村文明程度

  (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燕趙文化、西柏坡精神、趕考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探索建立農村誠信體系,強化農民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

  (二)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強化村民中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廣場、農村大喇叭、村圖書室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産。深化“三下鄉”、文化進萬家、文化志願服務、農村電影放映、戲曲進鄉村等活動,推進農村遠程教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戶戶通升級工程。引導農民依託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發展農村文化産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

  (三)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特色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手工技藝,保護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跡。支持發展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民間文化,鼓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活動,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化拓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積極引導農村文化健康發展。

  (四)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實施文明村鎮創建行動,2018年縣級文明村佔比達到40%以上。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培育發展紅白理事會、志願者隊伍、農村新鄉賢隊伍等,組織開展“美麗庭院”“最美家庭”、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星級文明戶等選樹活動,引導農民講文明、樹新風。實施婚喪嫁娶革新行動,破除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涵育勤儉節約的文明風尚。

  六、創新鄉村治理,促進農村和諧穩定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持續推進抓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鬥堡壘。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創新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穩妥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大力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素質提升行動,注重選配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有成人員到村任職,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大力推進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由一人兼任。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幹部、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制度。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選派第一書記。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深化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建立健全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基層微腐敗懲處力度。全面整治惠農補貼、集體資産管理、土地徵收、扶貧等領域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二)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強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協商。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在村莊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全面開展代辦服務。培育服務型、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積極開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集中清理對村級組織考核評比多、創建達標多、檢查督查多等突出問題。維護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特別法人地位和權利。

  (三)提升鄉村法治水準。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升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法律意識和素質。推行縣鄉政府權力清單制度,依法規範涉農行政行為。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推動執法隊伍整合、執法力量下沉。建立健全鄉村調解、縣市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機制。強化縣鄉司法隊伍建設,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四)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宣傳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探索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發揮村規民約的規範作用,推廣建設“道德評議會”“道德紅黑榜”等新型德治平臺,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大興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之風。

  (五)建設平安鄉村。健全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大力推進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快鄉村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加強鄉村矛盾糾紛預防和化解機制建設,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行動,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村匪村霸、宗族惡勢力及黃賭毒盜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引導宗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依法整治農村地下宗教活動,繼續整治農村亂建廟宇、濫塑宗教造像行為,嚴禁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持續開展農村安全隱患治理,加強安全生産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七、決戰脫貧攻堅,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一)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提高扶貧脫貧品質。推進産業精準扶貧,開展貧困人口産業就業情況全面普查,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強化産業和就業扶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家庭手工業、光伏、旅遊、電商等扶貧産業,著力做好産銷銜接、勞務對接。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每年向貧困地區選派1000名科技特派員。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生態就業。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統籌規劃建設安置小區、産業園區,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綜合實施社保兜底、醫療保障救助等扶持政策,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提升貧困群眾發展生産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健全生産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推動貧困群眾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落實脫貧人口後續扶持政策,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二)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精準幫扶。瞄準10個深度貧困縣、206個深度貧困村,以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幫扶為抓手,加大“五包一”“三包一”幫扶力度,集中解決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後、特色産業不強等瓶頸問題。實施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提升工程,著力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新增脫貧攻堅資金項目主要投向深度貧困地區,增加金融投入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用地需要。

  (三)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和監督。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發揮縣級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的關鍵作用,脫貧攻堅期內貧困縣黨政正職要保持穩定。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堅決查處違規違紀和失職瀆職行為。將2018年作為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集中力量解決突出作風問題。完善扶貧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辦法,嚴格控制各種檢查考評。關心愛護戰鬥在扶貧第一線的基層幹部,保護和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四)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實施産業興村強縣行動,統籌城鎮建設與園區發展,培育壯大特色産業集群,促進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增收。加強城鄉一體化公共就業服務,深化京津冀勞務協作,著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力度與其帶動小農戶數量和效果掛鉤,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採取以機代人、規模經營、投入品減量、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式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推廣訂單農業、“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産業鏈增值收益,有效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盤活農村各類資産資源,引導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發展土地、農宅、資金、資産等多種形式股份合作,努力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落實和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扶持政策及草原、森林、濕地等生態補償政策,積極拓展農民轉移性收入。2018年實現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5%左右的目標,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

  八、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

  (一)確保財政投入持續穩定增長。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相適應。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地在完成上級專項資金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可將財政安排的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涉農資金納入同一資金池,統一設計方案、統一資金撥付、統一組織實施、統一考核驗收。省級發行一般債券,用於支持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領域的公益性項目。積極爭取試點發行項目融資和收益自平衡的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公益性項目建設。

  (二)創新資金籌集機制。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擴大農業産業化增信資金試點。出臺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意見,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制定改進耕地佔補平衡管理實施辦法,加快建設省內指標調劑平臺,利用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廣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

  (三)強化金融支農力度。推進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向市縣延伸,促進市縣擔保資源整合,加快形成覆蓋全省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在信貸投放計劃安排上向農村傾斜,從農村吸儲的資金主要用於鄉村振興。鼓勵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發放抵押補充貸款等方式支持鄉村振興。大力推行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林權等抵押貸款,積極開展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試點。支持收益較好、實行市場化運作的農村基礎設施重點項目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上市、新三板掛牌和融資、並購重組。探索“保險+期貨”“保險+期權”試點。擴大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進一步發展各類特色農業保險,推廣農房、農機具、設施農業、漁業、制種等保險業務,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産品。開展農業互助保險試點。深入推進“雙基”共建農村信用工程。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等各類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九、推動改革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保障

  (一)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回頭看”,確保土地確權工作品質,實現國家、省、縣三級承包土地信息聯通共享,積極推動確權成果在“兩區”劃定、輪作休耕、土地流轉、惠農政策落實等方面的應用。採取互換並地、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提升適度規模經營水準。總結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融資抵押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成功模式。

  (二)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制度創新。紮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産權,重點結合發展鄉村旅遊業,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優化村莊用地佈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預留不超過5%的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於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鄉村旅遊設施等建設。對利用收儲農村閒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各市安排支持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發展用地指標不低於本市指標的10%。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設施農業用地政策。深入推進定州市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不得違法違規買賣宅基地,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禁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三)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落實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財政獎補資金,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工作,2018年底基本完成任務。有序開展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將集體經營性資産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依法開展經營管理活動。實施強村富民行動,推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完善服務功能,規範交易行為。因地制宜採取資源開發利用、統一提供服務、物業管理、混合經營、異地置業等形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或參與土地整治、農田水利、村內道路、産業發展等財政支農項目建設。明確財政投入形成資産交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持有或管護,並可量化為集體成員股份。深入推進集體林權、水利設施産權等領域改革,做好農村綜合改革、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工作。

  (四)深化農墾改革。加快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積極推進國有農場將承擔的社會職能剝離移交地方政府,2018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務。加快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全面開展權籍調查,依法調處土地權屬爭議,2018年基本完成確權登記發證任務。加快推進農場企業化改革,建立完善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以9個大型骨幹農場為基礎打造一批大型農墾企業集團,推動中小農場合併重組建設區域性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加快農墾現代農業園區和現代農業莊園建設。開展墾地合作,發揮農墾在品質農業、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發展上的示範引領作用。做好國家農墾綜合改革和專項試點工作。

  (五)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搭建供銷社服務農民生産生活的綜合平臺,積極探索“供銷服務+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城鄉居民”新模式。鼓勵基層供銷社領辦農民合作社及聯社,大力開展土地託管半託管服務。支持農産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健全農産品市場和農産品直採直銷體系,培育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型現代流通網絡。穩步推進合作金融服務創新,規範發展基層“合作金融超市”,完善運作機制,提升金融助農水準。

  (六)創新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圍繞特色優勢産業分類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環京津萬名脫貧帶頭人培育。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全面建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挂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全面建立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吸引鼓勵從農村走出來的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築師、律師、技能人才等以多種形式服務鄉村振興。全面開展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優勢,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七)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落實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預算內投資與農村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促進以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城中村居民為重點的城市穩定就業定居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並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公租房保障範圍。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的機制。

  十、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強化鄉村振興政治保障

  (一)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體現到幹部配備優先考慮、要素配置優先滿足、資金投入優先保障、公共服務優先安排等各個方面。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級黨委書記要下大力氣抓好“三農”工作,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各部門要按照部門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做好協同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切實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落實《中國共産黨工作機關條例(試行)》有關規定,做好黨的農村工作機構和人員配置工作,充分發揮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納入全省重點工作大督查範圍。各市黨委和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

  (二)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幹部要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裏手。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加強“三農”幹部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幹部培訓的重要內容,制定實施專門培訓計劃,全面提升“三農”幹部隊伍的能力和水準。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鍊作為培養幹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幹部。利用重點大學選調生招錄、基層遴選、事業單位“名校英才入冀”等政策,有計劃引進高學歷和短缺專業人才進入“三農”工作隊伍。

  (三)加強規劃引領。制定《河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舉措,研究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各地各部門要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健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體系,提高各類規劃的前瞻性、協調性和約束力。

  (四)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宣傳黨的鄉村振興方針政策和各地豐富實踐,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引導組織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建立鄉村振興專家決策諮詢制度。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擼起袖子加油幹,苦幹實幹拼命幹,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譜寫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篇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