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社火沐春風——解開井陘年俗文化傳承千年的秘訣

2018-03-09 09:19:38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千年社火沐春風

  ——解開井陘年俗文化傳承千年的秘訣

  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人説年味淡了,曾經鍾愛的年俗和廟會,漸行漸遠甚至是蹤跡難覓了。而事實上,近年來,眾多生於鄉村、長于鄉村、興盛于鄉村的傳統廟會和民俗活動,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開始漸漸復興。今年春節,從塞北蔚縣打樹花,到冀南武安儺戲,從太行山下井陘節日社火,到華北平原任丘大鼓花會藝術節,再到渤海之濱北戴河春節燈會,燕趙大地上到處是紅燈高挂、鼓樂喧天,老百姓載歌載舞歡慶盛世。作為民間文化薈萃展示的大舞臺——春節,及由其所産生的廟會文化和年俗文化,越來越受人們重視,這些傳統文化如何隨時代變遷,在傳承中不斷注入新的時尚元素、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當下人們亟待研究和思考的課題。

  3月2日至5日,農曆正月十五至正月十八,由中國民協、河北省文聯主辦的“我們的節日——2018中國井陘春節民俗展演暨傳統村落與廟會文化在當代價值研討會”在井陘舉行。來自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科院、溫州大學、河北省文聯、河北省民協、河北師範大學等單位的30余名專家學者,現場觀摩井陘春節民俗展演,就井陘傳統村落與廟會文化在當代價值等話題進行研討,對如何整合井陘豐厚的民俗文化、傳統村落、廟會文化等資源,將其打造成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等問題,建言獻策。

  農曆正月十五前後的井陘熱鬧非凡,從莊旺村到南康莊,從大梁江到核桃園,放河燈、跑燈、攆虛耗、開鎖兒、民間花會表演……每一個村子都在用熱鬧喜慶和莊嚴儀式呈現著井陘傳承千年的民俗風情。被民間花會裹挾的井陘不再只是井陘人的井陘,也變成了全省、全國甚至海內外遊客的井陘。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歡聚一堂,用獨特的方式體驗著中國春節那些最古老、最具煙火味的民俗文化。

  綿河岸邊、廟會廣場、井陘縣城……處處是歌舞歡慶的人群,一時難以分辨故鄉人還是異鄉客。元宵節當天莊旺村的“放河燈”尤其讓人難忘,綿河邊上隆重的祭河神儀式過後,村民們手捧精心製作的河燈來到河邊,鳴炮點火,一盞盞風格各異的河燈被放入綿河之中,很快連成排、串成線,在水波中緩緩遠去。水中燈,天上星,與空中綻放的煙花、岸邊歡聲笑語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和諧歡快的民俗畫卷。

  儀式化年俗,傳承千年的強大慣性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北關火流星

  “為何在井陘,歷經上千年的民俗文化能夠流傳至今,且呈現出越來越熱鬧之勢”成為專家學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中國年味濃不濃,井陘年俗似火紅。”中國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副研究員鄒明華女士激動地説,在井陘觀看到民間年俗的火熱場面,讓她感受到了強烈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找到了久違的鄉愁和精神家園。

  不得不説,地理位置是井陘民俗傳承不斷的先天因素。此外,擁有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31個中國傳統村落,也為井陘民俗的傳承保護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井陘縣位於太行山東麓、石家莊市西南部,距省會石家莊20公里,古稱晉冀通衢,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元和郡縣誌》載:“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陘。”井陘自秦代置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伴隨其悠久歷史,自然便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産。以天長宋古城、秦皇古驛道為代表的千年古縣文化;以井陘拉花、漁家樂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眾多節日社火、廟會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于家村、大梁江村為代表的傳統村落文化等,其中又以傳統節日文化、廟會文化最為豐富,且保存完好。井陘縣318個村落,400多個廟會,列入國家和省級、市級保護名錄的傳統村落多達73個,縣級以上非遺項目近百項,尤以春節民俗活動最活躍最具特色。

  井陘自古就有“過十五、鬧十六”的習俗,每逢春節,群眾性聲勢浩大、種類繁多的文化活動便進入了高潮。每到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各村群眾自發組織演出隊伍輪流到各地進行踩街演出,以此振奮精神,弘揚美德,表達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慶賀和祈盼,俗稱“過會”。春節期間,井陘拉花、竹馬、跑龍燈、抬皇綱、搧佞官、龜馱碑、老娘送閨女、白臉社火、紅臉社火、攆虛耗、鬥火龍、牛虎鬥、打樹花、火流星等輪番上演,熱鬧非凡,有專家將井陘譽為“中國春節和廟會文化的大觀園”。

  此外,當地群眾極高的參與熱情也是井陘廟會文化得以世代傳承的主要因素。“在我看來,河北井陘的年俗活動,民眾的參與度都很高。以拉花為例,各個層次參與的群體都有,不像有的地方一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可能只有一個人或幾個人在傳承。而在井陘則是整體參與性高,全面鋪開的,全縣有眾多大大小小的拉花隊伍,各村都有自己的拉花流派。此外,從年齡層次上看,參與梯隊合理,有老年隊、青年隊、少兒隊,甚至幼兒園隊。這能夠保證傳承的可持續性。”《民間文化論壇》副主編馮莉認為,除了民眾的參與度,各級政府部門對於民俗文化的重視,也是保證民俗傳承的另一重要因素。

  春節期間,井陘多種多樣的廟會活動,看似分散、淩亂,但卻有一整套嚴格規範的儀式和章法,是個有開始、有過程、有結尾的整體。“攆虛耗、跑陣表演、非遺展演等這些都有嚴格的規範性步驟,包括巡遊路線也都是固定的。”經過對井陘民俗文化展演幾天的考察,中國民協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建中對井陘年俗表現出無法掩飾的喜愛之情,“各種儀式活動都有其鮮明、具體的主題,比如拉花,各流派的風格、跳法不一樣,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點使其呈現出民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此外,儀式化的東西是最具有傳承力的,它的傳承慣性是非常強大的,年俗一旦形成儀式化,就説明它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井陘的廟會文化能夠完整地延續下來,跟其儀式化緊密相關”。

  生活化民俗,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大梁江的開鎖兒儀式,是一種民間“成年禮”。

  民俗文化重在“俗”,約定俗成,反復出現,又被老百姓廣泛接受、自發遵循。它既包羅萬象,又不斷融合時代發展,與時俱進。因而,它還是一種使萬物凝聚,使人們親和的文化形式。

  以井陘南康莊村的“攆虛耗”為例。虛耗,舊指正賦稅外之附加稅,産生於五代時期,是一種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正月十六晚上,攆虛耗活動由四五人組成,前面是虛耗蟲,後面是關公、周倉、關平舉著大刀兵器,挨家挨戶跑,出門後點燃甘草,大火熊熊,説明把虛耗趕走了,來年全家平安。

  “井陘當地民風淳樸、崇德重義,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攆虛耗習俗的塑造,因為這種習俗形式讓人有敬畏心。”中國民協顧問、省民協主席鄭一民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無形中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意義,這也是它們得以流傳千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他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其實是弘揚正能量的,好的民俗民風可以協調社會關係、促進社會和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並讓其在當代發揮積極作用,是舉辦此次活動的意義所在。“井陘很多古老習俗在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約束其道德規範上,發揮著積極的引導和教化作用。”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梁勇如是説。

  古老民俗,還在於突出主體參與者“民”。辟土植谷,弄土成器,是其生存手段;鄉野、村鎮、市井是其生存環境,紅白喜事、相賀相吊,是其交際形式。種種世態人情,道德規範,無不真切地袒露於民俗文化之中。

  體驗井陘民俗文化活動,讓萬建中感受最深的,便是流傳了上千年的民俗的魅力。“在大梁江舉行的‘開鎖兒’儀式,是井陘地區保留較為完整的成年禮。我去的那戶人家12歲的小女孩參加了儀式。我問她對這儀式有什麼感受時,她很自豪地表示,自己以後要做個懂事的大孩子。該儀式對孩子的成長、教化意義是非常明顯的,而且讓孩子們保有一種深刻的記憶,神聖的儀式感,對參加過的人的成長影響非常重要。”

  正月十六,記者在南康莊的跑燈表演中,又看到了另一種場景。“跑燈”的民俗,始於明朝永樂年間,在井陘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跑燈時,由最年長的傳承人舉旗燈,率領青壯年高舉各種各樣的燈具,按陣法奔跑,十分壯觀。跑燈表演時,圍觀遊客已經不滿足於只觀看,人們紛紛摩拳擦掌,舉著旗燈、宮燈、壇燈等各種造型的燈,跟隨領頭人一起奔跑。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參加完這項活動後説:“過去我們做民俗考察,只是觀摩,而這次則是參與進去,與村民一起置身其中,體驗到了當地人情感的真實滋味,感悟到他們的感悟。真正的民俗具有其獨特的吸引力,要想真正認知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態,體察和理解其民俗是最直接的渠道。”南康莊跑燈的村民們不僅在自己村裏跑,而且還要到鄰村跑一跑,讓村與村之間增進友誼、聯絡感情。村民手中的“跑燈”也都是自己親手製作的,一盞盞精緻的燈具,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個地方的廟會文化和習俗,便是當地人的生活。“作為一方民俗誕生和演習地的廟會,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生活現象,還形成了一個地方居民特有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傳統。在貫穿過去和今天,以及走向未來的道路上,廟會文化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認為,井陘的廟會文化起源於生活,也在表現著世世代代井陘人的生活,記錄著時代風雲,這是它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品牌化瑰寶,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片由通訊員 鄧錦璽 郭海博 記者 田明 攝)

  井陘縣天長鎮宋古城南門廣場上,村民載歌載舞、舞龍舞獅,慶祝元宵佳節。

  作為大眾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文化,是一種極其複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充分反映了群眾長期積澱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勢,並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歷久不衰。

  井陘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擁有近百項非遺,可以説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寶藏。大梁江、核桃園、于家村、天長宋古城等傳統村落無疑就是這些文化寶藏的倉儲地,它們也是古老民俗傳承的載體和誕生地,更是400多個廟會的依託之所。在一定意義上,民俗與傳統村落、廟會文化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關係。比如,莊旺祭河神、大梁江開鎖兒、南康莊邢氏祠堂正月十六“告祭”等儀式;莊旺拉花、東關漁家樂、梁家鸚垴拳、北關火流星、核桃園搧佞官等民俗表演……都是依託傳統村落形成的民俗和花會,如何保護傳承,如何挖掘文化寶藏,如何打造文化品牌,成為井陘亟待思考的問題。

  “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結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對傳統的節日文化、廟會文化和傳統村落的民俗文化進行揚棄繼承,力求傳播其中蘊含的正確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史建偉表示,政府相關部門將力求把精選出的優秀民俗文化打造成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文化品牌,從而讓民俗文化真正回歸到人民生活之中。

  “把優秀的傳統廟會文化與旅遊産業整合起來,合理配置旅遊産業資源,在發展旅遊産業過程中,讓優秀的傳統民俗發揮更好的作用,成為更靚麗的旅遊産業要素,帶動旅遊文化産業的繁榮,讓民俗更好地傳承。”梁勇認為,近些年,井陘通過各種文化節慶活動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村莊的環境乾淨了,村容村貌更美了。但是與發展全域文化旅遊産業,文化扶貧、文化致富還有一定距離,應“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廁所革命,優化民宿環境,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到井陘過年、過節,打造‘我們的節日’文化品牌,通過旅遊帶動美麗鄉村致富、發展、優化、繁榮”。

  專家們紛紛表示,井陘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一定要注重篩選特色精品,在推介優秀民俗文化時不是越多越好,一定是越獨特越好。“井陘如果開發旅遊的話,深度遊可能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馮莉認為,井陘民俗文化有豐富的內容和文化內涵作為依託,深度遊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特色的東西才能夠傳下去,如果能夠把井陘眾多的民俗文化排排隊,梳理出其中重要又極富特色的代表性民俗,重點打造,將會更具有吸引力。比如,跑燈、打樹花、攆虛耗等有欣賞點的民俗展示,都是很有特色的,也很吸引人,將井陘春節年俗做成一個較有影響力的國字號品牌,指日可待。”復旦大學教授鄭土有説。

  對於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弘揚,萬建中認為“井陘模式”很有借鑒意義。“在井陘,我覺得根本不用擔心傳統文化會消失、會被遺棄、會遭到破壞,因為這些習俗已經被儀式化了,它們的傳承基礎非常牢固,社會功能也非常齊全,不容易改變。我覺得怎麼去挖掘利用井陘的傳統文化資源,怎麼樣把這些表演形式轉化為文化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旅遊資本,是下一步的關鍵問題。”

  “井陘民俗中有許多其他地方沒有的、獨特的東西,獨有的才更具有價值,能吸引眼球,更容易打造成有魅力的文化品牌。”鄭一民認為,要發掘中國五千年來創造傳承的民間文化這一瑰寶,讓節日文化、廟會文化和傳統村落文化進一步融合發展,整體保護利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把河北的文化資源打造成文化品牌,是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此外,通過精彩的民間文藝形式,將革故鼎新、崇德向善等傳統人文精神,凝聚提煉出來,豐富和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推向海內外,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春節、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廟會文化的獨特魅力。(記者 田恬 韓莉 劉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