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2018-08-22 16:34:19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讓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綠色供給明顯提升

  滄州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日前,滄州市出臺《關於加快推進全市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以農民主體、市場主導、政府依法監管為基本遵循,立足於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大力推動農業産業協調發展,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機制,推動形成農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空間佈局、産業結構、生産生活方式,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市、美麗滄州提供堅實支撐。

  實施意見明確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任務,強調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讓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綠色供給明顯提升。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畝均施用量分別降低7%、6%,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主要農作物農膜力爭實現全面回收利用;全市綠化面積達到690萬畝,濕地面積不低於275.4萬畝,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85%;全市農産品品質監測合格率98%以上,主要“菜籃子”産品京津市場佔有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加快發展。

  為實現上述目標,滄州市將從優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佈局、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加強産地環境保護與治理、推動農業生態系統修復、健全支撐與約束機制五方面著手。

  全面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建設京津“菜籃子”産品供給區、農業先進生産要素聚集區和農業多功能開發先行區。打造國家節水農業綜合示範區和綠色農産品供應基地。打造京津冀特色水産品供應基地和特色水産出口創匯基地。劃定530萬畝小麥、642萬畝玉米的糧食生産功能區、50萬畝棉花生産保護區。制定全市特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2018-2020年),重點建設10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推動貧困縣農業綠色發展。按照“一縣一業、一園一牌”發展思路,以7個貧困縣為重點,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種養和農産品加工業。支持創建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産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農村電商、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新業態,培育打造6個鄉村旅遊綜合片區、12個旅遊扶貧重點村。

  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加強耕地保護與利用,實施耕地季節性休耕制度試點,降低耕地利用強度,每年實施季節性休耕40萬畝。加快中低産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715萬畝。加強農業用水節約高效利用。推行“一提一補”“超用加價”等農業水價改革模式,提高農民有償用水節水意識。擴大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範圍,2020年推廣應用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14萬畝,小麥節水品種實現全覆蓋。實施灌區節水改造、田間渠係配套等項目,建設一批從水源地到田間的高效節水工程。

  加強産地環境保護與治理。開展水污染集中治理攻堅,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強出入境河流斷面監測,制定全市水資源保護利用綜合規劃,全面提升地表水環境品質。編制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固體危險廢棄物全程監管制度。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在黃驊等縣(市、區)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行動,支持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鼓勵養殖密集區建設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引導第三方開展糞污專業化處理,重點發展沼氣、生物天然氣和農用有機肥。按省文件規定,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納入農機補貼範圍,實行敞開補貼。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加快實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全覆蓋。嚴格落實秸稈禁燒制度,建立秸稈收儲運體系。在吳橋、獻縣探索開展廢棄農膜全回收利用試點。

  推動農業生態系統修復。優化農業産業佈局,調整産業結構,以地定畜、以養定種,促進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在省級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和現代農業園區探索推廣“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創建一批休閒農業品牌,推薦申報省星級休閒園區(採摘園)7至9家,精品鄉村旅遊路線5條,高品質打造18個鄉村旅遊示範村,構建京津冀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圈。在中捷積極探索開展田野精細化管理模式試點,提高秸稈、雜草綜合利用率,加快有機肥替代化肥工作進度,建立設施配套完善的田野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實施國土綠化三年行動,加強南大港濕地保護修復,推進濕地自然保護區及濕地公園建設。2018年完成植樹造林40萬畝,注重特色資源金絲小棗的保護和利用,劃定金絲小棗保護區,2018年底制定相應規劃和實施辦法。2020年綠化覆蓋率達到33%,濕地保護率達到30%。

  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以農業綠色發展為指引,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進程。加快形成16家現代農業園區和14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佈局,推進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示範應用。深入實施渤海糧倉、糧食豐産等“科技興糧”工程,全面推廣綠色高産高效模式。(記者 王雅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