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所教,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河北省義務教育改革發展回眸

2018-09-11 08:54:34  來源:河北日報  責編:董健雄

學有所教,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我省義務教育改革發展回眸

學有所教,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我省義務教育改革發展回眸

  製圖 褚林

  教育經費總投入30999.2萬元,人均6.13元。其中小學44646所,在校生746.3萬人——這是河北省1978年的教育家底,“黑屋子、土臺子、泥孩子”更是當時義務教育真實情況的形象描述。

  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面對諸多挑戰,河北省通過改革實現了義務教育發展的跨越。改革開放40年來,河北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17%,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在公平的基礎上正在向“有品質”邁進。

  底部攻堅,農村孩子上學不再難

  “往後學雜費、書本費都免了,這下,即便家庭條件再困難,也不會有孩子掉隊了!”阜平龍泉關學校教師趙建珍記得,2003年秋天,校長去縣裏開會,帶回來一個好消息: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到“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待遇。這就是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兩免一補”。

  “這項政策解了家庭困難孩子的燃眉之急。”趙建珍回憶,當時有的貧困學生家裏,靠著種地才能填飽肚子,根本沒有錢供孩子讀書。每次開學,都有學生輟學,老師去學生家裏做工作,經常失望而歸。

  2004年,河北省在全國率先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當年投入8100多萬元,資助貧困生116萬名。

  如果説鄉村教育是教育體系的薄弱環節和短板,那麼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就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環。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是全山區縣,地形複雜,山巒綿亙,溝壑縱橫。山裏孩子上學動輒走十幾裏山路,“過了一道山又一道山,學校就在山那邊”,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走讀上學之苦,讓孩子們的求學路充滿艱辛。

  “不僅如此,教室裏房頂塌陷、檁條歪斜、門窗破損,冬天許多學生的臉上、手上、腳上都生了凍瘡。”趙建珍1997年走上講臺,在“黑屋子”裏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主要由縣、鄉兩級政府籌措,義務教育責權層層下放,形成事實上以鄉為主舉辦義務教育的體制。1994年實行分稅制後,鄉鎮財力更為薄弱,新學校成為奢望。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就在農村辦學困難重重之際,河北省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2012年,教育經費首次佔到GDP的4%,僅地方教育附加一項就達到30億元。“縣裏給租了新樓房,將來還給我們建新學校。”當年,趙建珍帶著學生們從破舊的校園遷出。

  2014年,河北省啟動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全面改善計劃,讓趙建珍他們興奮的是,阜平縣有13所寄宿制學校拔地而起,800余名偏遠村落的孩子上學不再奔波。

  現代化的校園,乾淨敞亮的六人間,上學住校不再翻山越嶺,吃飯免費管飽還吃得好,除了學好課內功課還有課外興趣班——對龍泉關初三學生張新彥來説,這樣的初中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短板,不僅要下“一盤棋”還需打“組合拳”。

  20年來,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小學生源也不斷下降,始於1999年的中小學佈局結構調整,使中小學總數銳減,阜平大山深處的駱駝灣教學點也在這一時期消失。

  雖然在當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資源重組讓教育覆蓋範圍出現空白,一些山裏孩子上學遠了、難了,尤其是年紀小不適合住宿的一、二年級學生,受衝擊更嚴重。

  2013年,河北省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工作的意見》,明確小學服務半徑一般不超過2公里。

  從此,教學點數量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4497個增加到2016年的6715個。駱駝灣小學得以恢復,學校裏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讓整個村莊顯得更有活力。

  力促均衡,緩解擇校熱、破解大班額

  “感覺就像中了大獎一樣!”提起三年前名校維明路小學在家門口辦分校這事,家住石家莊大談村的杜飛十分感慨。而這背後正是近年來教育部門探索的——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

  簡單幾個字,背後工作異常艱巨。長期以來,優質教育資源不充分、不平衡是困擾義務教育發展的難題,好的師資、生源向強校聚焦,名校恒強,弱校恒弱。

  維明路小學是很多家長的“求學夢想”,而同屬於橋西區的大談小學卻一直墊底,片區內學生多擇校出走,相當一部分教師進入“養老模式”,學校陷入了“死循環”。

  難題怎麼解?如何做好教育“均衡”這篇文章?

  2015年,大談小學與維明路小學合併,成為維明路小學西校區,實施“強校帶弱校”戰略,推行“集團化辦學”改革。

  維明路小學的管理團隊來了、優秀教師來了、優質課程也來了……落後的大談小學重現生機,不僅學生數量從300人上升到800多人,而且教育教學品質也大幅提高,躋身到區裏的中上游。在這裡工作12年的孔慶賢老師表示:“感覺像是換了一個學校,這3年的成績超過了前9年”。

  而縣域內城鄉之間,對“均衡”的需求更為迫切。

  涉縣新北關小學是縣城優質學校,近年來,班容量越來越大,從2009年的50多人增加至80多人,最高達到92人。

  30公里外,涉縣關防鄉前岩小學卻面臨生源流失。這所小學覆蓋10個行政村、30多個自然村,按照測算,校生規模應達1000余人。涉縣投入近千萬元改善了前岩小學的辦學條件,但出人意料的是,前來上學的孩子不到500人。

  “如果都是一樣的水準,誰會捨近求遠?”家長一句話,揭示了“城鎮擠、鄉村弱”的根源,如果僅僅改硬體,再漂亮的校舍也難留住學生。

  為了實現內涵均衡,我省在教師流動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並完善縣域內教師合理流動制度、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支教交流制度”寫入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17年,河北省再次明確,城鎮學校和優質學校教師每學年到鄉村學校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幹教師不低於交流輪崗教師總數的20%。

  “城裏的好老師都來了,咱也不用再往外面跑了。”有了優秀老師,鄉村學校的學生們紛紛回流。

  通過師資流動、建分校、集團校等模式,我省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125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檢查,進入了從外延均衡到內涵均衡升級的新階段。

  減負提效,學生跳出“題海”

  “現在我們的學生各方面都強,到了初中都是好苗子。”十年前,徐水高林村鎮白塔鋪小學的許翠孌老師就沒有這份底氣。

  許翠孌1978年走上講臺。40年來,她親歷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的成長,見證了教育從普及到優質的變遷。

  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大潮裏,打“持久戰”是不二選擇,延長學習時間、增加試題難度,做題、考試幾乎成了學生生活的全部。

  “學生考出好成績,是教師事業的全部追求。”許翠孌當時所教的畢業班學生成績優異,她堅信孩子們“未來可期”。

  “可是到了中學後,一些孩子很快敗下陣來,各種活動都與他們無緣,在學習的道路上也難以走遠。”許翠孌的衝勁與激情幾乎降到了冰點,她和同事們開始反思,到底是哪出了問題。

  “我們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泥潭,師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題海’裏了。”

  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和中小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違背教育規律、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隨意增減課程、作業過多、考試頻繁等問題也引起了省教育廳的關注。2013年,我省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品質。

  為此,徐水提出“自疑自探,步步提升六環節”教學法,許翠孌開始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學習從被動到主動。

  變化不止於此,許翠孌發現,停了多年的音樂、美術課都恢復了,體育課被籃球、足球、武術、乒乓球、健美操各種運動項目填滿, “孩子們多才多藝,比老師們都強。”

  學生的進步令許翠孌欣喜,如果還有什麼擔憂,那就是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太快帶來的危機感,“要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教師需要全面提升。”

  老師們有學習的意願,更需要學習的平臺。徐水區教育局實行網格化教師培訓。通過定向研修、網絡研修、校本研修、送教下鄉、專家指導等多種形式培訓教師7000余人次;針對鄉村學校音、體、美教師短缺,定期開展薄弱學科培訓;每年開展新教師入職培訓,組織新教師觀摩課、公開課、示範課活動……

  徐水區教育局黨組成員王建中的辦公桌上,密密麻麻勾畫著2000余名各級各類優秀教師的分佈圖,他們打造出各科名課5000余節,實現全區共享。

  “培訓之外,這幾年學校來了不少年輕老師,他們學歷高、有幹勁,有了新鮮血液的加入,我們的熱情都被激活了。”現在,許翠孌越來越喜歡這三尺講臺。

  而前些年河北省農村學校,普遍遭遇過“好教師留不住,新教師引不來”的苦惱,教師隊伍很不穩定。

  2015年起,圍繞優化鄉村教師隊伍結構、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我省推出了8條政策28項改革舉措,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我們教師們現在平均工資超過6000元,區政府還為農村教師增設崗位津貼,建週轉房,安排通勤班車,職稱評定還有優惠政策……教師關心的收入、住房、交通、職稱等問題,都逐一解決了。現在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

  徐水區教育局局長楊自群介紹,2018年徐水招聘了120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參加考試的高校畢業生達到2400余人,其中包括很多名牌院校的畢業生。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正漸行漸近……(記者 馬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