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鐵腕整治納污坑塘取得階段性成果 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

2018-12-05 10:30:00  來源:河北日報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QQ截圖20181205101932

安新縣東角村村東坑塘完成治理後美景如畫。 記者 張偉亞攝

  從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獲悉,鐵腕整治納污坑塘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11月20日,新區三縣共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全部治理完畢,三縣正在按照《坑塘整治驗收銷號建檔督導四項制度》進行後續工作。對治理後的納污坑塘,將因地制宜實施生態修復,改善周邊環境面貌,實現景觀使用功能。

  雄安新區設立後,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啟動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行動,結合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的難點,確定了入河入淀排污口整治攻堅、納污坑塘整治攻堅等六大專項攻堅任務。

  按照“一坑一檔一策”要求,新區三縣共排查有水納污坑塘606個。由於遍佈新區三縣的納污坑塘和黑臭水體形成年代已久,垃圾和污水陳年積聚,已成為影響新區環境治理的“心頭大患”,治理納污坑塘成為環境整治的重中之重。

  頂層設計,治理納污坑塘利劍高懸。6月28日,在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千人大會上,新區提出“不留退路、改革突破、堅決問責”的總體要求,要求進一步厘清新區、縣、鄉鎮、村四級責任邊界,明確各級職責,建立最嚴厲的問責制度,堅決依法查處不擔當、不作為問題,凝聚攻堅克難、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會上,新區領導分別與三縣縣委書記簽訂《納污坑塘治理責任狀》。此後,三縣化壓力為動力,快速推動轄區納污坑塘整治工作。

  為強化水污染治理力度,雄安新區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於加快納污坑塘整治及驗收工作進度的通知》,要求三縣明確坑塘治理責任主體,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快工程進度。9月18日,新區向雄縣、容城和安新縣三縣印發《關於納污坑塘整治工作的提示函》,提醒三縣縣委書記要充分認識當前納污坑塘整治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加快整治進度,確保按時“清零”。9月21日,省、保定市和雄安新區相關部門聯合舉行有水納污坑塘整治約談會,雄縣和安新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因坑塘治理進展緩慢被約談。

  隨後,三縣以鐵的手腕治污、以鐵的辦法治本,堅決打好坑塘整治攻堅戰,堅決把問題整改到位,全面完成坑塘整治任務。

  11月29日,記者趕到安新縣安州鎮東角村村東一坑塘採訪。74歲的村民王雙秋瞇著眼看著乾淨的坑塘不住地感嘆。他帶著記者來到一排坑塘治理展示牌前,讓記者觀看以前的坑塘照片。圖片上的坑塘幾乎看不見水,周邊雜草叢生,垃圾幾將坑塘塞滿,4000平方米的坑塘,只有中間一小片水面,上面飄滿綠色藻類物質。“從這裡路過,都得憋著氣,常常被焚燒垃圾的氣味嗆醒。”家住坑塘附近的王雙秋表示。據了解,過去安州鎮、老河頭鎮一帶廢舊電線回收産生的廢線皮約有5萬噸,有人焚燒廢線皮時煙霧瀰漫,剩下的廢線皮被堆填到坑塘裏。

  現在,經過治理後的坑塘恢復了4000平方米清澈的水面,五六塊花草組成的浮島在水中微微盪漾,兩個曝氣機不停地噴水,形成了噴泉景觀,周邊是綠油油的草坪做成的護坡。“垃圾坑變成了小花園。”東角村村民趙雨來感慨地説。

  安州鎮共有23個坑塘和河道溝渠,分佈于14個村,主要污染源為生活污水及歷史積存的生活垃圾和禽畜糞便,治理前COD、氨氮和總磷超標嚴重,納污坑塘同時還是各種蚊蟲和細菌滋生地,危害著周邊居民的健康。

  經過招標,由河北建設集團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承擔安州鎮的坑塘治理任務。為了能更好地了解水體指標的變化,該公司項目部設立了實驗室,配置檢測水質指標的實驗設備、儀器和藥劑,並配備專職人員檢測水體三項指標(COD、氨氮和總磷)。

  該公司環境分公司生産經理孫立君表示,安州鎮坑塘治理創造了很多工程技術亮點。在坑塘治理中,遇到居民生活污水排污管,無法進行徹底截斷,就在排污管出水口處砌築污水預處理池,池內加入生物菌劑,經預處理後再排放到坑塘。針對COD、氨氮和總磷三種主要污染物嚴重超標的狀況,分別採用了總磷去除劑、高效凈水劑,應用以菌抑藻機理,去除有害藻,增加有益藻,重建水環境,恢復水體自凈能力,從而使水體長期穩定達標。底泥修復中,採用獨有的改性殼聚糖降解技術,從根本上消除底泥中污染物析出,阻斷納污坑塘內源污染。

  截至11月20日,雄安新區納入住建部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系統的黑臭水體共有5個,其中雄縣建成區1個,安新縣建成區4個,目前全部完成治理任務,經監測達到治理效果。

  對治理後的納污坑塘,雄安新區將因地制宜實施生態修復,水體和底泥要分別達到水體和土壤功能區標準,採取綠化美化等措施,改善周邊環境面貌,杜絕污染反彈。(記者 張偉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