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魏徵傳》記載了唐太宗與魏徵交往的故事。魏徵病危時,唐太宗“輿駕再幸其弟,撫之流涕”;魏徵去世後,“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帝親制碑文,併為石書”。在碑文中,唐太宗誠懇地寫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顯然,他把魏徵的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提高到了令人矚目的地位。能夠讓人直視自身的銅鏡,的確相當珍貴。銅鏡足以毫不掩飾、毫不留情地展示一個人的優點與缺點、美麗與醜陋。如能認認真真地照一下鏡子,看清楚暗藏的缺點與不足,那麼,對自己才能有更清晰的認識。一旦掌握了自我的各種優劣得失,那麼就容易抓住機會,進一步完善,從而使自己得到提升。
置身於現實生活中,那些珍惜銅鏡、“三省吾心”的行為,居然被很多人省略抑或回避了。難怪童話中曾描述過一位相貌醜陋、心胸狹隘的王后,因為害怕外界評論自己的相貌,居然公開下令,毀掉全國所有的鏡子。似乎,只要遵從她的霸道做法,便可掩飾醜態,天下太平了。
俗語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人們容易被事物的表像所迷惑,乃至困居其中。末了,難以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乃至是非曲直。這種關鍵時刻,如果有人善意地提醒一下,往往會一語中的、夢中陡醒。當然,更高明的格局是自我反省、獨具慧眼,在或和平或紛亂的環境裏,嚴於律己、自潔身心。如此一來,繁瑣的事件與複雜的環境,立馬就有了頓悟與警醒的轉機。換句話説,最難邂逅的,並非千載良機與生命貴人,反倒是人生旅途中彌足珍貴的那面冷靜與忠誠的“鏡子”。那面鏡子橫在面前,是非曲直的標準便值得參照了吧。
作家林清玄曾説:“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可以遠觀外面的世界,方知自我渺小,仍需努力。透過鏡子,審視真實的自我,才能發現各種各樣無法忽略的缺陷與不足。就像唐太宗感嘆的那樣,透過銅鏡,能夠“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能夠冷靜而客觀地剔除自身的短板,發揮自己的長處,真切地把握人生與社會的每一個關節、每一種氣度。
人生就是這麼有趣:不推開眼前這扇窗子,只能甘作一隻井底之蛙,碌碌終生;不拿起手邊這面鏡子,則容易自我蒙蔽,迷失前進的方向。
魏徵屬於大唐諍臣,直言肯諫。唐太宗之所以能開創“貞觀之治”的局面,關鍵在於,他深知“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真正內涵。唐太宗肯用、善用魏徵這面“銅鏡”,正是其善於自省的一大表現。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顯然,他選擇的鏡子恰恰是自己。其實,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別人的建議固然有其可取之處,殊不知,發自內心的自我反省,更能一針見血,直抵真諦。顯然,自我反省的前提恰恰是在固有缺點與不足的肌體上,毫不猶豫地“動手術”。倘若每次反省,只是“拔汗毛”,捨不得“傷筋動骨”,那麼,每日“三省”,真切的用處並不太大。
古代帝王都有專人撰寫“起居注”,翔實記錄他們的日常行為。有趣的是,相關記錄內容,並不允許皇帝審閱。唐朝之後,這項規矩被徹底打破了,地位尊貴的君主開始親自審閱“起居注”。一個連自己行為舉止都不敢面對的人,怎麼敢於承受公眾輿論與監督機制的嚴格約束呢?畢竟,培育面對挫折的勇氣,正是走向成功的必備要素。
人生的鏡子,往往五花八門,甚至千奇百怪,殊不知,最關鍵的還在於自己。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效地利用好每一面忠誠而嚴厲的鏡子。只有提升自我、約束自身,才能一步一步邁向更大的成功。(傅成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