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黃驊港綜合港區集裝箱碼頭作業現場。 通訊員 何學林 攝
做大做強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産業,加快發展軌道交通運輸裝備産業;加快滄州濱海濕地等旅遊項目建設,打造國際濱海休閒度假旅遊區;開展藍色海灣等海洋生態修復……今年,滄州市將從推動港口轉型升級、做大做強臨港産業等八方面發力,加快推進沿海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為建設新時代創新驅動經濟強市、生態宜居美麗滄州提供有力支撐。
滄州毗鄰京津,與雄安新區接壤,並地處環渤海地區中心地帶,擁有92.46公里大陸海岸線,黃驊港是亞歐大陸橋新通道橋頭堡,是雄安新區最便捷出海口和“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沿海區域面積2400平方公里,其中有55萬畝建設用地和220萬畝未利用地,是發展臨港産業的“黃金寶地”。滄州市把沿海經濟帶建設作為推動滄州高品質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強大動力,全力抓好“四件大事”,壯大“六大新動能”,培育“五大新引擎”,積蓄跨越趕超的強大勢能。
加快推動港口轉型升級。圍繞黃驊港借勢打造雄安新區便捷出海口,加強深水航道升級改造,積極發展國際航運,努力建成現代化綜合服務港、國際貿易港和“一帶一路”重要樞紐這一定位,加快調整優化港口功能定位,整合港口資源,深化與天津港和國內其他港口分工協作,推動港口由單一裝卸倉儲功能向物流、商貿、信息、金融等功能拓展。全面提升港口集疏運體系水準,積極融入全省“一縱五橫”集疏運體系,暢通港區對外銜接的骨幹路網。推進機場、公路、管道運輸與港口有效銜接,加快曲港、邯港等高速公路和一批疏港幹線公路建設,完善疏港油氣管線運輸系統,提高綜合運輸效率。建設智慧綠色平安港口,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港口服務水準;提高港口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使用比例,促進清潔生産、綠色發展。大力發展國際航運,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共建港口聯盟和空港聯盟,努力將港口打造成連接中蒙俄、中新歐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陸海貿易中樞。
加快做大做強臨港産業。推動臨港産業聚集,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經濟增長極。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綠色石化基地,推進石化産業向沿海轉移、向園區聚集,延伸産業鏈條,提高發展水準。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推進裝備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向智慧化邁進、向高端化延伸、向服務化轉變、向品牌化發展。著力培育能源裝備産業,做大做強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産業,加快發展軌道交通運輸裝備産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産業集群。打造全國知名的生物醫藥基地,以北京和天津生物醫藥産業園為重點,加快形成集研發、中試與産業化于一體的醫藥産業基地。
加快發展海洋特色産業。加快發展特色海洋經濟,加強海水綜合利用,實施一批規模化、低成本海水淡化項目,構建一體化發展的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濱海旅遊産業,改造提升服務設施,培育葡萄酒莊等高端休閒度假項目,加快滄州濱海濕地等旅遊項目建設,打造國際濱海休閒度假旅遊區。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及智慧製造裝備等産業。深入實施“智慧海洋”工程,制定“互聯網+”海洋信息服務行動計劃,強化智慧化應急服務,提高海洋政務綜合管理和信息資源服務水準。
加快建設濱海特色城鎮。以中心城市和黃驊新城建設為著力點,堅持科學規劃、傳承歷史、突出特色,紮實推進多規合一,統籌區域生産力和人口佈局,促進中心城市提質、黃驊新城提升和鄉村振興,構建佈局合理、生態宜居、承載力強的現代城鎮體系。
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圍繞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在搭建平臺、培育主體、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下功夫、見成效。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批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建設一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培育高水準創新主體,引導創新資源向沿海地區聚集、向企業聚集,扶持做大一批創新能力強的涉海龍頭企業。積極引入京津科技成果,加快承接京津産業轉移,打造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
加快推進環境污染治理。認真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全面加強大氣、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持續抓好近岸海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確保生態環境和海水品質不斷改善。切實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動綠色生態廊道互聯互通,開展藍色海灣等海洋生態修復,全面提升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加快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組織開展跨部門聯合執法,實現進出口商品全程監管,全面提升檢驗檢疫監管水準。簡化港口審批流程,提高口岸通關效率,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理順沿海地區管理體制,學習借鑒深圳特區、浦東新區、濱海新區、雄安新區的經驗做法,優化行政區劃、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形成功能區與行政區管理體制協調聯動的管理模式。
加快全面對外開放。以中國中東歐(滄州)中小企業合作區等為依託,面向中東歐地區,全面提升招商引資水準和産業聚集能力。推進沿海與內陸腹地互動發展,深化與冀中南及縱深腹地對接合作,打造內陸地區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 (記者 戴紹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