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中宣部向社會發佈了河鋼集團塞爾維亞公司管理團隊的先進事蹟,並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僅半年時間,就使百年老廠扭虧為盈,重回健康發展軌道,讓5000多名職工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0.6億美元,同比增長43.5%,創歷史最好水準,成為塞爾維亞最大的出口企業……從2016年收購斯梅代雷沃鋼廠到現在,河鋼塞鋼用亮麗的成績單打消了外界的種種疑慮,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際産能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樣板工程。他們書寫的“中塞一家親”的動人故事,正在美麗的多瑙河畔流傳。
“河鋼塞鋼的成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結晶,是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的豐碩成果。”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深有感觸地説,河鋼國際化的快速推進、河鋼塞鋼的鳳凰涅槃,充分彰顯出我省堅定不移去産能調結構促轉型,全力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的決心和毅力,也體現了河鋼集團作為中國特大型鋼鐵企業的擔當和責任。
按照“全球擁有資源、全球擁有市場、全球擁有客戶”的發展定位,河鋼集團全力建設“世界的河鋼”,加快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和産業鏈全球化佈局。
早在收購斯梅代雷沃鋼廠以前,河鋼就以全産業鏈的視野開始了全球化的戰略佈局。2013年8月,河鋼作為最大股東,成功收購了南非最大的銅産品供應商PMC公司74.5%股權,從而強化了上游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拓展了上游礦産資源業務。2015年,河鋼又以51.4%的比例控股全球最大的鋼鐵貿易商瑞士德高公司,迅速成為世界行銷網絡最發達的鋼鐵企業,構建了全球鋼鐵材料行銷服務和投融資平臺。
三次收購的成功,使河鋼一躍成為擁有海外成熟冶煉企業、全球化行銷服務平臺和高端海外實業基地的跨國型企業集團,進一步加速了“走出去”步伐。
在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裏市東北部約10公里處,有河鋼德高馬其頓中板公司,年産能120萬噸,現有員工801名。
在南非開普敦的西開普省薩達爾尼亞港灣,有河鋼德高南非開普敦DSP公司,設計年使用65萬噸熱卷或酸洗卷、生産45萬噸冷硬卷、12萬噸冷軋卷、32萬噸鍍鋅卷,現有員工340名。
在美國伊利諾伊州,有河鋼德高美國克拉赫公司,總資産8807萬美元,綜合加工能力45萬噸,現有員工179人,産品主要應用於汽車、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是世界知名重工企業卡特彼勒公司的優先供應商。
加強産業與技術資源的高效融合,河鋼全力打造能夠匯聚全球創新要素、開放式的協同創新平臺。
與中國科學院等科技資源高地深化戰略合作,聯合組建河鋼東大産業技術研究院;與西門子攜手打造智慧工廠樣板;加入瑞典國家冶金研究院和世界汽車用鋼聯盟;與昆士蘭大學共建可持續鋼鐵創新中心……通過國內外多學科、多層次的協同創新平臺的搭建,極大提升了河鋼的技術研發水準和國際競爭力。
目前,河鋼海外板塊遍佈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參控股海外公司70多家,服務網絡遍佈12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業務年收入達104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鋼鐵企業。
從叩開世界的大門,到逐步融入世界,再到向世界貢獻河鋼力量……河鋼在全球佈局進程中,始終堅持攜手共贏的理念,不僅提升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更有力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于勇告訴記者,在對海外企業的管理上,河鋼充分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企業的文化特徵和管理體系,以用工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文化本地化“三個本地化”為原則,最終實現投資者和經營管理者、本地員工及地方政府利益共贏。
在河鋼塞鋼,河鋼集團派出的管理團隊僅有9個人;在河鋼南非PMC公司,除了CEO,所有的管理崗位和其他重要崗位基本都是當地員工。在全球性鋼鐵行業和礦山行業面臨困局的情況下,南非PMC公司通過提高工作標準,挖掘內部潛力,最大限度配置好現有資源,短短兩三年就已發展成為一個有較好盈利能力的企業,在當地成為中資企業的典範。
目前,河鋼正在紮實推進中塞友好(河北)工業園、河鋼——塔塔東南亞鋼鐵項目、河鋼德高BRESCO項目等一批項目,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産、服務網絡,搭建支持我國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新平臺,為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和世界經濟包容性增長作出新貢獻。
面向未來,河鋼將聚焦重點、深耕細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品質發展方向不斷前進。重點打造海外事業“1234”佈局,即:一個工業園區(中塞友好工業園區),兩大功能集群(海外服務國內鋼鐵産業功能集群和海外新業務集群),三大核心業務板塊(資源開發、製造、貿易),四大服務平臺(全球技術研發平臺、全球行銷服務平臺、全球鋼鐵製造平臺和國際化人才培養平臺)。到2025年,海外公司營業收入貢獻率將超過25%,領軍中國鋼鐵行業國際化發展。 (記者 賈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