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河北·人文之美】讓長城穿越歷史時空“活起來”

2019-10-11 08:53:53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烏龍溝長城。 省文物局供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千古流傳的古詩句道出了長城穿越歷史時空守望和平、護衛人民的堅定、偉岸與滄桑。如今,歷經千年風雨的長城,早已化作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凝聚著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千百年來,長城也造就出一條負載著深厚文化內涵、展現開放包容的文化廊道。

  長城,古今綿延2000多年,東西橫亙20000多公里,穿越15個省(區、市)。如何讓長城這一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如何做好長城保護與利用統籌發展的頂層設計?怎樣推進文旅融合,走好長城保護利用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路?

  日前,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指導,省政府參事室(省文史研究館)、秦皇島市政府主辦,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工作事務中心、河北地質大學長城研究院、秦皇島市旅遊和文化廣電局承辦的長城文化保護髮展研討會在北戴河舉行。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長城學會和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70余人匯聚一堂,聚焦長城文化保護髮展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就發掘長城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傳承保護文物遺産,加速推進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弘揚和創新長城精神等議題探討交流、分享觀點、互鑒經驗。

  回溯歷史

  時代更迭中長城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

  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它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綿延起伏于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像一條長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橫跨浩瀚沙漠,奔入蒼茫大海。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在時代的更迭中,長城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從戰爭時代的銅墻鐵壁到和平年代的友誼紐帶。

  “長城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河北地質大學長城研究院院長董耀會如是説。人類歷史上眾多輝煌的古老文明煙消雲散,而唯獨中華文明從未斷流,歷經數千年興衰起伏,綿延不絕,至今煥發著蓬勃生機。董耀會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從分散多元到結合成一體,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長城基本伴隨了中華文明發展的主要過程。歷代王朝修建長城的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長城與人類發展的三大問題——生存、秩序、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都起到過促進作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長城的修築就已經開始,持續至明代,歷時兩千餘年。跨越時空,長城更像一部史詩,戰爭與和平是它的注腳。兩千多年來,雖然在長城沿線發生的戰爭難以計數,但修築長城的目的是為了保境安民,給和平建起一道保護墻。可以説,長城是戰爭的産物,卻是和平的守護神。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之所以不惜耗費鉅額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傾全國之力多次修築長城,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戰爭,維護和平。”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王崗指出,萬里長城是沿著中國北方農耕文化區與遊牧文化區的邊界地點修築的,從而減少了不同文化區之間的軍事衝突,避免了不必要的互相殺戮。因此,長城是中華民族捍衛和平的標誌。雖然今天長城已經失去了作為軍事防禦設施的作用,但國內外遊客在中華大地的旅途中,首選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就是長城。長城已然變成一個文化符號,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從山海關到居庸關,再到嘉峪關,人們看到了滄桑的歷史,悠久的文明,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長城在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長城見證了絲綢之路的興衰。”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楊惠福表示,漢代河西走廊大規模修築長城共有5次,其主要職能是為了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和這一地區人民的生産生活安全。明代在甘肅境內所築長城總長度1700余公里。據《肅州志》記載:“明洪武五年(1372年)馮勝下河西,以嘉峪關為中外巨防,西域入貢要路,二百二十丈。”這説明嘉峪關作為明長城的重要關隘,不僅是軍事防禦重地,也是一處東西方貿易的關口。由此可見,長城是絲綢之路的守護者和絲路經濟的促進者,為絲綢之路經濟發展、文化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也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衰落。

  長城是文化交融的紐帶。王崗表示,從金代以後,特別是明代,北京與河北之間在行政區域劃分上雖有所不同,但這時作為軍事防禦體系的長城卻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並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一條完整的長城文化帶,而這條長城文化帶的核心區域,就是今天北京與河北的長城體系。在當代,它會繼續推動和連結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長城保護

  積累大型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的“中國經驗”

  長城是世界上體量最大、蔚為壯觀的歷史文化遺産,同時也是由多種遺存及其所處自然環境共同構成的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文化景觀。如何保護管理跨行政區分佈、人文與自然環境多樣的大型遺産,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對長城的管理理念和制度的發展完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經過數十年的不斷努力探索,我們不但欣喜地看到了古老長城的新生,也收穫了大型文化遺産保護管理諸多有益的“中國經驗”。

  數十年間,長城保護的步伐從未停歇:2006年,中國長城有了屬於自己的法律文件——《長城保護條例》;2012年,歷時6年的全國長城資源調查與認定工作取得決定性的成果,我們第一次摸清長城的“家底”——行經15省404縣,全長21196.18公里,現存43721處遺跡,並繪製了精確的全國長城分佈圖;2016年,在《長城保護條例》頒布10週年之際,國家文物局在河北省金山嶺長城腳下向社會發佈了《中國長城保護報告》……

  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趙冰表示,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有關地區和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文物工作方針,落實長城保護條例,廣泛動員社會參與,長城保護狀況明顯改善,長城保護社會效應不斷彰顯,長城精神得到傳承弘揚。但同時應當看到,各時代長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殘損,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過度修復,甚至新建、假造長城、不當開發“野長城”等問題。

  “在西北地區一個旅遊民宿旁邊,我發現了一段300多米長的剛剛修建的嶄新長城,實際上就是一個純粹的旅遊項目,跟長城沒有任何關係,但它的感官、風貌會對長城造成負面影響。”在不久前的一次調研中,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劉洋發現令人心痛地一幕,就是過度修繕長城、重建新建長城的問題。

  長城保護到底應該保護什麼?長城保護又該遵循什麼原則?今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長城保護總體規劃》,闡釋了長城價值和長城精神,強調了長城文化景觀的特性,提出規劃核心是長城價值的保護展示,規劃目標是長城精神、抗戰精神、長征精神的傳承弘揚。在保護對象方面,《規劃》明確,長城保護的重點是秦漢長城和明長城,同時提出原址保護、原狀保護的總體策略。

  河北是長城文化資源大省,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嚴格管控、適度開發的原則,統籌推進長城研究、保護、發展和利用工作。

  以秦皇島市為例,這裡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青龍滿族自治縣,全長223.1公里。該段長城軍事防禦體系完備,包括單體建築905座,其中關堡62座、敵臺565座、烽火臺107座,外加障墻、壕溝等。天下第一關、老龍頭、三道關、董家口長城等是明長城的精華段落,且長城全線地質地貌豐富,人文歷史厚重,集中彰顯了長城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道國內獨一無二的長城文化遺産走廊。

  秦皇島市副市長馮志永介紹,多年來,秦皇島市開展長城資源調查研究,出版了《秦皇島長城》一書,系統記錄全市長城資源。2003年秦皇島市在全國率先建立長城保護員機制。在全省設立第一家長城保護工作站。2018年9月,頒布實施《秦皇島市長城保護條例》,對長城保護範疇、長城保護主體責任、長城保護管理機制、禁止和限制在長城保護範圍內從事的行為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規範,確定每年7月5日為秦皇島市“長城保護日”。

  融入時代

  萬里長城要走進現代生活“活起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金山嶺長城。 省文物局供圖

  長城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又是未來的。長城文化極為豐富,而且不斷充實著新的內容和特色。講好、講活長城故事,就一定要與時代精神相符合,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如何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內涵,為城市發展和豐富居民生活發揮作用,成為保護中更深層次的課題。

  有專家認為,保護長城要考慮融入今天人們的生活,就需要探索開放的新型展示模式。堅持最小干預和藝術性的原則,改變一味攀登、攀爬的簡單開放模式,綜合評估長城的歷史、價值、景觀、自然特徵,確定長城段落的展示要點,將“近景”與“遠觀”相結合,將自然景觀、景觀特色、建築細節、歷史遺痕等納入展示範圍,採取現場攀登、徒步體驗、遠眺觀景、陳列展示、數字展示等多種手段。“以前我們更多強調的是對長城本體的保護,其實長城也是一種文化景觀,對於文化景觀要素的保護,現在逐步納入我們的視野。”劉洋説。

  在國家層面,對長城的文化內涵挖掘不斷深入。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關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相關工作,劉洋介紹,國家文物局已委託相關高校,以京津冀地區長城為重要點段,著手開展前期研究,在一些試點段摸索適合長城特點的公園定位、管理模式、開放強度、展示手段。

  “河北作為長城大省,應該在長城文化帶保護和長城文化公園建設中作出表率,甘當排頭兵。”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謝飛表示,目前,我省的元中都已經成為河北省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泥河灣、趙王城、鄴城和中山古城也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長城文化公園建設的概念、性質、定位和目標基本一致,因此,應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理念和措施等引入長城文化公園建設之中。

  河北省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孫萬勇建議,應全面挖掘長城文化帶的自然文化生態和産業資源,發揮長城文化帶對精神文化、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的重要帶動作用,推動産業板塊的有效銜接,精心謀劃一批高品位的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商貿、民俗、旅遊項目。重點打造三條文化經濟産業帶:建設一條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教育産業帶;打造一條綠色生態旅遊産業帶;帶動一條扶貧富民産業帶。

  秦皇島市具有悠久長城歷史和深厚的長城文化,並具有豐富的長城保護經驗。秦皇島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孫志升表示,秦皇島市選擇老龍頭、天下第一關、九門口、董家口、板廠峪等長城精品點段,將串聯最美長城點的公路網絡,打造長城間的登山健行、徒步運動、戶外遊戲、鄉村休閒等一體的國家長城步道系統。同時,活化長城文化遺産,開展長城旅遊産業帶保護活動。推動長城沿線村落打造長城特色民宿、非遺展示基地、影視基地,形成集文化體驗、旅遊觀光、商業貿易於一體的商城旅遊産業帶。進一步做好山海關的保護髮展工作,依託“天下第一關”世界級長城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山海關長城歷史、軍事、民俗等特色文化底蘊,建設集長城戍邊、軍事要塞、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特色街區。辦好以長城文化為主體的文旅活動,深入挖掘長城文化,講好秦皇島長城故事。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面對祖先留下的長城文化寶貴財富,我們這一代如何讓它雄姿英發,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之一。今天,長城文化早已經超越了歷史古跡本身,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融入到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

  正如董耀會所説:“讀懂了長城,可以了解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了解民族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歷程。讀懂了長城,可以聽到中華民族從遠古走到今天,古老而雄渾的腳步聲。”讓歷史之光照進現實,通過宣傳長城文化、解讀長城文化,弘揚長城蘊涵的民族精神,萬里長城必將在新時代活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薄的精神力量。 (記者 曹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