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運河古渡憶鄉愁

2019-12-16 14:07:15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胡曉萌

  大運河景縣段,全長73.2公里,由德州流入,向北進入阜城轄區,自南向北流經景縣。大運河景縣段于隋大業七年(611年)正式通航後,舟楫往來航運繁忙,孕育出許多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運河古村。景縣白草洼村便是其中一顆明珠。

行走大運河|運河古渡憶鄉愁

  景縣留智廟鎮白草洼村,位於大運河西岸。記者 田瑞夫 攝

  白草洼村位於留智廟鎮東約兩公里處,地處大運河西岸,地勢平坦,共有474戶人家。相傳隋朝末年,有三位貧苦人從本地甘官屯遷此立莊,開荒墾田,後不斷有移民來此,漸成村落。因此處地勢低窪,常有積水,稗草叢生,故起村名白草洼。

  驅車前往白草洼,遠遠地看到矗立在村口的村莊標識牌,一塊船帆模樣的牌子上,寫著“運河古村白草洼”,這就是白草洼了。下車走進村內,眼前不覺一亮,所到之處,無不井然有序,看不見絲毫雜亂。這與印象中見過的其他村莊完全不同。乾淨整潔的古街小巷,錯落有致的灰瓦白墻、古香古色的文化長廊、頗有一番滋味的村中池塘……好似一幅唯美畫卷令人流連。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運河古村,白草洼與運河的關係可以説太密切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運河哺育了白草洼一代又一代兒女。”留智廟鎮人大副主席劉新龍開啟記憶的閘門,向記者娓娓訴説著白草洼村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來,白草洼河段無橋,僅有兩個渡口,一個在上灣,一個在北灣,兩岸百姓靠擺渡通行往來。白草洼村因地處運河的一個彎道處,自然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這也使得白草洼村因地利的緣故,成了方圓百里的商貿集散地。“以前每年四月初四,白草洼村旁邊有個遠近聞名的大廟會,南來北往的人們很多在白草洼渡口聚集。再加上三八大集、護國寺的影響,村裏慢慢又出現了茶館、酒肆、飯館和賣藝、説書、唱曲的,最後演變為渡口市場。”在劉新龍的講述中,一個運河古村的面紗漸漸揭開。

  暖陽下的白草洼村悠然、靜謐,不時開過一輛汽車,或是走過一兩位村民。幾位在巷子口曬太陽的大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遂走上前去攀談。提起運河,大爺們臉上滿是敬意和懷念,閒談中,一位劉姓大爺告訴記者,在他小時候,還見過河面上的行船,也聽家裏的老人們講過不少白草洼的歷史傳説。“什麼隋煬帝北巡遊玩途徑白草洼,還有明朝的時候菲律賓蘇祿群島三位國王經過白草洼等,都是聽老人們講的。其中,最有名的是秦瓊大戰白草洼的故事。”傳説,隋大業十二年(616年),農民起義領袖高士達與隋將楊義臣在德州北激戰,正逢秦瓊、程咬金在白草洼駐紮,於是,秦、程趁機出兵襲隋,鏖戰一天,不分勝負,秦、程二人不敢戀戰,當晚撤回。據傳,隋末唐初,秦瓊、程咬金經常來白草洼駐紮放馬,多在中秋左右,少則十天半月,多則月余。至今,村子裏還有個大道叫跑馬道,據説是秦、程二人操練兵馬用的,現在還在用呢。原來村裏還有一塊秦瓊用的下馬石,由村裏的王氏家族代代保留,後來到民國時期因運河決口而失傳。

  大運河通航了一千多年,白草洼村的渡口生意紅火了上百年。上世紀70年代河水斷流,曾經熱鬧繁榮的場面漸漸消失了,留給人們無盡的回憶。如今,當年那繁華的景象成了村裏上年紀的老人們口中的稀罕故事,成了村史館挂在墻上的老照片。村史館裏陳列著一些舊農具、舊紡線車、織布機、舊大車等,讓人們在這裡可以守望濃濃鄉愁。

  “運河斷流後,白草洼村也有過一段徬徨的日子,那時候的白草洼可不是現在看到的樣子。”劉新龍指著進村的道路告訴記者,那時候白草洼村口一片荒涼,進村道路兩側光禿禿,基本沒有植被,村裏的坑塘四週亂堆亂放,整個村莊看上去雜亂無章。

行走大運河|運河古渡憶鄉愁

  景縣留智廟鎮白草洼村內,民居上繪製的運河文化墻。記者 田瑞夫 攝

  2016年,景縣將白草洼村作為省級美麗鄉村“樣板”來打造,深入挖掘了白草洼村的地理歷史人文資源,全面整治,將白草洼村整個村落規劃為“一軸、一廣場、兩館、四韻、八景”五大部分。鎮裏動員人們植樹造林3200多畝,推動大運河沿岸的白草洼、梁莊、東王、葉園等村共流轉土地3200多畝,實行統一規劃、管理和經營,高標準建設大運河綠化帶,特別是在大運河100米範圍內,廣泛種植各種果樹及觀賞花木,建立了綠化精品示範區。同時,對運河沿線村莊,全面開展綠化、新能源建設等專項行動。

  “如今,白草洼村早已告別臟亂差,重現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説起白草洼的改造歷程,劉新龍臉上滿是自豪。他向記者介紹道,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白草洼村以“運河古渡口、美麗新鄉村”為主題,塑造了“靈動大運河、韻美白草洼”文化,建立廉潔文化宣傳欄、文化墻、雕塑,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我們著力打造美麗小村、文化小村、旅遊小村,按照‘留住鄉村記憶、突出鄉村特色、展現鄉村新貌’的建設理念,全面實施‘四美’行動,確保建成環境美、産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美麗鄉村。”

  運河古渡舊貌換新顏,如今的白草洼成了景縣最有名的美麗鄉村。夏日傍晚,廣場上村民自發辦起了秧歌隊,扭起了歡快的秧歌,鑼鼓一響喜氣洋洋。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大運河也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鄉愁記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態工程、精神工程、發展工程。如今,運河人依靠著大運河留下的寶貴財富,在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上一路前行……  (記者 田恬 韓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