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燕趙楷模”郭進考:守望麥田求“糧”種
2021-12-31 17:29:32來源:長城網編輯:王闊責編:馮薇薇

  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賀宏偉 吳苗苗 高峰

  一頭髮發,一臉“滄桑”。12月28日下午,當一名身材消瘦的老人來到河北省委宣傳部“燕趙楷模發佈廳”錄製現場時,很多人並沒有認出他就是當天的主角——郭進考。

  由於常年圍著麥田轉,這位年過70歲“退而不休”的河北省首席小麥育種專家、辛集市馬蘭農場老專家工作站站長、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皮膚被曬得黝黑。他跟農民在一起,看不出他是專家;他跟專家在一起,看上去就像個農民。

  就是這個自嘲“不是好農民,不配叫專家”的專家,47年來,帶領團隊紮根農村“死磕”小麥育種,先後培育出節水、優質、高産小麥品種近30個,5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粒粒小麥“金種子”,累計應用面積超3.8億畝,推動增産超百億公斤、節水超125億立方米,不僅緩解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危機,更築牢了“中國飯碗”的底座。  

“燕趙楷模”郭進考:守望麥田求“糧”種

郭進考(右一)與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趙文慶(左一)在田間查看小麥長勢。

  “讓每一寸土地生産更多的糧食”

  1951年,郭進考出生在河北省新樂市一戶貧困農家。當時,我國糧食産量還不高,河北省的小麥畝産量不足40斤。

  回憶童年“一個窩頭掰三瓣兒,瞅著稀飯咽唾沫”的艱難光景,郭進考説自己曾因肚子餓誤食曼陀羅果,昏迷兩天。

  “要多打糧,不挨餓。”正因如此,當求學機會擺在郭進考面前時,飽受過缺糧饑餓之苦的郭進考,選擇了農校。

  農校學習讓郭進考對於糧食增産有了科學的認識:要想有好收成,先得有好種子。他立志學好本領,跟貧窮幹一仗。

  1973年初,石家莊市農科院的前身石家莊地區農科所成立,剛走出校門的郭進考被分配到這裡,定崗在小麥育種室。

  四壁透風的辦公室,幾張破舊的辦公桌,漏水漏肥的河沙地,迎接郭進考的,是全省成立最晚、條件最差的地區農科所,小麥組的全部“設備”就是一把木尺和一台小天平。  

“燕趙楷模”郭進考:守望麥田求“糧”種

47年來,郭進考帶領團隊紮根農村,先後培育出高産、節水小麥品種近30個。

  郭進考知道自己底子薄,就拼命學習。兩年多時間,他硬生生“嚼”下了《育種學》 《遺傳學》 《統計學》等十幾部大學教材和農業專著,做了1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

  沒有育種材料,郭進考和同事三下山東、四去河南、五上黃土高原,全國有名的育種單位幾乎跑了個遍,拜訪了40多位專家,請教了100多位同行,蒐集到800多份育種材料。

  不過,最讓郭進考頭疼的,是沒有一塊好田搞試驗。

  説來也巧,那年辛集市馬蘭農場場長劉祿波到農科所參觀,當即表示:“馬蘭的地好!我們免費提供土地、勞動力和住宿。只要你們去,能培育出好品種,你説咋辦就咋辦!”

  雙方一拍即合。1975年秋,郭進考帶著團隊踏入馬蘭農場。一把尺子、一桿秤、拿牙咬、拿眼瞪,一幹就是47年。

  一個優良品種,從幾百個、上千個原始材料選配雜交組合,經幾代篩選,到審定推廣,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燕趙楷模”郭進考:守望麥田求“糧”種

郭進考新培育的小麥品種“馬蘭1號”,經14個示範點測試,最高畝産可達838.8公斤。

  為了得到一手數據,郭進考和村民一塊起早貪黑,整地、施肥、播種、收割、脫粒……和小麥一樣“長”在了地裏。

  寒來暑往,草木枯榮,憑藉極大的耐心和韌性,郭進考執著地諦聽不計其數的小麥拔節抽穗,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

  1990年,郭進考培育多年的“冀麥26”橫空出世,畝産達400多公斤,而當時普通小麥畝産只有二三百公斤。

  1996年,郭進考培育的“冀麥38”品種創下畝産631.34公斤高産紀錄,將河北小麥産量帶入“畝産千斤”的新時代。

  “鄉親們天天吃上白麵饃饃,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郭進考很自豪。

  “讓每一滴水生産更多的小麥”

  20世紀末,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問題日益凸顯,在農業中,小麥又是“用水大戶”,曾經種一茬小麥要澆五六次水。

  郭進考算過一筆賬,河北小麥種植面積是3500萬畝左右,如果每畝地都少澆一水,全省就能節省15億立方米水!  

“燕趙楷模”郭進考:守望麥田求“糧”種

郭進考(右一)與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趙文慶(左一)在交流農業技術。

  “絕不能再伸手向子孫後代‘借’水!”20世紀90年代,他在全國率先提出節水小麥育種理念並開展研究,開始苦尋最“耐渴”的種子,努力“讓每一滴水生産更多的小麥”。

  經過20多年努力,郭進考先後培育出“石家莊8號”“石麥15”“石麥22”等一系列節水高産品種,小麥強韌根系可扎入土層2米多,讓“一水保千斤”的夢想成為現實。

  多年來,從馬蘭農場走向全國的節水麥種累積突破7億斤,遍及河北、山東、新疆等地,覆蓋面積達3500多萬畝。

  今年夏收,馬蘭農場又傳來喜訊,新培育的小麥品種“馬蘭1號”,經14個示範點測試,最高畝産可達838.8公斤。

  既“要糧食”又“要生態”,47年麥海淘“金”,郭進考帶領的團隊正在讓華北地區成為中國糧食的“蓄水池”。

  “讓每一粒種子生産出優良的麵粉”

  每當中秋、國慶闔家團聚的時刻,也是小麥播種的忙季。

  “今年趕不及了,明年一定回去!”這是一句郭進考對家人常常挂在嘴邊的承諾,47年裏卻從未兌現過。他早把農場當成了家,對家人的感情和對種子的熱愛,早已融為一體。

  郭進考説,小麥育種就是不斷做加法,由最初高産、解決吃飽問題,到後來穩産、解決節水問題,現在則追求優質、解決吃好問題。  

“燕趙楷模”郭進考:守望麥田求“糧”種

在郭進考的帶領下,石家莊市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已形成專業的研究團隊,培育出一支農民技術員隊伍。

  近年來,郭進考心裏一直琢磨著兩件事:

  一是人們生活好了,對小麥品質要求高了。要適應農業供給側改革,培育優質專用的高品質新品種,滿足群眾高品質需求,“讓每一粒種子生産出優良的麵粉”。

  二是讓老百姓種得省,大力開展節水、節肥、節種、節藥,最大程度降成本、穩産量、增收益。

  郭進考開始了第三次自我革命,向“綠色高效優質專用品種+田間系統化管理”進軍。2018年,馬蘭農場成立河北省老專家工作站,郭進考擔任站長,努力推廣新品種。

  今年4月,馬蘭農場新培育的6個“馬蘭”系列小麥品種全部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涵蓋了節水高産、優質強筋等類型。

  在郭進考的帶領下,石家莊市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已形成專業的研究團隊,培育出一支農民技術員隊伍。這群“麥田裏的奮鬥者”,將繼續紮根鄉村沃土,把創新的金種子播撒向各地。

  辛集市副市長王賀説,從郭進考身上,大家看到了一名共産黨員的責任心、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和國家種業振興的希望。

  “農業生産的源頭就是良種,種子就是農業的‘晶片’。”接過“燕趙楷模”證書,郭進考説,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才能讓中國人的飯碗在任何時候都端在自己手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