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幾千年來,為消滅這只小蟲古人操碎了心
2022-02-21 17:20:54來源: 科技日報編輯: 邢碩責編: 馮薇薇

  原標題:研究捕殺方法、設置專門機構……幾千年來,為消滅這只小蟲古人操碎了心

  歷史上的自然災害曾經給人類的生命、生活帶來無盡的傷害和痛苦。在中國古代的各種自然災害中,由於一種昆蟲引發的災害尤其值得關注。這種昆蟲就是蝗蟲。根據郭郛在《中國飛蝗生物學》中的統計,從春秋時期到清朝末年,我國總共發生了800多次蝗災。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與蝗蟲的長期鬥爭過程中,人們對蝗蟲的認識也逐漸加深,越來越系統。

  在中國古代,蝗災是與水旱災害並列的重大自然災害。據統計,從春秋時期到清朝末年,有記載的蝗災共804次。考慮到歷史的記載還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因此實際發生的蝗災次數和危害可能比史志記載的要多。

  從地理分佈來看,黃河流域是蝗災的重災區,特別是黃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東等省。這些省受災嚴重,老百姓為此還興建了大量的“蝗神廟”。其次是長江流域,但這裡的蝗災比黃河流域發生的頻次要少很多。

  由於缺乏科學的治蝗措施,蝗災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産和生活造成了重大損失。如《唐書·五行志》就記載,貞元元年(785年),北方發生大面積蝗災,“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元史·順帝本紀·五行志》記載,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東、河南、關中等地發生蝗災,“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又罄人相食……”

  從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古人已經注意到蝗災發生的時間和地域特點,並意識到蝗災與旱災之間的關聯。對於蝗災的危害,大部分記載沒有確切的人員傷亡情況和財産損失報告,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蝗災的嚴重後果。

  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具有三對足、兩對翅,屬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歷卵、若蟲、成蟲3個階段。若蟲又稱為蝻、跳蝻,跟成蟲很像,只是個頭很小。蝗蟲是植食性昆蟲,對農作物的危害很大。對於蝗蟲的這些基本知識,我國古人很早就有了認識。

  先秦時期也稱蝗蟲為“螽”,如孔子編訂的《春秋》中就説“八月,螽”,又説 “秋,螽,冬,蝝(yuán)生”。漢代董仲舒註釋道,這裡的“蝝”是跳蝻。我國最早的字典漢代的《説文解字》解釋為,“蝗,螽也”。但先秦時期的《禮記·月令》中已有蝗蟲的稱謂,説明當時兩種稱謂並存。兩晉時期的郭璞對《爾雅》中的“蝝”註釋為“蝗子未生翅者”。説明古人已經意識到蝗蟲的幼蟲和成蟲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在與蝗災的長期鬥爭中,隨著對蝗蟲特徵及其生活習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古代勞動人民不斷探索實踐,逐漸摸索出一些治蝗的經驗,取得了一些成就,彰顯了古人的智慧。

  古代留存下來了多部治蝗方面的專著,如《捕蝗要訣》《捕蝗考》《捕蝗集要》《治蝗全法》等。在《農政全書》等各類農書、《救荒活命書》等各類荒政著作中,也有大量關於治蝗的記載。

  最常用的直接治蝗的方法是捕殺,如魚箔法、網捕法、抄袋法等。利用蝗蟲的趨光性,還可以採用火誘法治蝗。《舊唐書》中有用火引誘蝗蟲,然後焚燒掩埋的記載。清代李源的《捕蝗圖冊》提到,可以在蝗蟲密集分佈的地方用燈光吸引進行捕殺。《捕蝗考》《農政全書》等都記載過塹坎掩埋法,也就是將蝗蟲驅趕到事先挖好的坑中進行掩埋。有些書籍還提到可以養雞來捕食蝗蟲。

  在了解到蝗蟲不吃某些農作物後,勞動人民意識到可以在蝗災區種植蝗蟲不喜歡吃的作物。由於蝗蟲的食物主要是旱地作物,因此明代大學士徐光啟提出可以將旱地改為水田。北宋吳遵路為官時,勸導農民栽植豌豆,其産量並未受到蝗災的影響。

  古人不僅針對蝗蟲成蟲提出了各種防治措施,也想到了消滅蝗蟲卵和跳蝻的治本之法。如通過深耕挖出並消滅蝗蟲卵,利用各種器具捕捉跳蝻等。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建立了治蝗的專門制度和機構。南宋時期的董煟在《救荒活命書》中總結了當時治蝗的制度和方法,提到宋朝政府機構對治蝗負責人、步驟和資金使用都有規定。明清時期設立了臨時性治蝗指揮機構“廠”,並在鄉村設置“護田夫”偵查蝗蟲卵情況。宋代的朱熹在會稽縣任上,曾經公開收購捕捉的蝗蟲,規定大蝗一斗,給錢100文,小蝗每升50文。

  蝗蟲雖然是農業害蟲,但古人覺得它也有利用價值,比如可以用作鴨、雞、豬等家禽或家畜的飼料,蝗蟲屍體可以作為肥料,蝗蟲可以作為食物食用等。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蝗災恐怕一時難以根治,然而通過爬梳歷史,或許可以找到一些今人可以借鑒的方法。(文 付雷 作者係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