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讓大運河文化煥發新光彩 首屆“大運河河北段”學術研討會舉辦
2022-07-11 16:40:43來源: 河北日報編輯: 李雨馨責編: 馮薇薇

  原標題:7月3日,首屆“大運河河北段”學術研討會舉辦,80余名專家學者研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讓大運河文化煥發新光彩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讓大運河文化煥發新光彩

位於衡水市故城縣的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攝

  走進位於衡水市故城縣的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以明清風格為主的建築映入眼簾,衛陽樓、當鋪、酒坊等建築,恢復古城歷史風貌,再現運河文化風情,吸引著眾多遊客來這裡旅遊觀光。7月3日,由河北省大運河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故城縣委縣政府主辦的首屆“大運河河北段”學術研討會在故城縣舉辦,80余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大運河的文化價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

  打造平臺 挖掘運河文化內涵

  “故城界出兩河間,七十灣過又二灣。回首風濤隨處是,何時得許臥東山。”運河詩詞作為古典詩詞中的一類,流出了平仄相間的音韻諧美,也流出了五彩繽紛和回味不盡的雋永,憑藉簡約字句、優美音律,人人可誦讀吟唱。

  “運河詩詞,不但有對歷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對地方風俗、歷史人物等的描述,蘊含著豐富的地方人文信息。”滄州市東光縣政協文史委工作人員匡淑玫説,大運河古詩詞,抒寫的就是流動的歷史、流動的情懷。挖掘、利用好運河詩詞,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運河文化,發現運河之美,也可以提高地方文化自信。

  不僅運河詩詞,作為流動的文脈、寶貴的遺産,大運河河北段主河道總長530余公里,沿線古鎮遺址、非遺技藝、漕運歷史、民間文化,生動勾畫了運河沿線民眾的生活圖景,傳遞著民眾生活與精神信仰等多方面歷史信息。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將在保護歷史記憶、歌頌民眾智慧,弘揚運河文化,服務文明社會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為進一步做好大運河文化內涵和外延研究,更好展現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河北師範大學積極籌備,經河北省發改委批復同意,于2021年6月成立了河北省大運河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並在本屆研討會上為該中心揭牌。河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戴建兵介紹,該研究中心將在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指導下開展相關工作,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與挖掘工作,産出高品質的創新成果和諮詢報告,為科學決策提供理論支持與智力支撐,促進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轉換。

  “河北省大運河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必將成為研究挖掘運河文化的重要平臺、弘揚運河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陣地。”河北省文旅廳一級巡視員張立方説。

  加強保護 延續運河文化記憶

  2022年6月1日起,《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河北省第一部關於大運河的專項法規,為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條例》突出活化傳承利用,統籌規劃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措施,在責任體系、多方協調、科技支撐、社會參與等關鍵環節和核心要素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河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忠偉介紹,今後會在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強化責任落實,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執法素質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營造依法保護、監管、利用的良好氛圍。

  有專家指出,《條例》雖然出臺,但只是宏觀設計,在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等方面,還需要制定配套專項規劃。當前,各地對大運河的建設更多是圍繞基礎建設進行的,與康養、文旅等産業有機融合還不夠,仍需要明確發展方向,制定長遠規劃。

  保護大運河,除了在法治保障上下功夫外,建立運河遺産監測預警系統必不可少。大運河作為大型線型文化遺産,其監測難度大,需要各方通力協作。沿運河各地可以通過空間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分級建立運河文化遺産自動化監測採集、傳輸和管理系統,實現文化遺産管理方式從人工到數字化、智慧化的轉變。

  具體而言,首先是通過建立遺産動態監測數據庫,將遺産地理位置、列入標準、法律保護等基本情況錄入其中,並做到實時更新和補充完善;其次,建立遺産採集和傳輸系統,實現對重要遺産河段、點位實行監測視頻的全覆蓋;再就是建立遺産監測與管理網絡平臺,實現對遺産數據的存儲、管理、分析和顯示。“通過有效的監測和管理,及時掌握遺産保護狀況,及時發現各種針對遺産的危害行為,評估和預測遺産風險狀況,為遺産的科學保護與有限管理提供可靠依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一級巡視員、研究員靳懷堾説。

  合理利用 活化運河文化價值

  大運河作為活著的文化遺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獨特的旅遊潛力。河道本身和遍佈河道兩岸的閘壩、碼頭、橋梁、街巷等,展現的是一幅多彩中華歷史畫廊。通過挖掘和展示運河文化,讓運河文化遺産廊道成為人們旅遊打卡的勝地,並在高品質的文旅體驗中讓運河文化深入人心、滋潤心田。

  在當下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有專家提出,可以在科技的支撐下,拓寬大運河文化帶的宣傳渠道,積極採取“科技+旅遊”“科技+文創”等多種形式,使古老的運河煥發出新光彩,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可以將經過河北省運河流域的景點錄製拍攝下來,形成‘掌上運河’。”滄州市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室講師卜杉杉介紹,每一個遺産點位,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都可以展示在小小的手機上,打造這樣的工程,可參考“雲遊故宮”“雲遊敦煌”等案例。

  近年來,文創産品充斥在我們周圍,“科技+文創”更是弘揚運河文化,讓人們了解運河最有效的途徑。以滄州為例,滄州手工業産品豐富、美食眾多,都可以與運河文化深度融合。比如滄州河間的玻璃製品遠銷國內外,可將當地運河風光、鐵獅子、武術、雜技等形象融入其中,打造一系列文創産品,讓這些散佈在廣袤大地上的文化遺産真正“活”起來,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感受大運河的魅力。

  “大運河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不可避免,要妥善處理好運河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靳懷堾介紹,大運河沿線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編制好“運河文化保護與利用規劃”,理清當地的運河特點和文化特色,提出明確保護與利用的目標任務、體制機制及實施時間表和路線圖。要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防止新開發項目破壞運河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河北日報  記者史曉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