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滄州市獻縣單橋:百姓集資行善舉 單橋又名善人橋
2022-07-25 16:27:31來源: 河青新聞網編輯: 李雨馨責編: 馮薇薇

  原標題:文明之美看東方·青豆帶你逛家鄉古跡⑥丨滄州市獻縣單橋:百姓集資行善舉,單橋又名善人橋

  【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我們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産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産品。

  即日起,河青新聞網推出“文明之美看東方——青豆帶你逛家鄉古跡”專欄,帶您一起領略燕趙大地上的歷史文化。

  【導語】

  河青新聞網訊 在民生凋敝的古代,修橋鋪路一般都是仰仗政府出資的“大工程”,令人稱奇的是,獻縣的單橋卻是由民間自發組織、自發出資修建而成。石橋歷382年風雨而不倒,在河北大地書寫了一段傳奇故事。

滄州市獻縣單橋:百姓集資行善舉,單橋又名善人橋

今天的獻縣單橋

滄州市獻縣單橋:百姓集資行善舉,單橋又名善人橋

飽經滄桑的單橋橋面

  獻縣百姓決定集資建橋

  浩浩湯湯的滹沱河,給獻縣百姓帶來了灌溉水源,但是也帶來了無盡煩惱。這條河阻隔了南北交通,給百姓出行帶來了不便。滹沱河舊道在獻縣城南六里,這裡最初有一座木橋,因是單氏籌款修建,於是有了“單橋”之稱。明思宗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橋梁倒塌,獻縣百姓急需要一座新橋。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那就只能修石橋。

  當年滹沱河寬不過百米,但是修石橋卻是一件大事。獻縣地處平原,修橋所需石料只能從山西運來,加上古代技術落後,沒有大型工程機械,所有工作都要人工完成,修成一座石橋得花數年時間,前後花費幾萬兩白銀,這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

  按理説,建設石橋的錢,得是上級政府出“大頭兒”,再加上獻縣衙門和民間募資來湊齊“工程款”。具體的橋梁施工則由獻縣的上級河間府來組織人員完成。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晚明的江山四下起火,東北邊境不寧,王朝內部的農民起義不斷,朝廷軍費開支浩大,忙的焦頭爛額。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壓根沒法指望上級撥款,也壓根沒時間搞建設抓生産,所以修橋這種事兒,只有獻縣人民想辦法解決。

  好在“辦法總比困難多”,獻縣百姓決定自己籌資自己動工,聲勢浩大的修建石橋工程,正式拉開了序幕。

  自發組織建橋會負責工程建設

  在獻縣知縣李粹白的牽頭下,獻縣組織了“建橋會”。組織內部分工明確,大家各展所長。石守志是工程項目的總負責人,劉尚用為設計橋梁的“工程師”,王志用負責工程的宣傳和募集籌款。楊起鳳主管建橋材料的保管工作,秦堡則是“倉庫出納”。在滹沱河兩岸還有專門的“茶頭”,主要工作是給往來的賓客提供茶水並陳明修橋事宜,大家捐資多少隨意。

  為了修橋,獻縣的百姓們慷慨解囊。帶頭捐錢的是一位姓冉的士紳,他一次性拿出了30兩白銀。不過,他的做法別出心裁,這筆錢不是直接用於買石料,而是拿來購買了一萬個普普通通的瓦罐。

  他的想法是讓大家從自家的開銷中每個月節省出一點米和一文錢放到瓦罐中儲存,到期後一併捐給“建橋會”。這一萬個瓦罐等於播撒出了一萬顆希望的種子,大家喜滋滋地把瓦罐領回家,涓涓小流匯入江海,民眾的力量推動了建橋工程繼續前進。

  在捐資隊伍中,還有一位裴道姑,她的事跡尤其令人感動。這位道姑帶著自己的義子王金四處化緣,為修橋募資。而且,這二人還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收集了大量外地石橋的資料,作為新建石橋的參考。頗有天賦的王金還成了工程設計團隊的一員。

  集四海百姓之資而成此橋

  除了吸納本地的捐款外,單橋建橋會後來在山西、陜西、山東乃至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都建有分會,前後有來自130個州縣的百姓捐資。大家將這些人的姓名和身份刻在了橋頭的石碑和橋欄杆、望柱上,讓後人感恩出資人的幫助。

  根據統計,被鐫刻記錄的捐資者多達2800余人,他們中有文官武將,還有庠生、拔貢這樣的知識分子,也有販夫走卒、商賈、家庭婦女還有太監以及僧人道士,還有的人身份不確定,他們被統一稱呼為“善人”。當時以整個家族或行業協會名義進行捐款的現象比比皆是。

  11年後,這座匯集全國130個州縣百姓捐款、沒有動用官府一文錢的橋梁宣告竣工。因為由大家集資修建而成,獻縣人又管它叫“善人橋”。石橋全長77.5米,橋身長度為69米。石橋的設計非常巧妙,四個小拱既節省了石料而且兼具行洪功能,中間的大拱高達12米,貨船可徑直通過。

  而且,獻縣單橋上還雕有110幅浮雕,其中有47幅講述的是人物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細緻的花鳥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在獻縣人口中還有““三千獅子六百猴,七十二統蛟龍牌”的説法。

  今天的單橋散發出了新的光彩

  在明末紛亂的時局中,集萬民之資、耗十一年之功修成的單橋,是那個黑暗時代所透出的一絲亮光。單橋體現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團結互助的優良品質,為滄州的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橋梁文化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單橋為中心,後來形成的三個居民聚落也就得名為了北單橋、南單橋和東單橋村。

  可惜的是,在橋梁竣工四年後,清軍的鐵騎踏入紫禁城內,明王朝覆滅。時隔一百多年,單橋邊的百姓們山呼萬歲,迎接駕臨此地的乾隆皇帝。修于明朝的石橋卻沒有迎來本朝的皇帝,反倒成了清朝皇帝的遊覽地,想來也著實令人唏噓。

  抗戰時期,不屈的獻縣兒女奮起抵抗,組織起了回民支隊抗擊侵略者,單橋是河北健兒往來通行的要道,也是他們抗擊日寇的戰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座石橋得到了較為妥善的保護。西元2006年,單橋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元2014年夏天,獻縣文保單位對石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復工程,橋底進行了夯實加固,有斷裂破損的橋欄板得到了粘結修補,歷經滄桑的古橋以新的面貌示人。

  三年前,借著旅發大會的契機,獻縣以單橋和滹沱河故道和核心興建了新的單橋景區,古香古色的建築和噴香撲鼻的獻縣農家菜迎接著慕名而來的八方賓客。

  夕陽西下,目光深邃的老人將先輩們團結修橋的故事講給後輩,歷經三百多年的“單橋精神”在新時代得到了傳揚、延續。(文/河青新聞網記者郭會哲 供圖/滄州市獻縣縣委宣傳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