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老外在河北    |    熱點專題     |     相約冰雪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2022-08-12 19:34:26來源:冀時編輯:李雨馨責編:馮薇薇

  原標題:“美麗高嶺”塞罕壩 |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塞罕壩展覽館始建於1992年,2002年改建,2005年由國家林業局投資擴建,佔地面積5900㎡。2021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及對塞罕壩機械林場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現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歷程,展覽館進行了全新改陳升級。新展覽館為“五廳一室”總體格局,包括“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四個展廳、一個5D沉浸式體驗廳和一個多功能宣教室,是全國林業再造秀美山川示範教育基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走進展覽館,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塞罕壩”,蒙古語和漢語的組合,意為“美麗的高嶺”。曾經這裡是清代木蘭圍場的中心地帶。然而,後來的塞罕壩變得風沙肆虐,“塵沙飛舞爛石滾,無林無草無牛羊”。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下決心來治理,在河北北部地區建立大型國有林場。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812162145

  1961年,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局長荀世昌、副局長劉琨先後三次到塞罕壩踏勘選址。11月,劉琨策馬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壩上,遠遠的,他望見了一棵孤獨的落葉松,走近一看,驚嘆不已。他説:“這棵松樹少説有150多年,它是歷史的見證,活的標本,證明塞罕壩可以長出參天大樹。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會有億萬棵松。”這一棵松,堅定了國家在塞罕壩選址建場的決心和信心。

  1962年,來自18個省區市、24所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和周邊地區的幹部職工,組成369人的建設大軍,雄心萬丈,進駐塞罕壩,誓言重新安排山河與大地。種樹,成了他們心中強勁的旋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1964年夏天,承徳二中6名應屆高中女畢業生放棄報考大學,主動要求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作,加入了創業大軍的行列。”六女上壩”一時傳為美談。她們與男職工一樣,參加育苗、造林、整地等生産一線工作,為塞罕壩的綠色事業奉獻了寶貴的青春年華。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創業者們生活條件簡陋,他們邊生産,邊建設,無處棲身就搭窩棚,挖地窨子,睡馬架子。沒有食堂,就在院子裏支個棚子,架上幾口大鍋,露天吃飯。沒有水井,就挑泉水化雪水。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塞罕壩氣象記錄: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3.3℃,年平均氣溫零下1.3℃。年均零下20℃以下低溫天氣達4個多月,年均無霜期52天,年均積雪期達7個月。由於氣候惡劣、條件艱苦,許多人都患上了心腦血管病、胃病、類風濕等疾病,早年去世的第一代建設者平均壽命僅為52歲。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王尚海,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1962年隻身來到塞罕壩,而後又把妻子和5個孩子從承德市帶到了這裡。他帶領職工們克服困難,13年造林植綠54萬畝。1989年12月24日,遵從老書記王尚海的遺願,人們把他的骨灰撒在了馬蹄坑林區。如今,”王尚海紀念林”已經成為塞罕壩人永久的精神家園。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1964年馬蹄坑大會戰

  115萬畝!經過幾代塞罕壩人艱苦創業、接續奮鬥,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忠誠和執著凝結出“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聯合國授予塞罕壩建設者“地球衛士獎”,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土地生命獎”。

  塞罕壩機械林場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周邊區域鄉村遊、農家樂、土特産品加工等産業迅速發展,年社會總收入達6億多元,有力推動了周邊鄉村脫貧致富。2021年塞罕壩機械林場獲評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一閱60年!來這裡,看塞罕壩人的創業故事

  記者:李柏興 張蕾 李德財 李帥 李宏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