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電動輪椅上的楊玉芳,精神矍鑠,交談中常常發出爽朗的笑聲。他熱情地向我們展示他2024年10月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輪椅人生》,言語中滿是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然而,時光倒流至1976年7月28日,那個令所有唐山人難忘的大地震之夜,楊玉芳也曾經歷了“生不如死”的低谷。
楊玉芳和妻子高志宏
“黑暗中”的掙扎
那一天,26歲的楊玉芳被從倒塌的廢墟中救出時,已經失去了站立的能力。作為唐山大地震中16.4萬重傷人員之一,他被送往千里之外的江蘇南通接受治療。半年來,他看著同來的唐山病友相繼康復出院,而自己和十幾位重度截癱老鄉的身體卻遲遲不見好轉。病床上,熱衷於寫詩的他寫下悲涼的詩句:“魚雙水中游,人孤床上愁。仰頭一口水,俯首幾聲求。”
當拍攝臨別紀念照時,仍不願面對現實的楊玉芳用夾板固定雙腿,手扶著前排座椅靠背,倔強地“站”著!
1977年10月,楊玉芳出院轉到河北省滄州東光縣截癱療養院,兩年後被姐姐接了回去。火車停靠在唐山站,這是一個炎熱的夏日,當他被抬下火車時,自覺癱瘓無用的楊玉芳用棉被矇住頭臉“無顏見江東父老”。
楊玉芳和唐山病友從江蘇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原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出院時與醫護人員的合影(後排左數第4位)
回到唐山後,孤獨、自卑與無望如影隨形。將近2年的時間,在姐姐家這間不到4平米的簡易房內,聽著窗外孩童的嬉鬧聲,孤獨如潮水般湧來。他悄悄攢下100片安眠藥,沒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生命中的轉折
生命的轉機出現在姐姐給他買的一台半導體收音機裏。楊玉芳想著再最後聽一次廣播,電波中張海迪自強不息的故事如一道閃電,照亮了楊玉芳灰暗的世界。“我突然想到,我不能為國家搬磚添瓦,但是我有手,有大腦。我可以唱、可以説、可以寫!歌頌我們美好的生活,歌頌我們遇到的善良和美好。”活下去的勇氣在他心中悄然生長。1981年,唐山市截癱療養院落成,這座專門為地震截癱患者建造的花園式院舍,成為楊玉芳人生的轉捩點。“國家為我們蓋起這麼好的療養院,白衣天使無微不至地照顧,難道你心裏不起波瀾嗎?”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他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療養院,楊玉芳遇到了同樣因地震截癱的高志宏。這位大學畢業生被他的執著、樂觀打動,“小夥子長得挺好,跟我一樣喜歡朗誦,熱愛文學,還會唱歌”。1984年,兩顆歷經創傷的心走到一起,組建了溫馨的小家庭。伉儷情深四十余載,高志宏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也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楊玉芳的生活起居。“地震給了我一巴掌,又給了我一顆棗兒,儘管這巴掌打得挺疼,但這顆棗可是真甜。”楊玉芳和高志宏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唐山地震後最美麗的故事之一。
楊玉芳夫婦在公園唱歌
文學的救贖
心情好了,生活也有了希冀,楊玉芳的詩歌散文中再也看不到早期作品中“悲悲切切,淒悽慘慘”的基調。
2016年,楊玉芳完成40萬字的長篇小説《鳳凰吟》。楊玉芳説,小説封面就是涅槃之後的鳳凰,“吟”是對充滿愛的美好生活的吟誦。此後他又寫了兩個劇本(故事片《鳳凰吟)和電視專題片劇本《這絕不僅僅只是個傳説》。
2024年又出版了長篇紀實文學《輪椅人生》。這部作品是他對過去半個世紀的深情回望,是一部殘疾人艱難與堅強並存、感恩與報恩同在、感人與勵志共融的殘疾人精彩人生的真實寫照,他説,“我要傾訴寶貴的唐山抗震精神,傾訴黨和政府對殘疾人的關愛,傾訴全社會的溫暖。”這本書在他和妻子高志宏的朋友圈中被廣泛傳閱,不少讀者反饋説“是哭著看完的”,但流的“卻是溫熱的淚水”,大家都為他們震後努力生活、活出精彩的人生所感動!
文學創作成為楊玉芳的精神支柱。從《鳳凰吟》到《輪椅人生》,他用近百萬字記錄下殘疾人群體的堅韌與感恩。楊玉芳與高志宏夫婦還兩次登上星光大道的舞臺,不僅向全國人民傾訴了他們的感恩情懷,還展現了唐山殘疾人的精神風采!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用筆尖描繪出了最壯麗的生命畫卷:“如果你用愛心看世界,眼前是一片光明;否則,你的眼前就是一片荒漠。”
楊玉芳夫婦參加央視《星光大道》節目
輪椅上的光芒
2012年,在唐山市老年大學的聲樂班上,楊玉芳是特殊的學員。班長趙國蘭回憶:“全班五六十人就他一人截癱,但他唱歌特別棒。”每週上課一次,同學們都會提前在電梯口等候,幫他推輪椅、找座位。這位“楊大哥”的樂觀感染著每個人,“一想到他遭遇這麼大的困難都能克服,我們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趙國蘭説。
同學楊淑文説:“楊大哥雖然身有殘疾,但精神非常飽滿。”在他的影響下,原本內向的楊淑文從家裏來客就往門後躲的“膽小鬼”變為敢於一人登臺演唱《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明星”,收穫了台下熱烈掌聲。“楊大哥蓬勃向上的力量為我們的老年生活塑造了另一種新的精神面貌。”這句話也成為老年大學的同學們共同的感悟。公園裏,常見楊玉芳與歌友們放聲高歌;輪椅之上,不再是殘缺的身體,而是擺脫桎梏,用滾燙的生命熱忱,讓更多人活出精彩的引路星辰。
楊玉芳和趙國蘭(左一)、楊淑文(左二)的合影
感恩與傳承
“唐山是一座感恩的城市”,楊玉芳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三十多年來,他在百貨大樓前為市民配鑰匙,不僅解決了生活所需,更傳遞著溫暖——為丟錢包的母女墊付車費,為忘帶零錢的乘客解困,為路邊前途未卜的殘障青年做心靈引導,為貧困生捐款捐物……
2021年,71歲的他和妻子高志宏重返江蘇南通,帶著100冊已出版的長篇小説《鳳凰吟》和妻子高志宏手工編織的“感恩果”看望當年的救命恩人。這份感恩之心也感染著身邊人——趙國蘭和家人主動幫他修理家電、疏通下水道,老朋友常去他配鑰匙的攤位噓寒問暖,老年大學的同學們常推著他的輪椅四處演出。“雖然我們是個‘殘’兵,但絕不能成為敗將。”楊玉芳的這句話道出了唐山人的精神底色。這座英雄之城,千萬名像楊玉芳這樣的地震倖存者,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愛護中,以鋼鐵般的意志完成了生命的涅槃。
唐山大地震過去近半個世紀,這座城市已從廢墟中崛起,而像楊玉芳這樣的地震倖存者,也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重獲新生。從輕生念頭到笑對人生,從自我封閉到服務社會,楊玉芳的蛻變正是唐山精神的縮影——“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今天,千萬名身體殘缺的唐山人,正以楊玉芳們為榜樣,在新時代的陽光下,書寫著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在我們即將告別之時,他笑著朗誦起自己的詩句:“我愛,我愛的神經,愛的血液,此刻又在我的周身鼓動奔騰......”這聲音鏗鏘有力,激昂澎湃。在唐山這片經歷過深重苦難卻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楊玉芳用他殘缺卻強大的生命詮釋著一個真理:真正的站立不在於雙腿,而在於靈魂的高度;生命的光亮,永遠屬於那些敢於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人。(文/圖 徐文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