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雜技看中國,中國雜技看吳橋。
雜技的世界再大,吳橋是家。38年翹首以盼,吳橋這片厚重的雜技故土,終於迎來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榮歸時刻。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吳橋是馳名中外的雜技之鄉,雜技歷史悠久,幾乎村村有雜技藝人。日前,記者來到吳橋縣,探訪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回家”的故事。
主題雜技秀裏的“歸鄉情”
9月19日,在本屆雜技節活動主場館——東方雜技城的舞臺上,雜技節啟動活動主題雜技秀《夢·吳橋》正在緊張綵排中。
二十余名學生以長凳為道具,或倒立,或多人組合表演,力與美、驚險與浪漫在緊湊的故事情節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頂肩,立腰,腳尖挺直,注意表情……”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教師劉旭正在認真地給學生“摳”動作。
劉旭説:“雜技秀《夢·吳橋》圍繞一個在吳橋本地成長的雜技藝人,去海外傳播中國雜技藝術,又回家鄉發展的故事展開。從7月開始,我們這些孩子每天都在刻苦排練,希望用最好的狀態把這個故事展現給觀眾。”
今年32歲的劉旭是吳橋縣東宋門鄉第六屯村人,8歲時,他進入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學習雜技,和雜技結緣已經24年了。
2011年,他入職上海雜技團。7年後,他又回到了吳橋,成為母校的一名教師。《夢·吳橋》的情節,讓他想起自己的經歷,感觸良多。劉旭説:“在上海的發展,讓我開闊了眼界,技藝也得到提升,但我總是想家,想吳橋的一草一木,想在家鄉演雜技、教雜技。不管走多遠,吳橋遊子的根和魂都在老家。”
從2018年起,又是一個7年,劉旭的執教生涯迎來了輝煌:2019年,他執教並參演的《淩雲獅秀——流星》,獲得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獅獎。作為《龍躍神州——中幡》的主教練,他精心指導演出團隊訓練,2023年央視春晚舞臺上,該節目驚艷登場。當年10月,這一作品又獲得第十九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獅榮譽獎。
劉旭説:“雜技節‘回家’,和自己7年前‘回家’一樣,讓我滿是激動和期待。作為一名吳橋人,能在家門口參與雜技節,我感到特別幸運。”
景區內的“雜技熱”
9月19日,在吳橋雜技大世界“鬼手居”劇場內,來自河南和山東等地的遊客圍坐在舞臺四週,興致勃勃地觀看魔術表演《三仙歸洞》。
“你們説這個碗裏有幾個球?這邊的朋友,您猜怎麼著……沒有!”語言風趣幽默,動作乾淨利索,在滄州市級非遺“古彩戲法”傳承人王立剛手裏,瓷碗和小球都像被施了魔法,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掌聲喝彩聲不斷響起。
今年50歲的王立剛,是“鬼手居”主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王保合的兒子。
年幼時,王立剛曾跟隨父親走南闖北。如今,他特別珍惜在“鬼手居”劇場的表演機會,因為這既是自己雜技表演功力的體現,也是對父親技藝的傳承。
“眼睛跟著筷子走,這3個小球可以自由活動,想到哪個碗裏就會到哪個碗裏。這個魔術的技巧在於眼疾手快、熟能生巧。”在王立剛的快速操作下,小球的蹤跡變幻莫測。有觀眾好奇,上臺來近距離觀看,甚至用手緊握海綿小球,依然發現不了任何破綻。
山東遊客張先生笑著説:“猜不著、看不透,到底怎麼做到的呢?直到現在,我滿腦子都是問號。”對吳橋雜技嚮往已久的他,這次終於有機會和朋友專程坐旅遊大巴前來,看到了精彩的現場版,真是大飽眼福。
“隨著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臨近,慕名來吳橋雜技大世界旅遊的外地遊客特別多。滿滿的人氣讓我們有了更多的底氣。”吳橋雜技大世界旅遊有限公司江湖文化城經理曾玉芳説。
本屆雜技節期間,為讓更多遊客體驗雜技藝術的魅力,吳橋雜技大世界將舉行九月廟會,“百鼓迎賓”“江湖市井秀”等活動正在熱火朝天排練中。
此外,還將開展雜技巡遊活動,目前已組建“鑼鼓中幡方陣”“舞獅方陣”等8個表演方陣,民間雜技團體和民俗表演人員300余人參演。
小院中的“傳承心”
吳橋縣鐵城鎮張松村的一處雜技小院裏,73歲的雜技藝人何書勝正指導學生練習雜技。
把多節鋼管交錯疊放,29歲的雜技藝人高軍站在鋼管頂部,在鋼管晃動中尋找平衡,保持穩穩站立的姿勢;22歲的雜技藝人何明雨躺在特製的凳子上,雙腿頂起一個紅色的四方桌,再讓桌子快速翻轉……每個細節,何書勝都悉心指導。
“今年雜技節期間,我將帶領8名學生參加雜技巡遊活動,表演的節目是踩高蹺。”何書勝是當地“何家班”的第六代傳人,他已經悉心培養出了500多名雜技人才。
何明雨是何書勝的孫女,已經在這個雜技小院練習雜技18年了。她説:“受爺爺影響,我4歲就開始學習各種基本功了。雜技藝人不怕吃苦,就怕學不來真功夫。”
為了把蹬桌子技巧練好,她堅持了五六年,經常後背磨破了皮,腿也蹬腫了,可就是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咬牙挺了過來。如今,她已經能表演包括蹬桌子在內的多個節目。
高軍是黑龍江雞西市人,11歲起便來到這裡學習雜技。單是晃管這一項技藝,他跟著何書勝一練就是4年多。高軍説:“何爺爺親自給我示範,特別耐心地教我怎麼在交錯的鋼管上保持身體平衡。只要不怕苦,慢慢找感覺,總能練成。”
近年來,吳橋縣對張松、孫龍等17個“雜技專業村”進行修繕保護,精心打造雜技小院,更好地傳承雜技文化。
張松村這個200多人的小村,原本有近半村民在外從事雜技表演。如今,隨著雜技小院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回村發展,組建自己的表演團隊。
“雜技節‘回家’,讓我們這些老雜技藝人看到了這項傳統技藝發揚光大的希望和動力。我們會繼續以雜技小院為陣地,實行鄉土化教學,讓雜技藝術在鄉村紮根生長。”何書勝説。(記者 戴紹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