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成功舉辦,讓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成為熱門“打卡地”,“雙節”期間前來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圖為雜技藝人在表演“十景雜耍”。魏志廣 攝
10月8日,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圓滿完成各項活動,落下帷幕。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與此次國際盛會,不僅展現了世界頂尖技藝,更系統呈現了吳橋雜技的創新成果與傳承密碼。這場與法國巴黎“明日與未來”國際馬戲節、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並稱“世界三大雜技賽場”的藝術盛宴,成為“吳橋雜技”樹立並提升國際品牌影響力的重要載體。
◆文化溯源——
千年積澱構築品牌根基
品牌的生命力源於文化根脈的深度。“吳橋雜技”品牌的厚重底蘊,既藏于歷史長河的積澱之中,更顯於世代相傳的技藝堅守,這為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回家”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
1958年,吳橋縣東宋門鄉小馬廠村魏晉南北朝古墓出土的壁畫中,馬戲、肚頂、轉碟等場景栩栩如生,印證了彼時吳橋雜技已形成成熟表演體系。向更早時追溯,古冀州流行的“蚩尤戲”經漢代演變為“角抵戲”,是中國雜技的雛形之一,為吳橋雜技注入了原生藝術基因。這種歷史延續性,讓吳橋雜技在漫長髮展中逐漸凝練出“驚、險、奇、絕”的特質,成為區別於其他藝術流派的鮮明標識。
自然環境與人文交流共同塑造了吳橋雜技品牌的獨特品格。
吳橋雜技源於生活,歷史上的先民將鍋、碗、桌、椅等生活用品轉化為表演道具,創造出“轉碟”“蹬大缸”等接地氣的經典節目。
大運河的貫通成為雜技技藝傳播與創新的紐帶。大運河畔,仿佛仍迴響著祖輩傳下的那首歌謠:“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遊。南北二京都不收,條河兩岸度春秋。”藝人們沿運河“走碼頭”,足跡遍佈至國內,在吸收北京天橋等市井文化精華的同時,融入戲劇程式、曲藝敘事與西洋馬戲技巧,形成相容並蓄的藝術風格。明清時期形成的“九月廟會”,更成為各地藝人切磋技藝的平臺,促成了吳橋雜技與河南東北莊雜技的融合,奠定了雜技武術、雜耍、馴獸、魔術四大門類的基礎。
傳承體系的完善為品牌延續注入了不竭動力。“上到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道出了吳橋雜技的“全民根基”。從“世界現代馬戲之父”孫福有創建“中華國術馬戲團”巡遊世界,到新中國成立後吳橋藝人指導全國70多個雜技團建團,“沒有吳橋不成班”的佳話彰顯了其行業影響力。
如今,在這座運河畔的小城,17個雜技專業村、137個雜技演出團體、3萬餘名相關從業者,成為鍛造“吳橋雜技”品牌的中堅力量。
更讓人欣喜的是,自2006年“吳橋雜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以來,來自各方的保護力度持續加碼:吳橋雜技博物館通過科技手段讓明代雜技圖景“動”起來,並融入活態展演,建立起“雜技活態檔案館”;吳橋普查登記73項縣級非遺項目,搶救性記錄失傳節目,為雜技藝術增加了珍貴的文化庫存;國家級武術與雜技(滄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創建將推動吳橋雜技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為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節會賦能——
國際平臺激活品牌活力
如果説千年積澱是品牌的“內功”,那麼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則是品牌走向世界的“階梯”。歷經38年發展,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已成為“吳橋雜技”品牌價值放大的強力引擎。
節會規格的升級奠定了“吳橋雜技”品牌的國際定位。自1987年舉辦以來,藝術節設立的“金獅獎”成為國際雜壇的頂級榮譽,吸引全球頂尖團隊競逐。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將啟動活動、閉幕式及所有賽事活動均設在吳橋,這種“回家”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回歸,更是品牌與發源地的深度綁定。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參演團隊參加,讓吳橋雜技的國際影響力從節會現場延伸至全球舞臺。
內容創新讓傳統品牌對接現代審美。面對娛樂方式多元化挑戰,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推動節目從單純“炫技”向“藝術表達”轉型。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推出的主題雜技秀《夢·吳橋》,以獨特的編排和精彩的表演,讓每位觀眾都沉醉於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約。演出圍繞“雜技之鄉”——吳橋的歷史傳承與現代創新,以微電影銜接,設置雜技青年小橋主線人物,全方位展示吳橋深厚的雜技歷史底蘊和時代風貌。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帶來的《淩雲志—雙人鋼絲》、河北省雜技團與滄州雜技團聯手打造的《祥獅躍九州》等作品,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形式結合,生動詮釋了傳統品牌的創新潛力。
◆長效發展——
多維協同夯實品牌未來
品牌建設非一日之功,需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展現的不僅是吳橋雜技當下的輝煌,更勾勒出“吳橋雜技”通過教育傳承、政策保障與跨界融合實現品牌常青的長遠佈局。
完善的教育體系持續培育品牌接班人。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歷經40年發展,已改變“師徒相授”“團帶班”的傳統路徑,探索形成“科學訓練+文化素養”培養模式。學校與多所機構組建職業教育聯盟,出版中小學雜技讀本,推動“雜技進校園”,目前3萬餘名本地學生實現“人人有一手”,700余名外籍留學生成為品牌的國際傳播者。這種從基礎教育到職業培養的全覆蓋體系,既保障了雜技技藝傳承的專業性,又為“吳橋雜技”品牌注入了年輕化、國際化的新鮮血液。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保障品牌活力。吳橋縣先後出臺《吳橋縣雜技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總體規劃》等多項政策,設立産業引導資金,實施演員獎勵、創作激勵等七項扶助措施,為品牌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在市場運作上,通過復原“九月廟會”、舉辦雜技歡樂匯等活動,再現拜師收徒、非遺集市等原生態場景,讓遊客從“看雜技”升級為“品文化”。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期間,交通配套的升級、民宿與美食産業的聯動,更推動吳橋雜技從“流量”向“留量”轉化,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雙贏”。
文化融合拓展品牌發展邊界。吳橋雜技正打破藝術門類的界限,實現多維度跨界發展:與大運河文化深度綁定,雜技節期間舉辦的“大運河非遺聯展”,講述雜技沿運河走向世界的故事;與科技融合,通過聲光電技術賦能舞臺表演,讓傳統技藝更具現代感染力;與城市發展結合,以雜技為核心打造大運河特色文化節點城市,使品牌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標識。這種融合發展的思路,讓吳橋雜技從單純的藝術表演,昇華為涵蓋文化體驗、城市形象、産業集群的綜合品牌。
“吳橋雜技”品牌的建設之路,是傳統文化在堅守中創新、在開放中發展的生動縮影。千年積澱的文化根脈是其立身之本,國際節會的平臺賦能是其揚名之徑,而保護、傳承與産業融合則是其常青之基。當“金獅獎”的光芒再次照亮運河之畔,吳橋雜技不僅向世界展示著“真功夫”的魅力,更書寫著中國傳統文化品牌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新傳奇。(記者 屈鵬)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