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投入資金1300萬元,投入多方人力1400余人,確認海南省可移動文物10萬餘件……近日,隨著第一次全省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的召開,我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正式收尾,海南省可移動文物“家底”首次清晰展現。
海南黃花梨、南海海域沉船海撈瓷、瓊崖革命文物……這10萬餘件可移動文物,生動地展現著海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等。在此次普查過程中,新認定的文物主要集中在瓊崖革命,農墾、華僑生活生産實物,以及反映海南省歷史沿革、行政建制等三方面。
“這三個方面的歷史記憶在海南省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分散地留存在海南省廣大國有單位之中,通過這次普查,我們把這些散落的記憶找到,將更好地保護起來。”省文物局局長蘇啟雅説。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我國在文化遺産領域的一次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同此前開展的三次文物普查不同,這一次的普查調查對象為可移動文物,調查範圍擴展至全國所有國有單位。”蘇啟雅介紹,借本次普查工作契機,我省全面開展了文物定級工作,包括海南農墾博物館、粵海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認定的、非文物系統內單位也參與了定級工作,這對我省擴大文物保護範圍、具有針對性地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文化遺産信息管理系統”也在此次普查期間建立起來。該系統整合了本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文物數據,並對文物定級工作的辦理流程進行了信息化構築,便於對全省文物數據進行動態化、標準化管理,為我省文博工作決策提供依據。
自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的文物保護工作穩步前進,取得成效。然而,由於文物工作整體基礎較弱等原因,文保工作仍面臨著諸多考驗。以此次普查結果為例,普查員在普查過程中就發現一些文物的保管條件仍不夠理想。
除了一些硬體上的不足,由於專業人才、技術等資源的匱乏導致的文物修復工作難以全面展開,也成為我省文保工作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據悉,我省的珍貴文物藏品中,近三分之一亟待開展修復工作。但是,由於我省幾家大型文物收藏單位尚未取得珍貴文物的修復資質,導致目前這些珍貴文物仍不能得到修復。
近日,省政府正式出臺《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為國際旅遊島的文物工作進一步指明方向。“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大文物保護範圍,加大對系統外文物收藏單位的扶持力度;加大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引進培養專業文物修復人員,爭取儘快取得珍貴文物修復資質的賦權。同時,與省外具備修復資質的機構合作,分批次開展海南省珍貴文物修復工作。”蘇啟雅表示。(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林敏 通訊員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