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秀英區儒符村附近的儒符石塔。
“傳説中的儒符石塔應該是姐妹塔,可是只找到這座塔,但是我們根據村裏老人的講述,近來找到路邊掩藏在樹叢中的這座‘妹塔’。”近日,記者跟隨《石山文苑》主編王建平一睹新發現的“妹塔”風采。
位於秀英區儒符村附近的火山岩古塔儒符石塔,建於宋代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上世紀90年代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前經過修繕出土過石龜雕像、宋代錢幣等文物,備受各界關注。而在距離此幾百米處的路邊,新發現了“妹塔”,王建平説,“我們覺得這個塔的規模、相距距離能契合傳説,不過暫時還未獲得官方認可。”
宋代古石塔 火山工藝獨特
“儒符石塔坐北向南,有可以拾級而上的20多級臺階,在修繕前,石塔的塔剎曾經被毀,而且石塔周圍及塔身四週佈滿雜草,石條損壞及丟失情況也十分嚴重,上個世紀安放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上面標注年代的字跡已模糊不清。”王建平介紹説。
儒符石塔的塔基和塔身均為蜂窩狀的火山石搭建而成,相關研究者認為,這座塔極有可能是海南島保存至今時代最早的石塔之一,對研究佛教在海南的傳播情況有重要的價值。
多版本傳説 流傳至今
有關儒符石塔的故事,火山口附近流傳著多個版本。
其一是説,相傳古時儒符村有一戶人家女兒,早早便訂娃娃親,但男方早逝,去世時未與女子完婚,女子為守節,再未嫁人。該女子用畢生所賺的錢建了這座石塔。隨後每到清明,有人去祭拜這位守節女子,故被村人稱作“守節塔”。
同時也有一種説法是,宋代末年,石山儒符村有位符姓姑娘,用當地出産的藤條、麻線編織各色器物。她自幼發願一心向佛,更是立誓終身不嫁不育,用一生心血建造一座佛塔。於是,她每天編藤筐、竹籃和草鞋挑去博鋪墟變賣,以此攢下的財富找來工匠,建成此塔。因其編織最多、賣錢最多的是草鞋,故而此塔亦被稱為“草鞋塔”。
“有傳説説她還有個妹妹比較懶惰,又想學姐姐建塔,所以‘妹塔’個頭很小,所用的錢不及‘姐姐塔’一塊石頭,”王建平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聽著這些傳説長大,“當然,更多的學者認為,這裡曾經是點將臺”。
另外還有傳説與南宋名臣李光、白玉潭有關。一是宋高宗紹興年(1127年)參知政事李光兄妹被流放海南,住在石山儒符村一帶。兩人辭世後,當地人民建造此塔紀念他們。二説是宋代有位抗金將領叫白玉潭,他被流放海南時,一度在儒符村一帶落腳。
“因為這裡是附近唯一一塊平地,適宜練兵,又能和不遠處的馬鞍嶺相望,便於軍事指揮,所以這個説法更被認可,”王建平原來是村裏一名木匠,正是被家鄉的傳説和文化所吸引,他走上了探訪古文化之路,“家人都很支持我,我年紀大看電腦吃力,兒媳婦還時常幫我打字,我就是希望能讓下一代知道自己故土的這些歷史、傳説,愛自己的家鄉。”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