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博撫村龍轎——技藝絕倫的民間工藝品

2017-12-04 10:33:46|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石麗敏
分享到:

  【焦點圖】【視覺海南中下左小圖】【即時快訊】海口博撫村龍轎——技藝絕倫的民間工藝品

  海口市秀英區博撫村的龍轎也稱“百家轎”,又稱“眾智轎”,長寬各78釐米,高188釐米,重200多斤。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焦點圖】【視覺海南中下左小圖】【即時快訊】海口博撫村龍轎——技藝絕倫的民間工藝品

  龍轎上笑容可掬的老者雕像。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博撫村位於海口西部的長流鎮,古時隸屬瓊山縣烈樓都,至今已有千餘年村史。據考證,該村先民多為唐宋以來陸續從內地渡海而來的遷瓊始祖。

  千百年以來,博撫村後裔秉承各族臨瓊始祖謙讓開拓、敦宗睦鄰的優良傳統,歷代能工巧匠輩出不窮,讓村民尤為引以為豪的當屬那座選用上乘黃花梨精雕細琢而成的“龍轎”,歷經百餘年迄今絲毫無損,可謂歷久彌珍,其工藝之浩繁,寓意之美好,都讓海南民俗專家學者們讚不絕口。

  精雕細琢 流傳百餘年

  在博撫村,龍轎被村民俗稱為“社主神龕”,高188釐米,長寬均為78釐米,龍轎主體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拆分為“上宮闕”和“下官闕”。

  上宮闕為方形華蓋,下宮闕為“社主公”龍椅,經仔細觀察,轎身上鏤空雕刻有稻、黍、稷、麥、豆,生機盎然,喻示“五穀豐登”;豬、牛、羊、馬、雞、狗,惟妙惟肖,喻示“六畜興旺”;魚、蝦、蟹、貝,鮮活蹦跳,喻示“蟹膏魚肥”;荔枝,龍眼、菠蘿、楊桃、香蕉,暗香欲溢,喻示“四季香飄”。

  在轎身另一側,飛禽、麒麟、龍鳳圖案美輪美奐引人入勝。此外,更有誦讀書童、講經先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勾勒出一幅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耕讀社會立體畫卷,其構思之精妙,寓意之深刻,工藝之精湛,讓今人嘆為觀止。

  據《長流鎮志》記載,清光緒年間,長流鎮博撫村“社主廟”已落成,奉祀的“社主大神”也已塑就金身,尚需配製一座可移動的木質神龕。當時,村裏出了兩位聞名遐邇的木匠——黃自傳、黃自景兄弟,人稱“活魯班”,烈樓都方圓百餘裏,幾十個自然村落,寺廟、祠堂的建造以及廟堂神龕的雕刻製作不少出自兄弟倆之手。木匠兄弟倆不僅技藝高超且樂善好施,熱心鄉閭公益,為時人所稱道。

  68歲的吳禮昌是海南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也是博撫村人,據他輾轉考證,當村中父老邀黃氏木匠兄弟倆相商,黃氏兄弟爽快應承下來,同時表示不計報酬,不取分文,遍尋島內上好的黃花梨木材為龍轎所用材料。村中父老鄉親慮及黃氏兄弟也是養家糊口之人,且需精雕細琢,工藝浩繁須假以時日,非朝夕蹴就,遂議定:第一,龍轎製作期間,全村各家各戶輪流負責黃氏兄弟的一日三餐,每戶一日,週而复始;第二,農忙時節,黃氏兄弟家中農活由鄉親出工相助,因此,龍轎亦稱“百家轎”。黃氏兄弟則根據製作構思和進展情況不斷徵詢眾鄉親意見,集思廣益,精益求精,龍轎因此又稱“眾智轎”。

  從設計構思到動工雕刻,先後耗時一年有餘,這座重達200多斤的移動“社主神龕”——龍轎終於雕制而成。

  海南民俗學會名譽會長伍鼎銳仔細觀察發現,在龍轎下宮闕龍椅背側的不顯眼處,刻著“宣統元年 己酉歲造”等字,“宣統是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宣統元年即西元1909年。”因此,龍轎至今已有1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