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我國加強耕地保護推進“藏糧于地”
2020-06-24 13:04:35來源: 新華社編輯: 于靈爽責編: 馮鈺穎

  6月25日是第30個全國土地日,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聯組會上指出,加快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

  近日,新華社記者深入一些糧食主産區採訪發現,黑土地退化、地下水超採、土壤污染等問題治理加快,耕地正重回綠色和健康,為穩定糧食産能、促進農民增收奠定基礎。

  為寶貴黑土“加油”

  走進黑龍江省海倫市自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豆田,腳往壟溝上一踩,黑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合作社理事長付正武抓起一把黑土攥成了團,鬆開後黑土又散開落地。

  “這是好土,下雨後壟溝裏一般看不到水,地還特別鬆軟,抗旱保墑能力強。”付正武説,這幾年通過深翻整地、秸稈粉碎全量還田等綜合性措施,黑土地又“有勁兒”了。

  “一兩黑土二兩油”,黑土是世界公認的肥沃土壤。但由於長期墾殖,我國一些地區的黑土地出現退化,有機質含量下降。近年來,我國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黑土地正變得更黑。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上集鎮寶田村,1030畝綠油油的水稻連成一片“稻海”。這是寶田綠色水稻高産示範區,該示範區近年持續開展水稻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增施有機肥等黑土保護模式,成效明顯。

  寶田村黨總支書記連忠林説,經有關部門測算,示範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以上。

  推進休耕輪作,有效“藏糧于地”。綏棱縣克東向榮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去年種了7000余畝玉米,今年輪作改種大豆,每畝補貼150元。合作社負責人劉峰説,輪作讓病蟲害減少,讓黑土地“歇口氣”,提高土壤肥力。去年,黑龍江省完成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1369.39萬畝。

  保護性耕作在黑土地上興起。在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高家村的一塊試驗田,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正記錄測試數據。當地農民秋天將玉米秸稈還田,第二年春天用免耕播種機直接播種。

  關義新對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跟蹤研究多年,他説,經過數據對比,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能減少土壤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黑土地得到保護,玉米長勢更好。

  今年3月,有關部門聯合印發的《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中央財政通過現有渠道積極支持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發展,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

  為受傷耕地“祛病”

  有些土地需要補充“營養”,有些則需要祛除“病灶”。

  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對耕地利用造成影響。近年來,華北地區通過節水、農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壓減地下水超採。

  河北省曲周縣地處華北平原,屬於地下水超採區。曲周縣第四疃鎮王莊村種糧大戶王擁軍今年種了200畝小麥,其中100畝是抗旱節水小麥品種。“這100畝少澆了一遍水,就節水8000立方米,但産量卻相當於普通高産小麥。”王擁軍説。

  近年來,曲周縣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全縣10個鄉鎮設立11個節水小麥示範方,引進17個抗旱節水小麥品種。今年該縣推廣節水小麥9.2萬畝,壓減地下水開採400萬立方米。

  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境內滏陽河和支漳河的引水工程,可輻射灌溉面積5.1萬畝。邯山區水利局工程科科長于志信説,原來地下水灌溉的農田,土地有板結,現在使用“活水”灌溉,微量元素多了,土壤結構改良了。

  河北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地下水超採治理不斷深入,河北地下水位下降趨勢有所減緩。

  土壤污染也是耕地的一大“病灶”。針對農藥包裝廢棄物對耕地的污染問題,近年來,黑龍江省啟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黑龍江省嫩江市伊拉哈鎮的農民王全,閒暇之餘就去田間撿農藥瓶,然後送到固定回收點,每個農藥瓶能換回0.1元。

  嫩江市設了190個固定回收點,遍佈14個鄉鎮。2010年以來,嫩江市財政累計投入回收、無害化處理資金700多萬元,回收農藥瓶超過3000萬個,有效減少了土壤污染。

  一些地方還通過種植綠肥作物,讓土壤更健康。洞庭湖之濱的湖南省華容縣種植綠肥作物紫雲英,專門用於還田,改善土壤狀況。華容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吳建軍介紹,華容縣紫雲英種植面積達20萬畝,一畝紫雲英可産鮮草2000公斤以上,含有機質10%以上,全縣的紫雲英還田後,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為農民增收“護航”

  在黑龍江省海倫市海北鎮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核心區,3000畝大豆連成一片。海倫市海北鎮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振濤説,黑土地保護正在見效益,土壤肥力增加,每畝大豆産量能達到400斤。加上增施有機肥,大豆品質也提升了。

  綠色種植既保護了土地,又提高了糧食産量和品質,增加了農民收入。海北鎮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與黑龍江省龍海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單,如所種大豆達到綠色標準,蛋白含量達到40%以上,企業每斤高於市場價0.05元收購。

  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康達農機合作社楊青奎應用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已有13年。説起好處,楊青奎算起了賬:“化肥少用10%-20%,增産10%,加上減少的機器作業成本,一公頃地一年節本增效1500多元。”

  農民收入增加了,也更願意進行綠色種植。前些年,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白泉鎮華晨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了增産多施化肥,如今採取保護性耕作技術,每畝用肥量僅用80多斤。

  “種植成本減少了,産量並沒減,過去每畝産量1500斤,這兩年都有所提高。”合作社負責人邊振華説。

  不久前,河北省曲周縣種糧大戶王擁軍把100畝地所産的約13萬斤節水品種小麥,賣給當地一家麵粉生産企業,因是強筋麥,價格比普通小麥每斤高0.1元,多賣約1.3萬元。今年秋季,他準備全部種抗旱節水小麥品種。

  嚴守耕地紅線,加快集約使用和有效涵養,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我們的飯碗將端得更穩、更好、更久。(參與記者 程子龍 孟含琪 范世輝 周楠 記者 李鳳雙 管建濤 王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