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冰城皮影世家:一家四代巧手弄影隔帳舞乾坤
2021-03-01 10:13:00來源: 哈爾濱新聞網編輯: 于靈爽責編: 趙瀅溪

冰城皮影世家:一家四代巧手弄影隔帳舞乾坤

高淑芳操作皮影。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在許多老哈爾濱人的記憶裏,上世紀五十年代,道外北市場影園子中影匠們巧手舞弄出的金戈鐵馬、神魔鬼怪是那樣的出神入化,塵世中的悲歡離合、亙古以來的神奇傳説隨著幕幔上影人的舞動栩栩如生。彼時,在茶樓和影園中看戲的人並沒有注意到,一個碧玉年華的女孩總是場場不落、目不轉睛地盯著三尺戲臺上的影人。她就是如今已經81歲高齡的龍江皮影“非遺”傳承人、老藝術家高淑芳。

  龍江皮影,在百餘年的傳承中獨樹一幟,與湖南、唐山皮影並稱為皮影三大家。高淑芳出身皮影世家,一家四代皆從事皮影藝術。在她心中,皮影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期望在新一代傳承者手中,這一古老藝術能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揚。

  突如其來的大雨,竟是命運對她的“安排”

  高淑芳出生在瀋陽,父親是一名皮影藝人,從懂事起她就看父親表演皮影。“那時表演皮影的人不叫演員,叫影匠。父親表演的是河北皮影,後來從瀋陽到哈爾濱組班演出,在北市場的演出場地與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的前身黑龍江省民間藝術隊僅一墻之隔。”

  耳濡目染,高淑芳從小就是個皮影迷,父親在家中製作皮影,她就拿這些皮影來做遊戲,在火炕的行李卷上擺上影人,自唱自演,這是她童年最喜歡的遊戲。1956年,16歲的高淑芳跟隨父親來到哈爾濱,在22中學唸書的她常跑到北市場去看父親演出。很快,父親就被求賢若渴的黑龍江省民間藝術隊挖走。

  雖然從小就有長大了跟著父親演皮影的想法,但高淑芳真正幹上這一行卻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1958年,已經收到哈爾濱第二航校和鐵路學校錄取通知書的高淑芳為去蘭西唱影的父親送棉衣。結果剛到蘭西,天就下起了大雨,因為路不通,一直沒有回哈爾濱的車,只請了7天假的高淑芳只好跟著表演班子走。在邊走邊演的路上,高淑芳放棄了上學,決定從事皮影藝術,她的想法得到了時任黑龍江省民間藝術隊隊長溫長淮的支持,就這樣高淑芳正式成為黑龍江省民間藝術隊的一名皮影演員。高淑芳説,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命運的安排。

  道具成為國禮,一炮打響聲名遠揚

  高淑芳一直跟著父親學習皮影,後來黑龍江省民間藝術隊又吸收了一批年輕人,龍江皮影在老藝術家溫長淮等人勇於創新的改革精神帶領下迅速發展起來。

  1955年第一次全國木偶皮影匯演,黑龍江省民間藝術隊表演的《水漫金山》《鬧天宮》《工農聯歡》,在全國一炮打響。老藝術家們設計的二龍戲珠舞臺,讓活水首次出現在了皮影的帷幕上。演出結束後,二龍戲珠舞臺被留在北京美術館,作為展品展出,而《水漫金山》的全套影人和道具則作為國禮送給了捷克斯洛伐克木偶團。

  1959年建國10年大慶,作為全國唯一入選的皮影節目,黑龍江省民間藝術隊在北京表演了《喜慶豐收》《東郭先生遇險記》《禿尾巴老李》三部戲,大受歡迎,龍江皮影在全國闖出了知名度。皮影戲《禿尾巴老李》還先後在人民大會堂、政協禮堂、中南海懷仁堂為全國群英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受到高度讚揚。龍江皮影聲名遠揚後,曾多次承擔外事任務,為外國使節和嘉賓展示表演。

  古老藝術傳承千年,列入人類非遺傳承項目

  皮影表演為啥這麼受觀眾喜愛?高淑芳説,這是有歷史淵源的。説起皮影的歷史,民間傳説是因漢武帝思念故去的李夫人請術士設帳弄影而起,但真正有文字記載則是在宋朝。據文字記載,宋朝開封小巷裏就有唱皮影的,目的是為了不讓遊人走失,有了皮影表演,大家都聚到了一起。

  而龍江皮影的歷史,最初是從雙城移植過來的,雙城皮影又是從河北傳過來的。從明萬曆到清光緒年間是皮影大發展的階段,那時河北皮影經常到東北來表演,清朝的宮廷和軍隊裏都有皮影班子。關於龍江皮影班子有種説法就是清朝駐紮在雙城的軍隊遺留下來的。

  高淑芳説最早的皮影都是流口影,就是口傳心授,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唱什麼,後來形成影卷,就比較有講究了,“傳統的表演形式是前三面、後三面,前三面是拿影的、貼影的和打鼓的,龍江影的後三面是三把弦:大四弦、小四弦和葫蘆頭”。

  儘管龍江皮影曾經有許多輝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卻漸漸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2006年,皮影成為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古老藝術,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皮影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項目。高淑芳説,成為非遺項目後,國家對皮影藝術的支持更大了,“我們感覺很欣慰,覺得皮影又有了希望。”

  自建家庭劇團,演遍全國各地

  因為喜愛皮影,高淑芳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叫高繼影,“就是繼承皮影的意思,我就想演一輩子皮影。”不僅自己從事皮影藝術,高淑芳的愛人、孩子也都是她的“同行”。

  1995年,退休後的高淑芳與老伴周興國組建了華藝皮影藝術團,雖然當時她的3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工作,有的已經成了家,但她仍和孩子們商量,想讓他們都加入皮影劇團。她對孩子們説,先用兩年的時間嘗試去外面演出,“如果沒有演出收入的話,我供你們吃,一切花銷都由我們負擔,如果在這兩年裏搞起來了,掙的錢都給你們……”

  在劇院的師兄弟和朋友們的幫助下,高淑芳的家庭皮影藝術團從瀋陽、廣州三鄉一直演到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上海等地。1999年,藝術團與廣州大學城嶺南印象園簽約,這一演就是11年,一直到2020年大年三十兒,高淑芳的家庭劇團還在演出,大年初一,因為疫情的原因,演出才暫停。

  在廣州的這11年,高淑芳説劇團演出的《鶴與龜》《東郭先生》非常受歡迎,“一開始觀眾只是當地的老百姓和學生,隨著園區發展為旅遊景點,觀眾主要就以遊客為主了,我們的皮影戲很受歡迎。”

  退休二十多年來,高淑芳的女兒、女婿、兒子、外孫都曾跟著她到全國各地表演皮影,一家四代與皮影的不解之緣也讓高淑芳時時刻刻關注著這一古老藝術的變化與發展。如今,黑龍江、四川、陜西、內蒙古、天津都有她的弟子,她總是叮囑弟子們要常練功,“三天不練手生,三天不唱嘴生,在舞臺上表演時基本功很關鍵。”

  繼承改革創新,將傳統文化代代傳承

  與現在的皮影表演不同,高淑芳説傳統皮影唱的全是連臺本戲,既有《楊家將》《封神演義》這樣的傳統劇目,也有《小二黑結婚》這樣的現代戲。但如今的皮影舞臺上已經很少能看到邊唱邊演的傳統皮影劇目了,主要是因為演員們沒有唱功,劇團裏也沒有樂隊,演出時放的都是錄音。高淑芳説,沒有了唱腔就沒有了地方性,“雖然現在老一輩的演員所剩無幾,但如果現在學的話還能學到,要是再過幾年,這些老人都不在了,恐怕就真的斷了,這是我最擔心的。”

  皮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流行與市場文化的衝擊下,這一民間藝術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對於皮影來説最難的問題並不是錢,而是人。高淑芳説,現在幹這一行的人不多了,皮影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如果沒有人學了,民族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高淑芳説她常看央視的《向經典致敬》節目,她認為龍江皮影在傳統基礎上的發展才是最大的傳承,“不改革不行,沒有現代意識也不行,龍江皮影最大的特點就是音樂和唱腔,不管怎麼改不能把自己的姓改沒了,這是我們改革的基礎。”

  隨著觀眾欣賞水準的轉變,皮影藝術的表演也在轉變,如何使其更加適合觀眾的欣賞水準,引導和喚醒觀眾對民族文化的喜愛,如何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與市場相結合,是高淑芳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不斷的創新嘗試中,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劇團的青年演員們在皮影表演中融入沙畫、芭蕾和投影等多種藝術手段,這讓回到劇院觀看演出的高淑芳很欣慰,“劇院的這些年輕演員們對皮影藝術很執著,也很有創新精神。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皮影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能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