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哈電集團:70年來,200余項“共和國第一”
2021-08-06 16:17:35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 劉才星責編: 周經韜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大壩這邊,高峽平湖,碧波浩渺;大壩那邊,水石激蕩,山谷轟鳴;大壩內部,水電機組的巨型葉片隆隆作響,每轉一圈,就能滿足一個普通中國家庭一整月的用電量。

  2021年6月28日8時,由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電集團”)研製、單機容量世界第一的白鶴灘水電站右岸14號機組正式投産發電,這是全球首臺實現1000兆瓦滿負荷運行發電的水電機組。

哈電集團:70年來,200余項“共和國第一”

2019年,白鶴灘首臺長短葉片轉輪順利通過驗收 供圖 哈電集團

  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創立70年來,哈電集團不懈勇攀“世界電力裝備之巔”,驅動企業高品質發展,實現了發電設備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根本改變,讓中國發電設備技術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創造的“200余項‘共和國第一’、累計發電4.6億千瓦”的業績永久載入共和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的史冊。2021年上半年,哈電集團營業收入、正式合同額分別同比增長20.9%、7.9%;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已按計劃完成行動項111項,整體完成率達到59%。

  在重大項目建設方面,哈電集團自主設計製造的白鶴灘右岸14號機組率先實現帶負荷100萬千瓦成功,成為全球首臺並網發電、也是全球首臺實現100萬千瓦滿負荷發電的水電機組;

  新産業開發方面,哈電集團成立風能公司,全面進入風電産業。成立海洋智裝公司,完成客車及卡車兩種商用車的輪轂電驅動系統整車安裝及搭載;

  在技術創新方面,完成“華龍一號”立式MSR先導式安全閥導閥製造,首臺50兆乏分佈式調相機順利通過型式試驗……

  然而,時針撥回到70年前,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哈電集團剛剛誕生,那時,“一窮二白”的共和國連生産電力都難以滿足,當時的人均一整年的用電量,都不夠如今家用立式空調工作半天。

  8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零”的突破

  面對發電裝備的迫切需求,1951年,中央決定,搶制一台800千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越快發電越好。“那時候,想要搶制一台8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哈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斯澤夫説。

  古老的哈爾濱火車站異樣繁忙,操著不同口音,來自全國各地最優秀的工業人才,從四面八方匯聚在祖國的東北邊陲,開始了水輪機和發電機的設計及製造工作。

  俞炳元工程師和王述羲工程師負責水輪機設計;朱仁堪、吳天霖工程師負責水輪發電機設計;副廠長陶煒負責機組製造;工程師盧堃和李基昌分別負責水輪機和發電機的工藝……

  全國各地的工程師們和工人們匯聚在冰天雪地的哈爾濱,拉開了水輪發電機組建設的序幕:白天,他們在廠房裏奔忙試驗,晚上,他們在檯燈下惡補水輪機、發電機知識。

  從頭設計,絕非易事。水輪機總設計師俞炳元,把懷有身孕的妻子晾在老家,沒日沒夜地埋在書堆中鑽研設計工作。當時的臨時廠房沒有暖氣,為了使身體不被凍著,俞炳元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邊走路邊思考,時間久了,家裏地板硬生生磨出一道溝痕來。僅僅兩個月,俞炳元就設計出了水輪機的圖紙。

  水輪機核心部件製造必須精益求精,毫釐之差,便是災難。推力軸承的鏡板就是如此。沒有標準的製造機床,工人們先在立式車床上進行粗加工,再用幾十斤鑲烏金的重盤人工研磨,最後墊上金絲絨布,加入研磨粉,一點點拋光。

  靠著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半手工”生産出來的鏡板,不僅“達標”,甚至精美。扇形衝片、定子、轉子……靠著這樣的手工精神,當時的哈電人逐一克服了高難度零部件的生産加工難題。

  1951年12月22日,最後的轉子超速總裝試驗開始了。

  如果失敗,高速旋轉的電機很可能變成一枚重磅炸彈,四散濺射碎片。為此,大家在週邊用沙袋堆起了一圈1米多厚、2米多高的圍墻。但終究需要一人冒險爬上發電機,監測運轉情況。

  負責水輪發電機設計的工程師吳天霖自告奮勇,看著發電機頂端的他,周圍的人無不頭冒冷汗,握緊手心。

  “成了!成了!”發電機緩緩停轉後,吳天霖連聲大喊,起身擦掉一頭汗水。笑聲、掌聲傾瀉而出。

  試驗成功的機組,馬上安裝在四川下硐電站,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成立70年來——200多項“共和國第一”

  1980年,國産首臺125兆瓦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安裝于葛洲壩水電站;1986年12月14日,中國第一台60萬千瓦汽輪機,安裝于華能營口電廠;2000年,國産首臺650兆瓦核電汽輪發電機組,安裝于浙江秦山核電站……

  太多第一背後,有著哈電人披星戴月的身影。

  “看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難掩激動的心。”1951年,哈爾濱汽輪機廠原副總工程師、總設計師黃致甲中斷了與當時英國三大汽輪機製造之一BTH公司的合同,乘坐輪船起航離開倫敦,期間,他收到了他的英國友人道格拉斯的來信:“你正在歸去的祖國,將是一個與你當年離開是完全不同的祖國。”

  他先來到了上海汽輪機廠,隨後被調至“還是一片平地”的哈爾濱汽輪機廠擔任總設計師,期間他直接負責了從2.5萬、5萬、10萬到20萬千瓦高中壓參數、冷凝式和抽汽式等各種容量等級和使用功能的10多種大、中型汽輪機組産品的設計工作。“這些型號的機組,都先後隨著國家電力工業的發展成為不同時期電網的主力機組。”黃致甲説。

  1984年的初春,為了進行國內首臺60萬千瓦汽輪機的生産,34歲的魏維新被調到新組建的哈爾濱汽輪機廠三車間任工段長。那是一座半封閉的廠房,夜裏四處漏風,溫度極低,而臨時調來的鏜床,運行中徑向走刀裝置出現了問題,需要魏維新一次次地手動旋轉走刀撥輪,一個不留神,他手掌上一塊一元硬幣大小的皮膚被冰冷的轉輪硬生生地粘了下來,即便如此,魏維新忍著鑽心的痛,繼續操作。

  過硬的技術讓魏維新脫穎而出,公司引進新設備後,派他到意大利茵塞公司進行培訓,兩個月的培訓時間,魏維新已記下了四五百頁學習筆記,外國人示範的每一個細節,都被他在草紙上勾畫下來,“我來的目的,就是能獨立操縱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設備。”

  “對設備的理解有多深,在加工的事業上就能走多遠。”這是哈電汽輪機主機分廠數控鏜銑機群長洪愛軍多年來對業務的常年鑽研和對工作的深刻體悟。

  1999年,秦山核電站1號、2號機組出産,實現了我國650MW以上核電汽輪機組國産化“零”的突破。當時分廠承擔了核電機組汽輪機低壓轉子末級葉輪樅樹型輪槽的加工任務,洪愛軍接到任務後連幹40多天,將三根低壓轉子6級葉輪的300多個樅樹型輪槽,一個一個順利加工出來了。“我操作的是分廠裏最關鍵的設備,關鍵的活兒交給我,我一定要做好。”洪愛軍説。

  “從零開始,我們用70年的時間趕超了西方國家130多年的歷程。每次提升,不僅僅是數字的改變,更是從材料、工藝到設計、安裝的突破,帶動整個水力發電工業體系的産業升級,一代代哈電人著力打造的‘水電名片’,也屹立於世界水電之巔。”哈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斯澤夫説。

  從建廠初期年産0.24萬千瓦發電設備,到最高峰年産3510萬千瓦發電設備,70年來,哈電集團累計生産發電設備4.6億千瓦,大型水電機組佔國産裝機總量的1/2,煤電機組佔國産裝機總量的1/3,重型燃氣輪機佔國內市場份額的1/3,核電機組佔國産裝備總量的1/3,主導産品遍佈國內各個省份,並出口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走前人沒走過的路——馳騁世界水電“無人區”

  1965年10月,覃大清出生在廣西的一個小縣城。在他上大學時期,葛洲壩水電站開始投運。作為一名水輪機專業的學生,他曾想:如果能參與到三峽工程的建設,這輩子就值了!這也成了他一心想追逐的“三峽夢”。

  1997年2月,覃大清終於圓夢參與到了三峽工程的生産中。然而,生産中,他卻遇到了極大的挑戰。他帶領團隊在承擔三峽右岸機組的水輪機水力開發工作時,遇到一個世界性的流體力學難題——高部分負荷壓力脈動帶數值異常大。

  “我們正在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既然走上了這條路,就要有敢於突破一切阻礙的勇氣。”無數個日日夜夜裏,覃大清進行了20多個方案的優化設計、上百次的試驗,成功研製了混流式L型葉片轉輪,突破了這項世界性難題,也讓我國大型水電裝備製造業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

  6月28日8時08分,哈電集團研製的白鶴灘水電站右岸14號機組,帶負荷1000兆瓦成功並網發電,這是全球首臺實現1000兆瓦滿負荷運行發電的水電機組。

  “一要大、二要精,就像大象繡花一樣。”站在白鶴灘水電站發電機組的心臟——全球首臺“零配重”通過驗收的巨型長短葉片水輪發電機組轉輪旁,哈電集團電機公司副總工程師覃大清又一次參與、見證了“中國智慧”以創新引領世界標準的全過程。

  運行測試結果:14號機組導軸承擺度在0.10毫米以內,優於精品標準;定子鐵心振動值、導軸承瓦溫、推力軸承瓦溫等關鍵指標優於精品標準。

  結合白鶴灘機組運行功率要求高、傳遞扭矩參數大等特點,哈電集團的技術人員創新性地採用轉子磁軛分段設計、轉子磁極的多T尾向內打鍵結構,有效保證了轉子的靜態和動態穩定性。採用空氣冷卻方式,是1000兆瓦發電機一個新的技術飛躍。

  為了獲得更為精準的數據,哈電人設計了白鶴灘真機周向1/20的局部模型,真實模擬真機的通風狀態、綜合溫度指標、結構強度、加工工藝、生産安裝等,靶向攻克難題,轉子溫度均勻度提升3%,進一步提高了機組效率,這是哈電集團掌握的獨有全空冷技術。

  覃大清介紹,科研團隊歷經一年多、3個輪次地反復試驗,在不斷失敗中尋找“生機”,終於使哈電集團在百萬等級水電産品絕緣研製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每台機組1392支定子線棒,整機繞組下線後,現場電氣試驗一次通過,全部達到精品標準。

  站在世界水電“無人區”的哈電人卻並不就此滿足。“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白鶴灘的成功投産,其技術是五年和十年前的技術。雖然這些技術今天依然有其先進性,但如果我們停滯不前,我們就很有可能在這段時間被超越。所以水電工程成果‘滯後’的特點,使得我們必須坐住‘冷板凳’,也必須永不停步。”覃大清皺了皺眉頭。

  “十三五”期間,哈電集團加大長期穩定的科技投入力度,年均科研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保持在4.97%以上,累計科技投入70多億元。(張藝開 李天彪)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