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智慧鄉村”精準支農 “貸”來喜慶豐收年
2021-10-08 17:00:20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 于靈爽責編: 周經韜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劉才星):金秋十月,龍江大地,麥浪涌動,稻穀飄香,放眼望去滿是醉人的金色,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今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産迎來“十八連豐”,喜訊的背後鐫刻著省內金融機構深沉的支農情懷。

  近年來,黑龍江省金融機構依託現代科技力量積極破解農民融資頑疾,與省農業農村廳合作打造“智慧鄉村”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在全國率先推出以“農業大數據+金融”為核心的惠農服務新格局。不久前,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召集湖北、四川等七省農業農村廳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來龍江實地調研“取經”。

  手機變成“新農具”

  10月8日,綏化市北林區太平川鎮平安村順利家庭農場負責人于麗萍望著滿眼的稻浪難掩豐收的喜悅。“現在貸款方便了,我對發展農業的信心更足了。”于麗萍説,今年她承包了1460畝土地,建了米廠,又添了機器,需要大筆資金,往年她都會為貸款的事奔走于各家銀行之間,但今年她用一部手機就輕鬆獲得“地押雲貸”206萬元。“在手機上一操作,貸款很快就批下來了,利率還特別低!”于麗萍激動地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11008150635

農戶于麗萍在田裏察看水稻長勢

  佳木斯市富錦市上街基村村民李淩光今年春耕生産時通過手機銀行APP線上辦理了8萬元農戶信用快貸。“過去我們貸款都是五戶聯保,一戶還不上,其他人都要受牽連。一旦錢還不上,個人信用就要受影響。出去‘抬錢’月息得七八厘,甚至一分利,真吃不消。建行農貸月息才四厘多,利息省了近一半不説,貸款還特別靈活,隨用隨取,隨取隨還,操作特別快,錢馬上就能到賬!”

  貸款可以通過APP線上實時便捷操作,不再需要找關係、托門路;資金最快3分鐘到賬,利率比市場平均水準還低,貸款成本大幅降低……。如今,黑龍江省有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切身感受到省時、省事、省錢、省心、有尊嚴不求人的“四省一有”融資體驗,手機成了農民的“新農具”。

  三大數據精準畫像

  李淩光和于麗萍獲得貸款得益於黑龍江省打造的“智慧鄉村”農村金融服務平臺。為解決農民融資難、融資貴、風險高以及農村土地抵押貸款面臨的權屬核實難、抵押登記難、不良處置難等問題,2018年11月,省農業農村廳攜手哈爾濱工業大學、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等單位推出了以“農業大數據+金融科技”為核心的“智慧鄉村”農村金融服務平臺。

  作為最早參與的金融機構,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賈東介紹,近幾年,他們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平臺硬體建設及信貸産品開發,從糧食種植環節發軔,打造1.0版“數字田園”項目,針對個人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兩類客群,推廣農戶抵押快貸、農戶信用快貸、墾區快貸、地押雲貸、農信雲貸5款産品。

  “過去我們採取線下方式尋找農戶,由於信息不對稱,很難選出真正種地的農民。‘智慧鄉村’平臺的建成讓農村地區不再是‘信息孤島’。”賈東説:“現在我們與農業大據中心做系統直連以求‘找到人’,通過校驗農戶使金融科技真正惠民利民。”

  如何讓“四省一有”的線上貸款模式服務更多的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賈東説,“我們針對現有農業基礎數據,包括土地確權數據、耕地補貼數據,還有政務數據和客戶在信額度等,讓所有貸款實現了全線上操作,隨借隨還。”

  “智慧鄉村”金融服務再升級

  目前黑龍江省內已有10家金融機構借助“智慧鄉村”平臺開展線上金融支農服務,推動全省農貸利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然而,在繪製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這張藍圖的過程中,黑龍江省金融機構並沒有放慢腳步,他們邊實踐、邊開發,邊合作、邊創新,持續拓展平臺內涵。

  “從2020年9月開始,我們著眼于國內經濟大循環,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從支持農業産業升級入手,推動‘智慧鄉村’從1.0版‘數字田園’向 2.0版‘數字農業’迭代升級,金融服務從最初生産端的田園場景,延伸到種植、養殖、林草等農業全領域全場景全産業鏈。”賈東介紹説,“數字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現已建成並投産9個平臺,覆蓋了農業生産端、流通端和銷售端。

  塞北阡陌中的偉大生命所締造的壯美,撼人心魄!金融人在鄉村振興之路上持之以恒的情懷擔當,為這份壯美書寫了更加殷實的注腳。目前,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線上涉農信貸産品達到15款,累計為31萬農戶和600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線上投放農業生産經營資金334億元,為農民節約貸款利息約15億元。未來,該行將堅持聚焦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大力深耕農業、林草、畜牧三大産業領域,著力打造産業、人居、文化、政務四大生態,為各類涉農主體提供生産、宜居、文旅、政務、金融五大服務,引流金融活水助推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