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展廳。記者 井洋攝
當古老魚皮與現代科技相遇;當達斡爾族“木庫蓮”與赫哲族傳統舞蹈同臺;當非遺麥稈剪貼技藝在卡通企鵝身上長出羽毛……光彩奪目的龍江民間文藝,因版權賦能,讓傳統技藝活色生香。
10月16日~18日,在第十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上,我省30個單位參展,本屆版博會以“數智引領未來、版權創新發展”為主題,集中展示我國版權領域數字化智慧化創新成果。黑龍江展團以“版權賦能、創意龍江”為主題,由省委宣傳部主辦,佳木斯市委宣傳部、佳木斯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承辦,設置“創意龍江”“精品出版”“匠心傳承”“黑土神韻”四大展區。三天時間裏,吸引著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朋友打卡洽談。
龍江民間文藝邂逅潮流IP
今年的黑龍江展廳,顯著位置被PUPU企鵝佔領。騰訊傳統IP企鵝的模樣,又有全新的變化。黑龍江省版權保護協會民間文藝與創意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七彩蓮花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曉梅介紹,這裡展出的各種企鵝作品,材質不同,結合了龍江多種傳統技藝,有剪紙、刺繡、蛋雕、麥稈剪貼、魚皮、樺樹皮,其中一個名為“鄂小春”的企鵝,就集中了五種龍江非遺元素。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騰訊為我省版權保護協會的授權書。中國版權協會會員權益保護中心副主任、中國版權鏈負責人劉政操介紹:“騰訊PUPU企鵝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企鵝來自南極,與黑龍江的冰天雪地非常契合,這次授權,就是用龍江非遺工藝來演繹潮流IP,讓蘊含龍江符號的企鵝産品,變成騰訊定制化的禮品、日常消費品,走向更廣的市場。”
多彩非遺技藝綻放時尚光芒
在“中華老字號”哈爾濱市工藝美術有限公司展位,“國家非遺麥秸畫”格外吸睛。公司設計開發部部長欒英偉介紹,“國泰民安”“清香滿人間”兩幅作品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品徽章。作為國家級非遺技藝,麥稈工藝品利用材質的柔韌性,融入傳統文化,創新工藝流程,讓産品既有絲繡的質感,又有金屬的光澤。展位上一個小巧精緻的琵琶造型小夜燈,格外受歡迎。欒英偉介紹,這個作品獲得了2025年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賽銀獎。“我們正在開發更多像這種結闔家居實用性的産品,包括哈爾濱四季冰箱貼、各種表情包小獅子開瓶器。通過將傳統技藝與時尚元素結合,來吸引年輕群體,實現更好的傳承。”
此次,來自佳木斯市的赫哲族魚皮藝術作品,既有傳統技藝,又有時尚創新。依瑪哈公司推出的魚皮迷你小衣服、雪人挂件等文創産品,以清新配色與可愛造型,讓古老技藝走進日常生活,成為非遺“破圈”的生動注腳。依瑪哈傳承人趙同華現場路演,將觀眾帶入赫哲族的漁獵世界,讓觀眾在觸摸魚皮紋理的同時,讀懂背後的文化密碼。
走進梅裏斯展區,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哈尼卡剪紙的靈巧構思、達斡爾族刺繡的絢麗多彩、木庫蓮樂器悠揚的旋律,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欣賞。梅裏斯達斡爾族區此次帶來八大類18種産品70余件非遺及文創産品。記者看到,他們帶來的文創産品,融入了梅裏斯四季特色和傳統文化。達斡爾族木庫蓮省級傳承人吳明晨説:“參加本屆版權博覽會活動,我感到特別榮幸,真是大開眼界,今後要學會用版權的思維、産業的眼光,去發現非遺背後的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更好地發掘非遺之美!”
方正剪紙、大興安嶺掐絲琺瑯、伊春北沉香、冰雪繡等等,與時俱進的龍江非遺和民間技藝在版博會這一世界舞臺上,綻放出獨特魅力。
“放下手機讀會兒書”引發共鳴
版博會上,黑龍江展廳內書香涌動,與民間文藝相映生輝。在精品出版板塊,黑龍江教育出版社、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同源文化公司等8家出版機構都帶來了精品圖書和文創産品,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數智賦能,帶來AI讀報視頻智慧生成系統和兩款智慧體産品。
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展位上,各種跟閱讀相關的文創産品特別吸引小朋友,棒棒糖書夾、紙徽章、打卡印章充滿童趣。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王璐説,在手機帶來大量碎片化信息的當下,我們希望通過精美的文創産品,引導孩子們回歸紙質閱讀,讓閱讀從書本走進生活。
16日下午,由省委宣傳部發起的“放下手機讀會兒書”公益文化品牌進行推介,在現場引發熱烈反響。
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編委井洋在推介中説,倡導“放下手機讀會兒書”不僅是一次文化行動,更是應對數字時代精神危機的社會工程,關乎民族閱讀習慣、思維能力、精神成長,關乎當代更影響未來。面對這一深切的社會問題,項目在執行中圍繞痛點、難點、重點,讓活動向下紮根、讓理念深入人心、讓閱讀照亮成長。
今年4月,黑龍江日報龍頭新聞客戶端發起萬人線上倡議接力,3天時間倡議接力突破2萬人次。暑假期間“放下手機讀會兒書”閱讀夏令營舉辦60余場,掀起閱讀新熱潮。從倡議發出至今,黑龍江日報新媒體發稿1266篇,閱讀量1075萬。
在活動現場,湖南讀者王晨紅説:“這裡的八個大字吸引了我,希望大家都能‘放下手機讀會兒書’,感受閱讀的樂趣。”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南網副總經理段宇琦説:“這次參展我們雲南跟黑龍江展區是友鄰,看到黑龍江發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讓我們相約一起讀書!”
政策賦能、創意引領、版權助力,在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搭建的世界級平臺上,龍江民間文藝乘風而起,共同擁抱創新浪潮,讓每一份創意都能在版權的護航下,煥發持久生命力和動人的光彩。(記者 井洋 張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