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全世界分佈範圍最廣、河南第一大農作物,在保障我國糧食和食品安全中佔據重要地位。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作為農業的“晶片”,河南小麥自主育種水準如何?小麥品質如何?怎樣進一步提升種業發展水準,更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採訪。
量質領先小麥種“群星閃耀”
“河南是全國小麥主産區,小麥種植面積、單産、總産量、外銷量均居全國首位。”1月7日,河南省小麥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雷振生表示,作為全國小麥第一大省,河南省育成小麥品種的數量和品質均居全國領先水準。
他介紹,目前河南省從事小麥育種的單位和個人有150余家,數量上遠超其他省份。2009—2019年期間,河南省共有102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佔全國的近1/3。特別是2014年以來,河南省通過國家審定的小麥品種一直穩居全國首位。
從應用面積來看,河南省育成的“豫麥13”“鄭麥9023”“矮抗58”“鄭麥366”“鄭麥7698”“周麥22”“百農207”“鄭麥379”等多個品種年應用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大面積應用的品種數目居全國首位。2009年以來,我國小麥育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共11個,河南就佔據5個。
這其中,“豫麥13”為河南省奪得了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鄭麥9023”連續6年推廣面積全國第一,並出口到新西蘭,實現了我國食用小麥出口“零突破”,于201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矮抗58”年應用面積最高超過4300萬畝,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億畝,于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伴隨著小麥育種水準的不斷提高,我省小麥單産和總産連年攀新高,單産已經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3公斤發展到現在的441公斤,是世界小麥單産的2倍。近年來,河南小麥單産水準一直居全國首位。”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委員會主任周繼澤介紹。
技術引領走向分子育種
小麥從播種到收穫,要經過240天左右的時間,歷經寒冬酷暑。而小麥育種,從開始雜交算起,一直到新品種穩定、品種審定,再到大面積推廣,至少需要十幾年時間,過程十分漫長。
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是我國較早開展優質小麥育種的單位,並處於國內領先水準,先後育成小麥新品種52個,其中國家審定品種20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21個,累計推廣應用面積超5億畝。
“河南的小麥科研可以説是從‘白手起家’到現在全國領先,”雷振生時常感慨:20世紀80年代,他剛從事小麥育種工作,科研條件非常簡陋,連基本的儀器設備也很缺乏,主要靠“一把尺子一桿秤”“牙咬眼瞪鼻子聞”。經過幾代小麥育種人的不懈努力,技術手段大為改進,如今已進入儀器精準鑒定和標記輔助選擇階段,向分子育種階段邁進。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周正富博士説,綜合運用遠緣雜交、分子標記、航天誘變、麵糰流變學等技術,我省培育出一批産量高、抗病性強的優質小麥品種,並開發出多個小麥品質性狀分子標記,被國內外育種單位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優質小麥品種的選育效率。
以河南省農科院為例,育成了優質強筋高産小麥品種“鄭麥366”,其烘焙品質與美麥DNS相當,深受糧食加工企業認可,累計應用面積超1億畝;育成了高産優質小麥品種“鄭麥7698”,引領我國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産量邁上畝産700公斤的臺階;育成的高産優質小麥新品種“鄭麥379”,已連續3年成為河南種植的第一大強筋品種。
育繁推一體呼喚“種業航母”
作為農業大省、種業大省,河南省擁有種子繁育基地430萬畝左右,年産小麥種子18億公斤以上,除滿足本省需求外,每年還向湖北、安徽等省外調5億公斤左右。
在新品種推廣上,近3年,河南省共有國審、省審小麥品種258個,另有引進品種131個,但單品種推廣面積50萬畝以上的只有24個,這説明符合市場需求、能夠大面積推廣的拳頭品種較少。
河南省小麥育種水準雖然領先,但種子企業存在小而散、品種同質化嚴重等問題,至今沒有一家在主板上市,更沒有在國內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自主創新水準與發達國家有差距,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不足。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認為,要加快培養一批種業龍頭企業,探索科企深度融合實現方式,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積極推進産業化應用,滿足農業高品質發展需求。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安陽縣廣源合作社負責人吳章對雷振生連連點讚。前幾年,在雷振生及其團隊的指導下,他嘗試種植優質強筋小麥“鄭麥369”,訂單化生産優質優價,一畝地多收入100多元,帶動農戶20多萬戶,2020年秋播推廣這個品種220多萬畝。
河南省內許多育種專家提出,今後要進一步強化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把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産業優勢,在新品種推廣、産業化發展上持續發力,助力河南種業由大變強。
“一粒種子,關係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冬月的中原大地,小麥正經歷寒冷的越冬期,土地上的每株麥苗,都在迎接春天的到來,孕育豐收的希望。(河南日報記者 劉紅濤)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