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河南:高品質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
2021-12-28 09:28:55來源: 大河網編輯: 張雨晴責編: 趙瀅溪

  原標題:“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咋建設?河南明確了這些目標和任務

河南:高品質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

  大河網訊(記者 張家祺)為推動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增收,加快實現人口數量紅利向素質紅利轉變,河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高品質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持證人員總量達3000萬,基本建成全國技能人才高地,到2035年,從業人員基本實現“人人持證”,實現“技能河南”目標。

  2025年基本建成

  全國技能人才高地

  據悉,2017年12月河南省率先在省級層面出臺《河南省職業培訓條例》,推動職業培訓工作法治化、規範化、品牌化、國際化。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技能人才總量90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6萬人。

  《方案》提出,到2025年,完成1500萬人次職業技能培訓,1050萬人取得相應證書。全省持證人員總量達3000萬人,佔從業人員的60%以上。其中,技能人才總量達1950萬人,佔從業人員的40%左右;中高級技能人才總量達1560萬人,佔技能人才總量的80%以上。力爭全省技能勞動者全部實現持證就業,基本建成全國技能人才高地。累計實現新增就業700萬人以上(含城鎮新增就業500萬人)。通過持證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與經濟增長同步。

  到2035年,全民能力素質明顯提升,從業人員基本實現“人人持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實現“技能河南”目標。

  確立“五大體系”

  釋放人才紅利

  為保證“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落實落地,《方案》提出創新性的政策措施,針對技能人才,建立培養培訓體系、評價激勵體系、就業創業支持體系;針對職業技能,建立健全競賽體系;針對職業培訓,建立健全評價信息管理體系。

  《方案》提出,在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方面,河南省將落實將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提高至工資薪金總額8%的稅收政策,支持技師學院設立分校,優先在重點産業頭部企業設立産業學院;在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評價激勵體系方面,我省支持院校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可直接參加中級工評價,高等職業學校、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畢業生可參加高級工評價。

  職業技能競賽已成為展示國家和地區技能水準的重要平臺。《方案》明確,河南省要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競賽體系,自2021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全省綜合型職業技能大賽——河南省職業技能大賽;2023年年底前,80%以上的省轄市(包括濟源示範區)舉辦綜合性職業技能競賽;2025年年底前,全省所有縣(市、區)至少舉辦一次綜合性職業技能競賽。

  開展大規模培訓

  三大培訓主體齊發力

  《方案》提出,河南省將督促企業履行法定職責,健全職工培訓制度,擴大新型學徒制培訓規模,年完成培訓120萬人次、90萬人取得證書。錨定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主攻方向,對接河南省六大戰略支柱産業、十大戰略新興産業集群,加強高技能人才定向培育,堅持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並舉,擴大院校培訓規模,年完成培訓110萬人次、75萬人取得證書。統籌民辦職業培訓機構佈局和專業設置,開展以持證就業為目的的菜單式、項目制技能培訓,年完成培訓70萬人、45萬人取得證書。

  重點打造

  10個省級人力資源品牌

  為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品牌建設,《方案》提出,圍繞提升傳統産業、培育新興産業、佈局未來産業,推進“一縣一品牌”建設,重點打造10個省級人力資源品牌: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培育“河南碼農”;圍繞“一老一小”健康照護培育“河南護工”;圍繞國家糧食生産安全和保障重要農副産品供給培育“豫農技工”;圍繞智慧建築、裝配式建築等培育“河南建工”;圍繞河南紡織、服裝、鞋帽等培育“河南織女”;圍繞現代立體交通、多式聯運物流等培育“物流豫工”;圍繞零工經濟、快遞行業等培育“河南跑男”;圍繞長垣菜、信陽菜等特色餐飲培育“豫菜師傅”;圍繞河南厚重文化、非遺傳承、現代文明融合發展等培育“豫匠工坊”;圍繞“買全球賣全球”培育“河南電商”。

  另外,遴選培育100個區域人力資源品牌,將人力資源品牌打造為河南就業名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