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2022-06-09 08:53:27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張雨晴責編: 石麗敏

  原標題: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寫在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來臨之際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仰韶文化彩陶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銅牌飾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雙槐樹遺址牙雕蠶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李家溝遺址出土的陶片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賈湖骨笛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盆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乳釘紋青銅爵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殷墟出土的婦好鸮尊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殷墟出土的商卜甲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擔當

漢魏洛陽城宮城

安陽殷墟

圖片由河南省文物局提供

製圖/黨瑤

  6月的中原大地,驕陽似火。許昌禹州市火龍鎮瓦店村,剛剛收割的麥田裏,村民正抓緊騰茬播種秋作物。

  村邊臺地上,是赫赫有名的瓦店遺址。今年67歲的方燕明,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長期致力於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他,正蹲在探方內,跟同事一起探索著黃土之下夏文化的密碼,不斷豐富對中華文明的認知。

  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新密李家溝、新鄭裴李崗、澠池仰韶村、鞏義雙槐樹、偃師二里頭、安陽殷墟……幾代河南考古工作者踔厲奮進,用手鏟實證著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華文明探源中展現著河南擔當。

  斗轉星移,從中原大地生長出來的文明之光,猶如茁壯的莊稼一樣,歷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華夏文明 根從“中”來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場特展正在舉行。這場名為“何以中國”的特展,西周青銅器何尊是當仁不讓的明星。何尊內底,長達122字的銘文記述了周成王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的歷史事實。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一個“中”字,與河南結下不解之緣。

  以“中”為基點,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中,“中”似風中飄揚的旗幟,便有了四面八方。

  由“中”而“中原”,“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詩經的吟唱在大地迴響。

  由“中原”而“中國”。“中國”的印跡由此鐫刻進世界文明史冊……

  行走河南,隨處可聽到“中”。它是這片土地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中原父老的血脈,帶著肯定和自信。

  考古學家劉慶柱説,中國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東西南北的匯聚,“中”就是根。中國是從“中”來的,建國要立“中”,建都也要立“中”,皇宮要建在都城正中間,皇宮裏象徵國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皇宮的正中間。“都”立在哪?就立在中原了,最後國家也叫“中”。

  中原,是中國的縮影,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地方。

  這裡是地理概念上的“早期中國”。

  芒種時節,登封觀星臺迎來不少遊客,古人對天象的觀測與研究,對“天地之中”的信仰和宇宙觀,令人嘖嘖讚嘆。文化學者閻鐵成説,根據文獻記載,古代多把嵩山周圍、伊洛地區稱為“中國”。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裡是文化發展史上的“早期中國”。

  仰韶村遺址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地,正在進行的第四次考古發掘不斷“上新”,努力追溯著中華文明的源流。

  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一個絢爛的彩陶世界。紅色陶罐上,綻放的花朵、靈動的飛鳥,掀起了一次史前藝術浪潮。5000年前,仰韶文化從這裡開枝散葉,花開中國,為後來統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的強勢擴張形成了“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國”。

  這裡還是王權國家的“早期中國”。

  在登封王成崗遺址,大城小城比鄰而設,一條大型探溝裏夯土遺跡清晰可見,這裡或與“禹都陽城”有關。大禹治水,夏啟家天下,夏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併為商、周沿襲認同,夏商周被後世合稱為“三代”。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説,中國現代考古學從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河南開始。夏商週三代王朝奠定了國家層面的“早期中國”,從王朝到帝國,中原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綿延至今,中原是這一文明譜係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根與魂,是中華文化的主幹。

  璀璨遺産 精神家園

  歷史長河,在中原大地留下星羅棋佈的文化遺存,質樸獨特的風土人文。

  數據表明,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數量居全國第二;全省可移動文物1773620件/套,列全國第四位;世界文化遺産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21處。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12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1030個。

  尋根拜祖,可以知曉我們的來路。

  姓氏是中國人傳遞血脈的基因。在新鄭黃帝故里百家姓廣場,豎立著一面中華姓氏墻。每年農曆三月三,前來參加拜祖大典的嘉賓都會虔誠地尋找自己的姓氏,激蕩起濃得化不開的故土情懷。

  “全國100個大姓中,起源於河南和部分源頭在河南的有78個,這使得河南成為姓氏文化大省。”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新斌説,尊宗敬祖,是中華文明綿綿永續的精神密碼,也是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的重要紐帶。

  稽古問字,可以窺見文明曙光。

  夏天的二里頭遺址,縱橫交錯的探方與周邊鬱鬱蔥蔥的樹木相映成趣。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説,經過60多年接續發掘,二里頭都城面貌越來越清晰了。離探方不遠,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無數遊客爭相奔赴這裡,一睹3800年前古人生活的絢麗圖景。

  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字博物館開啟“古文字裏的數字”直播,帶領觀眾穿越到殷商時期,了解文字發展史,感受漢字演化奇趣,吸引117萬人次在線觀看。

  “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保證了文明的延續,保障了知識的積累,帶來新的創造。”曾紮根安陽20餘年、主持殷墟發掘與研究工作的考古學者唐際根説,最初的漢字是在中原形成的。我們應從中挖掘更加厚重、持久的文化力量,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不斷進步。

  擇中建都,可以體驗古都魅力。

  夜幕降臨,無論是踏入隋唐洛陽城,還是走進“大宋東京”開封,燈光秀、古建築、實景演出組成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面,為遊客呈現古都歷史變遷的視聽盛宴。

  走進河南博物院,人們還能在基本陳列“泱泱華夏擇中建都”中,感受到中原大地名都相望,城垣相疊,斯文在茲。

  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其中3000年以河南為中心;在中國大一統的11個朝代中,7個在河南建都。鄭州、開封、洛陽、安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佔了半壁江山。

  打開典籍,可以對話諸子先賢。

  想與“老子”“杜甫”“劉禹錫”等先哲名人穿越對話?不妨到“只有河南”景區的《幻城》劇場瞅一瞅,臺上台下,一起聆聽歷史的迴響。

  皇皇二十四史裏,有列傳的名人共5700余人,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河南籍名人就達912個,星光熠熠。

  鹿邑的老子、南陽的張仲景、漯河的許慎、新鄭的白居易、鞏義的杜甫、沁陽的朱載堉……他們留下的不僅有音樂、詩歌、繪畫,還有智慧、勤勉、善良。河南,是最適合華夏文明生長的土地。

  看河南文化,可以有小目標:開封的夜市、龍門的微笑、少林的禪意、信陽的茶香……知中原歷史,可以有大方向:16條文化主題線路豐富多彩,人類的起源、元典思想,治黃史詩、科技發明、紅色中原……

  一處處遺跡、一座座博物館、一件件文物,無數次讓我們深情觸摸華夏文明根脈,感知厚重中原文化底蘊,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創新發展 擁抱未來

  端午節假期,“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一票難約,每天4場線上公益講解大受歡迎。這座位於洛陽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開業不足一個月即成為網紅打卡地。

  6月11日,是我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今年的主題是“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一票難約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正是讓文物保護與時代共進人民共享的生動注腳。

  歷史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這是新時代賦予河南的光榮使命。

  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為統領,當前,我省全力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推進文化和旅遊重大工程項目進展,一批重大文化標識性項目相繼落地。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溪水潺潺,下沉式的博物館建築猶如折疊時空,整體外觀與遺址地面渾然一體;站在剛剛主體結構封頂的黃河博物館觀景臺上,一覽大河東去,心曠神怡。開封城摞城遺址博物館、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州橋遺址博物館、漢魏洛陽城遺址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二期、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等項目快馬加鞭,進展順利。

  按照全省規劃,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還將緊扣歷史斷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三要素,加快建設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探源地、實證地和體驗地。

  創意引領,科技賦能,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具象化”“可感知”“讀得懂”。

  “跳出龍門看龍門”是個什麼神奇的體驗?在龍門石窟古街上演的《無上龍門》5D演出,通過讓遊客“置身”蓮花洞內,與盧舍那大佛貼面而過等場景體驗,激起人們去深度探究世界遺産的熱情。

  新鄭歌鐘、王孫誥編磬、瑟、笙……千年前的古樂器與現代潮流音樂碰撞會擦出什麼火花?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用九種古樂器全新解鎖古風版《孤勇者》,讓觀眾感受跨越千年的歷史相遇,回望燦若星河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文化創新的寶藏。擁抱未來,我們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發頻繁地相遇,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再創新的輝煌。(河南日報記者 陳茁 張體義 溫小娟 劉春香)

  一圖看懂中華文明探源中的河南貢獻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形成的綜合性研究項目。

  河南省地處中原,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中國現代考古學從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河南開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與河南密切相關。

  萬年奠基

  距今一萬年左右,栽培農業出現。新密李家溝遺址棄“舊”從“新”,連接起舊石器和新石器兩個時代。

  八千年起步

  農業初步發展,精神生活開始豐富。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吹響了遠古文明的聲音。

  六千年加速

  社會出現分化,大型聚落出現。仰韶文化的彩陶在黃河流域露出了彩色的文明曙光。

  五千年進入

  大型都邑出現,形成金字塔式社會結構。鞏義雙槐樹遺址都邑性質中心聚落孕育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四千年過渡

  中華文明開始以中原地區王朝為中心的文明一體化進程。登封王城崗、偃師二里頭等遺址證明夏王朝的主要活動區域在河南境內。

  三千年鞏固

  商代晚期到西周封邦建國,中原王朝統治得以鞏固。殷墟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的基點。

  兩千年轉型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西漢早期,中華文明從王國文明轉型為帝國文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北宋東京城標誌著河南是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

  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考古責任重大,河南責無旁貸。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