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第三場新聞發佈會舉行 創新發展全面起勢 “第一戰略”跑出“加速度”(新聞發佈廳)
11月15日上午,記者從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第三場新聞發佈會上獲悉,2023年截至10月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18億元,同比增長22%。
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今年9月發佈的統計公報顯示,河南省2022年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143.26億元,增速12.2%,連續7年增速超10%,河南創新發展已全面起勢,正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最顯著的標識。
堅持創新驅動,交出創新發展亮眼“成績單”
發佈會上,河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銳介紹,近年來,河南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實施以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為首的“十大戰略”,各項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大幅提升,跑出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加速度”,交出亮眼“成績單”——
著力構築“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核心支點。河南省一體推動省科學院重建重振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三合一”融合發展,依託省科學院創新平臺建設研發實體39家,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加快建設中原醫學科學城、生物醫藥大健康産業集群,形成“一院一城一産業集群、醫教研産資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格局;高位佈局推動“中原農谷”建設,核心區入駐省級以上科研平臺27家。
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日趨完善,成為引領産業加速發展的重要引擎。河南省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171家,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中入列13家。同時,緊盯國家戰略目標和河南省産業發展需求,建設省實驗室16家、産業技術研究院4家、中試基地36家,省實驗室協同創新體系不斷拓展優化。
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截至目前,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四有”覆蓋率達56.19%。強化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依託龍頭企業建設28家創新聯合體,“瞪羚”企業達454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2.6萬家,總數居全國第6位,形成企業創新發展雁陣式格局。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力度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河南省積極打造引才聚才強磁場,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賦能産業高品質發展;著力深化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實現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正在探索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路徑。
促進科教興省,加快推動高等教育“雙提升”
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刁玉華表示,近幾年,省教育廳以超常舉措,推動高等教育規模和品質“雙提升”。
在辦學規模上,河南省高等學校數量達到168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將突破300萬人,均居全國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可達57%,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續提升。在“雙一流”建設上,4所創建高校的7個學科入選教育部“高校學科領域優先發展”規劃。在科技創新上,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積極參與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建設,為河南省搭建“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作貢獻。
此外,河南省教育廳以規劃引領,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高地建設。目前已推動組建20個市域産教聯合體和37個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以及50個高水準專業化産教融合實訓基地和200個工匠實驗室。全省教育系統高品質完成“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培訓任務67.65萬人次、取證47.42萬人。
聚焦人才強省,打造人才“引育用服”全鏈條
“當前,全省人才總量達到1410.31萬人,比上年增加209.08萬人,實現17.4%的大幅增長。”河南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楊建國介紹,河南省聚焦打造一流人才生態,特別是今年在深化人才“引育用服”全鏈條體制機制改革上下了很大功夫。
在“引”上,更加注重高端引領、精準引進。以服務“三足鼎立科技創新體系”“高等教育三個調整優化”“七大産業集群”為重點,大力實施“1+20”一攬子人才引進政策,開展頂尖人才突破行動、領軍人才集聚行動等專項行動,吸引集聚一批能引領帶動學科建設和産業發展的高端人才。
在“育”上,更加注重青年培養、梯隊建設。“中原英才計劃”青年項目每批支持數量每年都在增長,今年由60人增加到110人;建立優秀人才職稱評審專用通道;以實施博士後招引培育“雙提”行動為重點,今年全省一次性新增博士後流動站17個、達到98家。
在“用”上,更加注重放權賦能、激發活力。推進人才計劃優化整合和人才評價“破四唯”治理,充分授權省屬事業單位實現“六個自主”,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切實保障科研人員潛心研究。
在“服”上,更加注重完善體系、務實有效。比如,在省、市政務服務大廳設立人才服務窗口,開展“一站式”服務;組建河南省人才集團,通過市場化、專業化手段,開展高端人才引進、高端智庫建設等。(記者 尹江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