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鄭州“一攬子”創新政策打造高技能人才高地 將5月10日定為“鄭州工匠日”
6月26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以“一攬子”創新政策破解技能人才發展難題,為鄭州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工匠動能”。數據顯示,全市技能人才“大軍”已突破300萬,其中高技能人才達113.94萬人,成為支撐“鄭州智造”的中流砥柱。
産教融合培育“未來工匠”
面對新興産業“求賢若渴”現狀,《決定》明確構建全鏈條培養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將重點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發展壯大,裝備製造、現代食品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加快製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圍繞現代物流、商務會展等生産性服務業和文化旅遊、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培育現代服務業高技能人才;圍繞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加強數字技能人才建設;圍繞現代種業、特色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加快鄉村工匠培養。積極適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加快培養未來産業和未來社會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過去是企業追著學校要人,以後是學校帶著課程進企業。《決定》明確,鄭州市將發揮行業企業主體作用和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基礎作用,堅持以教促産、以産助教、校企合作,採取新型學徒制、訂單式等方式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支持重點産業鏈龍頭企業協同上下游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建共享産教融合實訓基地。支持職業學校依託優勢專業開展有償性社會培訓、技術服務或者創辦企業。
將技師納入人才政策
在人才引進方面,鄭州市以“真金白銀+真情實意”打破引才壁壘。定期收集重點産業、重點領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時發佈人才需求信息。持續通過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高技能人才專場招聘會、“職業技能競賽+就業”、“雲招聘”等活動,幫助企業引進急需緊缺的各類高技能人才。
暢通引進綠色通道,《決定》將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納入“鄭聚英才計劃”,落實相關待遇。值得關注的是,將企業引進的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納入人才政策支持範圍。
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國際化水準。鄭州市將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高技能領域的交流互鑒,與國外職業學校進行合作,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國際化高技能人才。
同時,鼓勵高技能人才積極參與國際技能大賽、國際研討會等活動,支持高技能人才參與海外研修和培訓項目,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能人才隊伍。
推廣技能競賽“一賽雙證”制
薪酬激勵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決定》明確,鄭州市將推進能級工資協商。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基於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分配製度。指導企業與職工就能級工資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鼓勵企業設置符合技能人才崗位特點的技能津補貼制度,對優秀高技能人才可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股權期權激勵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策略,讓高技能人才分享企業發展紅利。
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支持企業對在聘的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分別比照專業技術人員中級、副高級、正高級確定待遇。鼓勵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長空間,打通與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晉級互通的發展通道。
評價體系更加靈活多元。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根據國家標準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對新招錄或者未定級職工可直接認定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加強政府、工會、行業協會之間的協調協作,推動職業技能等級在企業間互通互認。
推廣技能競賽“一賽雙證”制度,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行業部門、工會等群團組織舉辦的符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要求的競賽實行結果互認,對在技能競賽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團體和個人,直接授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工會等群團組織相應的榮譽證書。
5月10日定為“鄭州工匠日”
為大力弘揚“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決定》明確,自2026年起,鄭州市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鄭州工匠日”,開展鄭州工匠評選、工匠創新交流等活動。廣泛宣傳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展現高技能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突出貢獻,營造重視、關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推動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經費保障方面,鄭州市將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機制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資金優先保障機制,發揮教育經費資金保障作用,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統籌利用各類專項資金,實施新一輪市級全民技能振興工程。
同時,制定住房、教育、就醫、出行等高技能人才方面的禮遇政策。將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列入地方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支持分級開展優秀高技能人才研修交流、休假療養、節日慰問等活動。
政策落地更有“硬約束”。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詢問、質詢等“監督組合拳”,加強對本地區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監督,確保政策有力有效落地。(記者 董艷竹)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