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開啟多條排沙洞,巨大水流噴涌而出,升騰起的白色霧氣與“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雄偉景觀交相輝映,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賞。此時,這座控制著黃河流域絕大部分流域面積、徑流量和泥沙的關鍵工程,正有條不紊地開展2025年的調水調沙作業,以科技力量守護著母親河的歲歲安瀾。
“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風團走進小浪底水利樞紐 攝影 魏凱
9月20日,“何以中國·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風團走進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近距離感受可防禦千年一遇洪水的偉大工程,聆聽從“水患”到“水利”的歷史跨越中一代代人護河興邦的使命傳承。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因徑流泥沙含量位居世界首位,大量泥沙淤積在下游河床形成地上懸河,歷史上水患頻發,成為困擾沿岸百姓的“憂患之河”。早在上世紀中葉,黃河水利委員會便著眼于黃河治理,在小浪底壩址開展勘探測量工作。歷經數十年的勘探論證,小浪底水利樞紐于1991年開工建設,2001年全部竣工,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控制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掌控黃河來水量的91.2%和來沙量的近100%,成為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王牌”。
渾濁的黃河水從排水口噴涌而出 攝影 李宏遠
調水調沙技術作為小浪底水利樞紐凝聚治黃智慧的核心,堪稱人工“清洗”黃河的創舉。自2002年開始調水調沙以來,每年夏季,隨著多條排沙洞閘門開啟,調水調沙作業都會如期啟動。該技術巧妙借助自然力量,通過大型水庫的人工調節,將淤積在黃河河道和水庫中的泥沙順利送入大海,從根本上改善了黃河泥沙淤積問題。經過多年實踐,小浪底已成功完成多次調水調沙運用,累計排沙量巨大。這項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有效破解了黃河泥沙淤積的難題,更充分展現了我國在水資源管理和河流治理領域的科技創新實力。
如今,數字技術正為小浪底水利樞紐注入新的活力。借助數字孿生、智慧監測設備等前沿技術,小浪底實現了智慧化管理升級。遍佈樞紐的感測器如同“神經末梢”,將現實中的小浪底完整“復刻”進電腦,構建起數字孿生系統,工作人員可通過該系統全面掌握大壩各壩段、每一扇閘門的運行狀況以及下泄水流形態、河床泥沙淤積等實時信息。無人機自主巡檢系統大幅提升了巡檢效率,不僅能精準監測泥沙淤積情況,還可通過演算法識別關鍵工程的缺陷。此外,數字孿生小浪底系統能夠提前預判庫水位變化、異重流運動過程等,對調水調沙全過程進行預演,顯著提高了調度效率和決策科學性。
小浪底水庫 攝影 李宏遠
自投入運營以來,小浪底水利樞紐發揮的綜合效益愈發顯著。在防洪方面,它與黃河干支流水庫群聯合調度,大幅提高了黃河下游防洪標準,為沿岸百姓築起了堅固的“安全屏障”;在減淤方面,黃河下游主河槽下切明顯,過洪能力顯著增強;在供水灌溉領域,工程有力確保了黃河連續多年不斷流,極大提高了引黃灌區的灌溉保證率,為農業生産提供了穩定的水資源支撐。
與此同時,小浪底水利樞紐蛻變為著名的生態旅遊風景區,調水調沙期間的壯麗景觀吸引著八方遊客。工程綠化種植養護面積廣闊,水庫蓄水後庫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下游地區和入海口的生態系統也隨之得到有效修復,真正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協同發展。
當前,無人機巡航、智慧監測、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持續為這座治黃樞紐賦能,使其在守護母親河安瀾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貢獻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文 侯林峰 李宏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