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Hello,河南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文旅   |   金融   |   國際播報   |   豫見國際    
河南奮力書寫農業強省建設新答卷
2025-09-24 09:00:23來源: 河南日報編輯: 蔣碩責編: 蔣碩

  原標題:奮力書寫農業強省建設新答卷

  中原沃野,萬物生長。

  “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殷殷囑託,念茲在茲,句句關情。

  牢記囑託勇奮進,篤行實幹顯擔當。河南錨定農業強省目標,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定不移提升農業産能、改善農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天下糧倉,中原擔當;鄉村振興,田園風光;農民增收,笑顏綻放——河南正以整體發展的視野,奮力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答卷。

  農業提效: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中原熟,天下足。糧食安全是農業強省的根基所在。河南糧食産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不僅端牢了手中的飯碗,更為國家糧食安全築起堅固屏障。

  這一成就的取得,源於“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入實施,更得益於要素保障體系的持續完善。

  9月13日,走進蘭考縣儀封鎮代莊村,連片的高標準農田裏作物長勢喜人,種糧大戶牛煜會正拿著手機查看田間墑情監測數據,“這2000畝地全部實現了高標準改造,每50畝配套一眼機井,還安裝了智慧滴灌和物聯網墑情儀,動動手指就能澆地。”

  這樣的場景已成為河南農田的常態。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808萬畝,約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78%;2025年,河南計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00萬畝以上,推廣應用“投融建運管”一體化模式,確保工程不僅建得好,更能長期發揮效益,持續夯實糧食生産的堅實基礎。

  高標準農田打好了耕地基礎,規模化經營與社會化服務則激活了“人”與“技”的效能。

  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模式覆蓋周邊10余個鄉鎮,年機械化服務面積5萬畝次。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自豪地説:“我們提供耕種管收全流程服務,既降低了成本,又通過科學管理提高了糧食産量。”

  目前,河南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19.6萬家、27.5萬家,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3665萬畝、佔比33.26%,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2.7萬家。農業組織化、經營規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推動河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居全國前列,讓農業生産效率實現質的飛躍。

  河南不僅是“中原糧倉”,更是全國重要的“油庫”“肉庫”“菜籃子”,油料、食用菌産量均位居全國第一,蔬菜産量位居全國第二,肉蛋奶總産量佔全國的1/12。從“吃得飽”到“吃得好”,河南正以多元供給為農業強省建設注入更豐沛的動能。

  農村提質:

  打造宜居宜業幸福家園

  農村是農業生産的核心空間,也是農民生活的家園。農村品質提升是河南從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的關鍵一環。

  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曾經“土坯房連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早已不見,如今村內道路全部硬化,路燈照亮每條街巷。村民崔紅梅感慨道:“現在出門能坐公交,在家能連5G網絡,跟城裏生活沒啥兩樣。”

  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便利了村民生活,更帶動了鄉村産業發展。在東嶽村,村裏的鴨蛋、大米、茶葉,通過電商物流直接送進城;依託道路硬化和景觀改造打造的稻田小火車、光山花鼓戲展演,每年吸引上萬名城市遊客前來體驗。

  如今,東嶽村旅遊産業年收入達130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0余萬元,從落後村蝶變為富裕村。

  截至目前,全省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7%,5G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2024年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2%、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6.3%,均比2020年提高16個百分點。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農村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和美鄉村建設既需要硬體提升,也離不開鄉風文明軟實力培育。

  踏入長葛市佛耳湖鎮崗李村,柏油路筆直潔凈,文化墻上“移風易俗樹新風”的彩繪引人注目……這份美麗不靠村幹部“包乾”,而是靠村民的自覺行動。

  崗李村通過組織村民學習村規民約、開展道德講堂等活動,積極倡導文明行為,摒棄不良習慣,弘揚良好家風,樹立文明鄉風。同時,他們創新推行“文明積分制”,將遵守村規民約、參與環境整治、踐行孝老愛親、弘揚良好家風等日常行為,量化成具體積分,每月在村口公示欄公佈積分排名,激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內生動力。

  在村規民約的帶動下,崗李村不僅守住了柏油路潔凈、文化墻鮮亮的硬體成果,更養成了鄰裡互助、文明守禮的新風尚。“村裏的事就是自家的事,環境變美了,我們的心情也更加舒暢了。”村民李愛菊説。

  既有路通燈亮、水清岸綠的外在“顏值”,又有鄉風淳樸、鄰裡和睦的內在“氣質”。河南深入學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讓鄉村成為人人嚮往的幸福家園。

  農民增收:

  當好鄉村振興“主人翁”

  不斷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是農業強省建設的核心要義。河南始終將農民置於鄉村振興的中心位置,通過産業帶動、就業保障、利益聯結,讓農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真正成為農業強省建設的受益者與主力軍。

  産業帶動拓寬“增收路”——

  走進西峽縣桑坪鎮三灣村,余澤基的香菇大棚裏整齊排列的菌棒上,一朵朵香菇長勢喜人。“以前種地靠天吃飯,一年忙到頭也剩不下幾個錢。”余澤基説,“後來村裏推廣香菇種植,合作社提供菌棒、技術,我試著建大棚,沒想到效益這麼好。種香菇讓我們一家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他已成為當地的種植能手,每年凈收入超過9萬元。

  西峽縣的香菇産業,正是河南推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縮影。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河南構建起從生産、加工到銷售的全産業鏈條,有效抵禦市場風險,提升農産品附加值。

  2024年,河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30元,較2020年的16107元實現顯著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20年的2.16縮小到2024年的1.97,城鄉差距持續縮小。産業振興正在實實在在地轉化為農民口袋裏的真金白銀。

  技能培訓提升“發展力”——

  讓農民適應農業現代化需求,關鍵在能力提升。西華縣依託無人機産業園,開展無人機操作技能培訓;武陟縣開展“電商+農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掌握網絡銷售技能……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技能賦能實現增收致富。

  2024年,河南農業農村部門持續深化農業領域技能建設,探索構建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評價、持證體系,全年完成培訓35.5萬人,新增技能人才23.5萬人,幫助農民實現從“靠體力吃飯”到“憑技能發展”的轉變,為農業強省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河南正錨定農業強省目標,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作出“三農”事業新貢獻。(記者 劉一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