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綠色有機 農博會勁吹“生態風暴”
王在新向參觀者介紹産品。 石天蛟 攝
長春日報8月20日訊(記者 梁 闖):從定制“有機”大米到購買“綠色”蔬菜,再到關注保護性耕作秸稈全量還田,本屆農博會上,“生態農業”當真吸引眼球。17日一早,市民劉暢駕車從長春新區來到農博園,直奔名優産品展廳採購一番,“農博會上的不少農産品都是生態種植,價格比平時便宜不少,趁機會多買點,綠色食品可是餐桌上的首選。”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長春農博會已成為國內農業産品市場的風向標。隨著農産品産業鏈的進一步延伸,生態農業向縱深循環發展,展館內許多農産品已經通過了“綠色”認證。
小展位 大循環
“你看,這是我們聯合社自己生産的大米,施的都是有機肥。”在農安縣順民心農牧聯合社展位前,聯合社理事長王在新邊向諮詢者展示産品邊向記者介紹,大米、小麥、豆油以及各種蛋類……展位上的十幾種産品都出自聯合社的循環農業,吃的是“綠色”,買的是放心。
為什麼説是循環農業,這些農産品間又有哪些關係?原來,聯合社每年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的用肥,都是由雞糞加入秸稈發酵製成,而雞糞均是出自聯合社的養殖基地。田養鴨、鴨肥田,稻田養鴨的生態農業,更是將綠色、高效的循環發展模式演繹得淋漓盡致。目前,聯合社年産有機肥1000多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小水塘 內循環
走進高新無土栽培區,一處景觀水塘成為了焦點。細看之下,水塘裏養殖了不少觀賞魚,周邊的泡沫板、管道上種滿了蔬菜。“這是一套魚菜共生系統,屬於新型複合耕作體系,可以實現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的生態平衡,長出來的蔬菜純綠色、有機。”農博園技術員王偉介紹,將水産養殖與蔬菜種植巧妙結合,魚兒的排泄物能夠作為蔬菜的肥料,植物吸收養分後,對水質生態凈化,魚兒得以生存,形成了一水兩用,生態共生的循環種養模式。
這套系統充分利用陶粒對水中有害物質進行過濾消毒,並通過有益菌除去有害物質,過濾水中雜質,可用於小規模家庭農場和都市農業。“這種生態模式適用於規模化的農業生産,健康乾淨無污染,符合現代農業生産模式。運用此模式,要注意溫濕度,盡可能選擇葉菜類種植,可根據季節變換選擇合適的蔬菜品種。”王偉建議。
小秸稈 外循環
作為保護性耕作的主要技術,秸稈全量還田的過程中,常會遇到秸稈粉碎不徹底、土壤汲取給養不充分的情況。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在農業裝備展區長春市鑫四達農機展位,一款最新推出的“雙軸潑灑”秸稈還田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興趣。
“不同於單軸秸稈還田機,新型農機所到之處會將秸稈在機器中粉碎兩次,潑灑出的碎塊只有1釐米大小。”該展位技術員周德寶向記者講起了這臺秸稈還田機的神奇之處,秸稈越碎,給予土地的養分就會越充足,秸稈碎塊覆蓋在耕地上,形成養分外循環,第二年會明顯感覺到肥沃、鬆軟,進而為增産增收創造條件。
農博會上颳起的“生態風暴”,讓農企和農戶看到了循環農業的機遇。做好“綠”的文章,綠色生態發展已成為長春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旋律。2017年,長春市成為首個“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市”。3年來“創市”工作成效顯著,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産實施率達到50%,綠色有機環境監測面積達到454.4萬畝,“三品一標”農産品數量達到586個。目前,已累計創建60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區,優質綠色農産品市場知名度不斷提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