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從汽車工業搖籃到産業巨人——聚焦吉林“三地、三搖籃”之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
2021-10-22 11:19:12來源:吉林日報責編:魏文林

  位於長春的第一汽車製造廠總部舊址門前,有一塊書寫著“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的碑石。筆畫如巨斧劈山,昂揚奮舉,碑石歷經近70年風雨變遷仍巍然屹立。

  這是毛澤東為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親筆書寫的題詞。奠基日期是1953年7月15日,正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起始之年。自此,新中國汽車工業始於吉林,創于一汽,在無路處開路,于荊棘中前行,勾畫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史軌跡。

  從誕生的搖籃,到發展的後盾,吉林省與一汽一路攜手同行,共同創造了眾多輝煌的歷史時刻。如今,吉林與一汽正秉持創業時期共同拼搏、歷久彌堅的奮鬥精神,攜手走上汽車産業創新重塑之路,共同肩負起“一定要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的時代使命。

  根植吉林熱土 新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

  腳踏荒原,艱苦創業,是新中國汽車工業誕生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建設新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是一件與民族、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大事,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1950年,一汽選址工作就已開始。黨中央對工廠選址、工廠設計、廠長任命等工作直接過問與決策,重工業部派工作組赴全國各地進行了大量勘測。最後,綜合戰略考慮,以及東北地區資源、交通、工業基礎優勢,1951年1月3日,周恩來總理批示:“吉斯製造廠(指一汽)設于東北長春附近。”

  自此,吉林省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共同的奮鬥歷程,把吉林與一汽緊緊聯繫在一起。

  吉林省對一汽建廠予以全力支援。建廠工程最緊張的時候,長春市的機關幹部,大、中學校學生,部隊戰士組成3萬多人的義務勞動大軍,支援汽車廠建設。九台縣飲馬河農民為一汽趕制了冬季施工用的草簾子29180片。一位老大娘把自己家雞下的幾十個雞蛋也拿到工地上,一定要送給建設一汽的職工吃。

  1954年,長春市第一屆人代會出臺支援一汽的方針:“主動積極,儘先辦理,只許辦好,不許辦壞。”當年長春市政建設費用的95%和1955年市政建設費用的84%,都用於支援一汽建設,完成了道路、橋梁、上下水道、煤氣管道等15項配套工程。長春市商業部門職工説:“只要六五二廠(一汽舊稱)需要,不管大風大雨我們都要組織貨源,把物資及時送到,比啥都高興。”

  當時,許多人為了建設一汽,選擇將青春留在吉林大地,無怨無悔。

  不久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原理事長張興業因病去世,享年95歲。1951年7月,他畢業于天津北洋大學機械系,年僅26歲,在長春負責修理廠設計。一次陪同考察中,張興業巧遇汽車工業籌備組主任郭力,在詢問工作情況後,郭力對他説:“不要走了,就留在這裡(一汽)工作吧。”張興業回答:“我還在搞設計,東西還在北京呢。”郭力馬上説:“那讓他們把東西捎過來,廠裏的工作比機關更鍛鍊人。我馬上通知幹部處,明天起你就在這開工資。”簡單的一句話,讓還未成家的張興業,毅然遠離老家和父母兄弟,在一汽紮下了根。

  僅用了3年,第一汽車製造廠在吉林大地上橫空出世。1956年7月13日,一汽建成投産,新中國第一輛國産汽車——“解放”牌卡車成功下線,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時隔65載,仍在世的老一汽人,還能清晰地回憶起那個特殊時刻。原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副廠長秦懋榮回憶,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CA10的誕生,讓彼時的一汽人以及全國人民心潮澎湃,“卡車從總裝車間下線那天,我們幾萬人跑到廣場上去看。那種高興和自豪,我至今難忘。”

  歷經三次創業 追尋工業強國之夢

  1958年,第一輛紅旗轎車在一汽問世,成為重大國事活動的“國車”。此後,讓轎車走入中國家庭,滿足人民對乘用車的需求,就是無數一汽人苦苦追求的目標。

  1987年7月15日,一汽首任廠長、中國汽車工業的奠基人饒斌參加一汽解放牌卡車出車30年紀念大會。會上,已是暮年的他激動地説:“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創業。但是,我願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橋,讓大家踩著我的身軀走過,齊心協力把轎車造出來,去實現我們中國幾代汽車人的轎車夢!”説完,他的淚水潸然而下。十幾天后,他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74歲。

  饒斌口中的“第三次創業”,就是一汽實現“上轎車、輕型車”的過程。在此之前,一汽憑藉艱苦奮鬥、自主創新,完成了以解放卡車換型改造為代表的“第二次創業”。1986年9月29日,最後一輛“老解放”駛下總裝線,生産30年之久的老産品“退役”,解放品牌踏上了創新引領的新征程。一汽與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的目光,都轉向了轎車。

  那時,改革開放春風般拂開了國門,當幾十萬輛外國車帶著風靡世界的尖端技術裝備,潮水般涌入中國大地時,一汽人被震撼了,也堅定了“産業報國,工業強國”的信念,要打破我國的汽車工業“缺重少輕,轎車近乎空白”的歷史。

  為了選擇優秀合作夥伴和産品,一汽走出國門,對世界上6個國家22個車型進行反復對比,1988年8月,終於叩開了德國大眾公司的大門。

  1989年,3萬輛奧迪先導工程起步,吉林省再次成為汽車産業的焦點。1990年4月,第一輛乳白色的奧迪轎車帶著一汽發展我國轎車事業的雄心駛下了裝配線,一汽人三年前發出的第一個宣言——從“中、高級轎車起步”,從此開始變為現實。

  1991年2月,一汽-大眾公司成立,一汽-大眾公司15萬輛轎車項目建設工程隨之開始。這個總投資111.3億元,年産15萬輛的普及型轎車項目,成為一場與時間的角逐。為給項目提供重點支持,吉林省將15萬輛轎車工程列為省一號工程,成立了由省市主要領導參加的領導小組,定期到現場辦公,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1994年8月,一汽-大眾公司15萬輛轎車項目總裝車間首先建成投産。1995年底,衝壓、焊裝、涂裝車間相繼建成。1996年4月30日和7月10日,傳動器和發動機兩個關鍵車間建成投産,歷時近5年,項目建設工程終於全面完成,成為一汽轎車發展史上的耀眼篇章。

  在吉林省、長春市的大力支持下,一汽先後建設了一汽轎車、一汽-大眾、一汽豐田等現代化轎車工業基地,形成了商用車、乘用車並舉的産品格局,實現中國轎車工業的大跨越,開始與國際接軌。

  三次創業,成為合資合作的開拓者,讓一汽和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縮短與世界先進的差距,為回歸自主創新、振興民族汽車品牌打下了堅實基礎。

  矢志改革創新 産業巨人肩負時代使命

  2020年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一汽集團研發總院,走進實驗室了解企業技術研發情況,並察看了“紅旗”等自主品牌的最新款式整車産品。總書記説,看了一汽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成果展示,感到眼前一亮。現在,國際上汽車製造業競爭很激烈,信息化、智慧化等趨勢不斷發展,對我們來講有危有機,危中有機。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們要立這個志向,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激勵一汽繼續前行,讓“紅旗”進一步明確了振興民族品牌、奮力自主創新的使命與責任,也指引著吉林汽車産業邁向全新的高品質發展道路。

  改革創新,是寫在一汽深處的基因,也是推動中國汽車工業不斷強大的力量。面對新的使命,也唯有改革創新,才能加速一汽發展、紅旗振興。

  改革怎麼變?一汽以市場為導向,變分散為集中,重新佈局品牌架構,形成紅旗、解放、奔騰三大拳頭品牌,進一步強化自主品牌規劃和打造。同時,通過發揮技術、研發優勢,強化品牌競爭力,讓旗下品牌躍遷成長。

  幾年來,中國一汽從頂層設計入手,將一汽原來的中央管控型的組織構架,通過改革優化核心價值鏈資源配置,實現各業務板塊責、權、利、産、供、銷一條龍,管理鏈條、執行效率大幅提高。在人事方面,通過“領導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機構能增能減”四能改革,激活企業的動力、活力、幹勁。

  改革激發了新的活力,創業精神再一次激勵著一汽人,中國一汽發展迅猛提速——

  2020年,中國一汽銷售整車370萬輛,實現營業收入6974.2億元,同比增長12.9%。

  民族品牌“紅旗”,年銷量從2017年的不足5000輛增長至2019年的10萬輛,又躍升至2020年的20萬輛,短短3年多時間增長42倍,創造了世界産業奇跡,今年正在衝擊40萬輛目標;

  “解放”品牌強勁領跑中國重卡市場,2020年實現銷量47.4萬輛,同比增長41.1%,實現國內重卡市場“五連冠”、中重卡市場“四連冠”。

  中國一汽改革創新,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舉全省之力、聚全省之才、集全省之智”,持續不斷地從政策、資源、資金、體制、環境、服務上為中國一汽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推動一汽實現配套回歸、産能回歸、排産回歸、結算回歸、創新回歸、人才回歸,堅定支持一汽做強做優做大,加快走出汽車産業發展新路。

  政企融合、高效順暢的央地關係,讓吉林省成為中國一汽領跑汽車行業背後的屬地服務力量。到2025年,中國一汽預計實現收入過萬億元,自主品牌汽車銷量達兩百萬級。“十四五”期間,中國一汽預計在吉林省投資近千億元。

  面對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汽車“新四化”趨勢,吉林省與一汽緊密攜手,再啟新程,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新技術驅動下“超車”時機,掌握關鍵技術,以自主創新強勢突圍,譜寫民族汽車工業崛起和吉林振興發展的新篇章,從輝煌歷史邁向新的風景。

  不同的時代,不變的精神。

  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正孕育著一個嶄新而熱烈的新夢想。(吉林日報記者 華泰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