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吉林省糧食生産實現跨越式發展紀事
2021-12-28 09:24:36來源:吉林日報責編:尹紅燕

  原標題:總産首超八百億斤的背後——我省糧食生産實現跨越式發展紀事

  農業是我省的最大優勢,是全省振興發展的根基。我省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産基地,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和“黃金玉米帶”,坐擁享譽世界的黑土帶核心區,糧食人均佔有量、糧食商品率、糧食調出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肩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

  2021年,我省糧食生産獲特大豐收,糧食總産量首次突破800億斤大關,達到807.84億斤,全國排位保持第五位;糧食總産比上年增加47.24億斤,凈增量全國排第二位;糧食單産941.3斤/畝,比上年增加48.7斤/畝,單産繼續保持全國第四位。

  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我省把抓好糧食生産作為頭等大事,圍繞構建“中西部糧食安全産業帶”,持續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科技賦能 良田糧用

  廣積糧谷,興修水利,務本興農。高標準農田是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農田,是耕地中的精品,是集農機、農藝、水利等技術于一體的農業綜合系統工程,是鞏固和提升糧食産能的關鍵舉措,是落實藏糧于地戰略的現實最優解。

  寒冬時節,榆樹市民悅種植專業合作社收穫的2000多噸水稻已歸倉。走在合作社高標準稻田上,氣候土壤自動監測、自動化除蟲等現代化農業設施一應俱全。

  “今年,我這228公頃水稻長勢特別好,經過田、土、水、路、林、電、技、管一體化綜合治理後,保水保肥,生産能力得到迅速提升,這些超級稻每公頃産量達到2萬斤左右。”合作社負責人徐禹慶説。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農業機械“各司其職”,“包攬”全部工作,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100%。

  “以前,這裡的地高低不平,像蜘蛛網似的,凈是些小池子,雜亂無章,加上沒有水渠和硬化路,流轉都沒有大戶願意承包,收割機都開不進來。”談起現在的變化,榆樹市紅旗村村民張大爺指著白雪覆蓋下的田間管道對記者介紹,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後,對耕地進行了平整和重新劃分,硬化過的水渠將每塊田都串聯在一起,新修的灌渠旱能澆、澇能排,春季注水時就像自家水龍頭一樣,擰開閥門,水就到田裏了。

  為築牢糧安之基,今年我省落實國家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統籌推進省市縣三級編制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規劃。實施“百鄉千萬”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合推進、分期建設,優先在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保護區內實施農田土地平整、有機肥播撒及田間機耕路、灌排渠道、農田電網等綜合設施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品質。

  2021年,我省在30個産糧大縣建設千萬畝以上的連片高標準農田,新建高標準農田500萬畝,比上年增加200萬畝。到2025年,預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000萬畝,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60%左右,推動項目區糧食增産10%左右。

  種養結合 護田保糧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黑土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飯碗田”。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強調,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今年雨水調和,採用秸稈覆蓋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後,化肥較常規減少20%,不僅春天苗出得好,抗倒伏能力還特別強,1公頃地産量達到2.7萬斤不成問題,真是個豐收年呀!”談及過去,梨樹縣高家村種植大戶楊青魁望著壟間腐爛的秸稈,腳踩鬆軟的黑土地感慨道,“以前這地硬邦邦的,土壤用手一摳,能摳到2釐米都費勁,現在根系都能扎到1.5米了,一鏟子下去,還能看到好多蚯蚓。”

  立足優勢做文章。為了更好地保護黑土地,我省成立了以省委書記景俊海、省長韓俊任雙組長的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多名院士領銜的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吉林省耕地品質保護條例》《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等實施意見,制定10個方面38條具體措施,推進人才、資金、項目、政策等向黑土地保護聚集,堅定不移地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我省還與中科院推進黑土地保護戰略合作,攜手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在農安、梨樹、鎮賚建設3個萬畝級黑土地保護示範區,實施19個黑土地保護試點縣,在梨樹全縣範圍內全面實施“田長制”管理機制,打造黑土地保護示範樣板,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截至目前,全省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2875萬畝,比上年增加1023萬畝,同比增長55.2%,居全國第一位。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4000萬畝,佔適宜區域耕地面積70%左右。

  良種良方 糧優穩産

  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是糧食生産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我省夯實種業發展基礎,提高種業自主創新能力,確保良種供應安全,推進種業振興,築牢農業現代化基石。

  驅車來到永吉縣一拉溪鎮新興村九月豐家庭農場內,“國家粳稻吉林試驗基地”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農場負責人肖建波介紹,今年260余公頃水稻收穫3000余噸糧食,畝産平均達到近1500斤,直接帶動新興村3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

  豐收的背後,離不開新優品種的有力支撐。早在2015年,農場依託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了吉林實驗站,同時,一直保持著和省內科研院校的合作,不斷在用好種、種好糧上下功夫。

  “農場每年承擔實驗示範水稻新品種大概1700多個,創新的品種實現了優質稻米向功能型稻米的成功轉變。”肖建波説。

  良種的誕生,源自品種的突破。為了打造現代種業創新高地,我省設立種業發展基金3億元,重點實施“五大提升行動”:

  ——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提升行動。制定《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總體方案(2021—2023年)》和《農作物、畜禽、水産、食用菌、中藥材5個分物種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保護行動實施方案》,全面啟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保護。協調省發改委立項,投資1500萬元,推進省農科院建設省級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

  ——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推進與中科院、中化集團先正達公司等開展科研合作,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正在推進春玉米育種中心、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東北中心、種子生物學院等項目建設,打造現代種業創新高地。協調省科技廳實施“主糧作物良種科技創新重大專項行動”,突出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糧作物品種提質增效,組織省農科院、吉林大學、鴻翔種業等聯合開展科企攻關。加快優良品種更新換代,新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341個,其中玉米237個、水稻69個、大豆32個、小麥3個。

  ——主體培育能力提升行動。啟動創建公主嶺國家級現代種業産業園,對鐵北種業一條街進行統一規劃,建立3000畝玉米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區。支持種業企業資源整合,與先正達公司、鴻翔種業等企業簽訂入園框架協議,安排了建設用地、研發地和制種田等,引導重點企業向園區集聚。推行“強種貸”,幫助企業協調發放貸款1.5億元。組織舉辦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培訓班,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作學術報告,提升科技人員和種子企業等各類主體素質。

  ——育制種基地能力提升行動。爭取國家投資3000萬元,支持洮南市國家級10萬畝玉米制種基地提檔升級。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設施持續完善,啟動公主嶺市10萬畝水稻制種大縣等項目,推進玉米、水稻、大豆等40萬畝標準制種基地建設,提升省內供種保障能力。

  ——種業治理能力提升行動。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今年以來,查處種子案件136件,取締無證經營業戶104個,吊銷生産經營許可證3家,沒收種子1722公斤,召回問題種子2.04萬公斤,有效保障了春耕用種安全。

  (吉林日報 記者 閆虹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